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尚军 《桂海论丛》2006,22(4):67-69
亚当.斯密从人性的基点出发,探求人类社会财富的累进动力和社会秩序与文明的和谐机制,在对私利追求的价值肯定中,斯密揭示了现代市场社会中社会公正的向度和多维的价值内涵。文章试图通过对私利与公正、正义与美德、公正与报偿以及公正旁观者可能向度的思考,来解读其公正观的内涵,揭示其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公正气质及其社会公正的表达与实现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尉超  任福全 《前沿》2010,(6):27-29
家庭美德建设具有塑造个人品德、满足情感需要和促进社会整体文明发展的功能。当前,我国家庭美德建设的状况,既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令人堪忧的一面,因此,我们一定要动员全社会的各种组织和力量,努力探讨新时期家庭美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搞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家庭美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常惠惠 《前沿》2013,(18):120-121
“同情”通常是伦理学以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但是当这种情感被赋予了集体涵义,作为一种公众情感出现,作为一种“想象的权威”,一种批判性社会力量,它正试图融入公共领域,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司法进程,甚至可以渗透到个人生活的具体方面,通过某些特定事件兴起的公众同情可以改变某些当事人的人生轨迹,特别是当公众同情这种渲染性很强的情绪碰上各类新式媒介,透过妙笔生花的媒体渲染,这种情感往往显得热情激烈且戏剧性很强,这时的公众同情往往会因其女性化、反复性、易操纵等特性而遭到崇尚理性的公民群体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后期,旁观者围观群体性公共冲突事件的现象明显增多。不同类型的旁观者基于不同的行为动机而围观公共事件,并通过聚集围观、言语评论、情绪积累三个阶段而逐步介入公共冲突事件,从而对公共冲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旁观者效应",使冲突升级的临界点变得更具不确定性;旁观者的规模效应,使相关管理部门措手不及;旁观者的潜在威胁,对社会秩序与稳定构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应从转变理念、科学有效区分"旁观者"与"参与者"、加强公共对话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社会矛盾应急与调解机制、加强社会建设以促进多元协同治理等五个方面全方位地消解旁观者现象。  相似文献   

5.
斯密的经济人思想即"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一思想在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转型中起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意义。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则弥补了斯密的片面性,从社会历史角度指出工业文明在上升过程中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耗竭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则从逻辑的角度展现"人人为自己,大家会很惨"的结局,这也是对斯密逻辑片面性的一种弥补。只有在总结了经济人思想的正反两面性的基础上,才能树立科学的经济观。  相似文献   

6.
石国兴、高志文最近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  相似文献   

7.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明确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含义及关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突出经济发展;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在科学发展中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社会健康发展,需要良序。社会良序敞开的基本方式,是国民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支撑社会良序的动力机制是伦理精神,维护社会良序的结构力量是以伦理精神为导向的制度机制。伦理信任遭遇解构的现象方式是伦理行为放纵,本体方式是破坏维护社会良序的制度机制进而消解支撑其制度机制的伦理精神。当前,从老人摔倒"无人扶"到社会公信力下降,从"对人的不信任"到"对群体不信任"再到"对组织"甚至"中国制造"的不信任,是伦理信任遭遇伦理行为和伦理精神双重解构的体现。重建伦理信任的根本努力,不仅要加强道德和美德建设,更为根本的方策,却是培育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的文化土壤,重建护卫道德作为和美德追求的制度机制和支撑其制度机制健康运行的社会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9.
企业的以人为本常常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它的表面化理解。因此,必须在重新诠释一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企业的以人为本,企业才能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重新诠释一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什么人"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以及什么人"如何才能"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一旦我们把一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贯彻到了企业领域,也就是说,将它与企业的特殊性质结合起来,我们就能清晰地发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直接对象和间接对象,并且发现把人是目的与人是手段结合起来亦即把伦理与经济结合起来乃是实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0.
促进轻微刑事案件和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对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而"三调联动"机制以其独有的优越性,在促进轻微刑事案件和解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一些轻微刑事案件,过分强调刑法的惩罚性,易使当事人产生对立情绪,激化双方矛盾,对凡有调解可能的案件,尽可能使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使被害人家属心里的怨恨得到释怀,尽最大可能地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1.
情商即情绪智力商数,它表示情绪智力的水平。“情绪智力”指的是个体监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并且识别运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也可以说情绪智力是通过对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识别、控制,在调节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说来,它包括:1.自我意识。是一个人既觉知自我的情绪,又意识到自我对此情绪的看法,是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这是情绪智力的基础。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它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是一种有效摆脱焦虑、沮丧、烦恼、悲伤等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侵袭和自我安慰的能力。这一…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公共情感的失范,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疏导和引导公共情感本身,就是一个关乎世道人心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仁政的情感逻辑,即基于同情的治世之道,这种情感逻辑具有内在的局限性,经常演变为麻木不仁。而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政治革命中使用的情感动员策略,也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基于理性的公共运用的情感启蒙,可以重塑公共情感的道义基础和感受规则,并超越同情的文化走向尊重伦理。  相似文献   

