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南海岛礁建设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成为南海地区的热点问题之一。把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放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框架下来考虑,中国就能讲清楚、说明白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意图。南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起点与关键海域,但南海地区存在着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推进的三大障碍: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不充分、南海问题的不定期爆发和国家间信任赤字。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能够提供量足质优的公共产品,能够制度化管控南海问题,能够增强南海各方的信任,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具有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保驾护航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因才 《南风窗》2011,(14):82-85
中国要想坚持南海"九段线"内"岛礁、水下资源属我"论,必须在实际占有和有效开发上做文章。从越南总理阮晋勇6月13日签署1979年中越战争以来的首个征兵令,同日越南海军在岘港东部40公里远的海上实施大规模实弹射击演习,到一周后中越第11次海上联合巡逻沿着北部湾300海里分界线进  相似文献   

3.
赵国军 《国际展望》2013,(2):84-100
冷战结束前,南海问题并未进入东盟的议事日程。自1992年首次关注南海局势以来,东盟正逐渐加大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逐渐形成了南海问题的"东盟化"构想。根据这一政策构想,东盟希望按照"东盟方式"确立的原则解决南海争端,同时以国际法编织的规则网络约束中国在南海的行为。东盟既宣布在南海争端中保持中立,又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表明它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心态。东盟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背后的驱动因素,既有东盟作为地区组织的总体利益考虑和东盟部分国家的推动,也有区域外大国的干预。从长远看,南海问题"东盟化"面临着内部分歧严重的困难,但短期内却极有可能为东盟创造进一步介入南海问题的机会,特别是通过制定南海行为准则而深度介入南海问题。南海问题"东盟化"可能使中国今后在处理南海问题时不得不面对更多来自东盟"集体行动"的压力。中国应在南海问题上坚守底线,利用好围绕南海问题的两组矛盾,抓住关键国家,推动东盟在南海问题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政府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公开其在"南海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立场,敦促各方尽早达成一份"完整而有效"的"行为准则"。美国通过将该行为"合法化",主导该议题话语权,以及整合东盟内部统一立场等举措,积极推动"行为准则"的制定进程。"再平衡"战略下美国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呈现一系列鲜明特点,如以"全政府联动方式"推行其政策,力主"协同性外交"展开磋商,以"协调者"之名行主导者之实,政策高开低走等等。经过奥巴马政府的努力,美国强化了菲律宾、印尼等国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盟的立场统一,也对中国的立场和政策调整产生影响。美国未来将会延续其基本政策立场,特朗普政府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介入有望弱化,目前其政策举措缺乏其他配套策略,对东盟及相关机制的重视减弱,并且鼓励其他域外大国发挥作用。中国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态度,排除干扰,以中国方案助力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周琪 《当代世界》2014,(7):29-33
<正>近年来,南海问题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的一个热点问题。国际上许多人认为,南海是亚太地区最有可能爆发冲突的地区之一,而美国的南海政策是影响南海局势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因此,准确分析和把握美国的南海政策是中国制定有效应对之策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孙兴杰 《南风窗》2013,(11):51-53
中国沿海-南海-印度洋是中国海军走向蓝水的三级跳。从近岸到近海中国用了半个多世纪,而从近海向远海或许更加艰难。辽宁号已经下水,歼-15成功着舰,海军首个舰载航空兵部队组建完毕,航母编队也将离港起航,中国的蓝水海军之梦不再遥远。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海军走向深海大洋就成为一种民间与官方的诉求,而在综合安全、共同安全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储昭根 《南风窗》2014,(12):80-82
<正>中国南海的局面,已从1970年代海洋法公约草案所引发的"蓝色圈地运动"演变成现在的大国间地缘政治博弈。新一轮的反蚕食斗争范围更广,也更加激烈。美国总统从东亚前脚刚走,南海就发生激烈动荡。5月3日,中国"海洋石油981"号钻井平台在西沙中建岛附近遭到越南数十艘政府船只的骚扰,并引发了中国海警船队与越南执法船的多次追逐甚至冲撞;越南扩大与中国在  相似文献   

8.
在"政凉经热"的格局之下,"南海问题"不会因自贸区各国在经济上打得火热而就此"销声匿迹",相反它时时威胁着利益攸关方的信任与合作。自贸区启动后虽然无法关闭"南海问题之门",但有可能开启另一扇相互合