13.
诠释传统文化,既可以"文化"为视角归纳其"实体性"特征,也可以"传统"为视角归纳其"过程性"特征.当传统文化以"实体性"内化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时,便构成三位一体的社会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当传统文化以"过程性"贯穿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时,三位一体的社会文明又呈现出文明时代的古今演变,即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本文着眼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和"过程性"中寻求现代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命脉".  相似文献   

14.
<正>寸草吐芳、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是对知恩图报这一美德的最好诠释。人是万物之灵,更懂得感恩!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初级中学设立"一元爱心基金",为社会奉献爱心;上林县明亮镇甘六村寺表庄的杨世亮,30多年来一直对曾经帮助自己的樊运连尽人子之道;崇左市"第一书记"们以"第一书记产业联盟"破解了贫困村发展的困境……今年,我区深化"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拓展"感恩共产党""感恩家乡""感恩自然"三项主题教育活动,涌现了许多知  相似文献   

15.
各种形式的征地抗争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套路式"抗争行为是当前征地冲突中农民维权行动的一种类型,对"套路式"抗争行为含义的界定,对其抗争过程中闹大、尊重和实惠内涵的阐述,以及对抗争行为的发生机制、行为逻辑和蕴含风险的理解是解释"套路式"抗争行为的分析框架。从现象上来讲,"套路式"抗争行为是农民对征地维权行动经验总结的结果,是当前农民制度性维权的集体行动类型,是农民应对政府"维稳套路"的有效方式。同时,从伦理和情感的维度对征地冲突中的"套路式"抗争行为进行诠释,则是强调其是农民对现代社会规则和权利的运用与演绎。  相似文献   

16.
在现阶段,农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与党政机关的关系及对农村社会的认同,发生了嬗变,产生了种种消极社会情绪,这些消极社会情绪困扰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消极社会情绪具有非理性、制动性、渐发性,“剧场效应”的特点;其社会表征表现为腐朽传统的回魂,黄赌毒蔓延农村社会,民谣俚语流传街头巷尾,农民对抗乡镇党政机关行为增多。消解消极社会情绪关键是要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创新社会整合机制,完善社会表达机制,重构农民利益的生成机制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7.
陈可 《求索》2011,(2):133-134,123
现代婚姻伦理道德不会凭空产生,它首先来自于对传统美德的历史承继。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一种伦理文化体系,存在着与现代婚姻伦理相通的"共时性",认同了这些思想并予以肯定的价值评价,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诠释,再把这些通过现代诠释所获得的新涵义、新内容付诸社会实践,努力使其作为一种构成因素,熔铸于现代婚姻美德之中,重释夫妻人伦以期实现婚姻主体双方的共同幸福,则完成了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再创造。  相似文献   

18.
公法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把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结构由原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四位一体,并且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衡量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契合了中国社会现实,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了规定性的指引,确立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评价尺度,因而在各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作为公法学者,应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项浩大的工程做出应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张艳萍  ;刘海兰 《求索》2008,(6):64-66
和谐社会指由人所组成的社会有机体系统内部各要素及结构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协调运作,表现为一种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社会形态。公民情感是和谐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石和主观内化;公民情感的平衡发展必须以和谐社会的进步为物质前提,社会的和谐进步又必须以公民情感的和谐健康发展作为心理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注重加强公民情感教育和制度文化建设,以培育公民高尚社会情感。  相似文献   

20.
现代警察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建立新型的创新管理制度,用创新思维进行教育管理."情商教育"是指管理和训练学生提高情商水平的一种创新思维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控制、稳定、调节个人情绪,提高学生的"情商智力水平和能力". 超越自己情感上的弱点,这是情感再塑、提升情商的一个坚实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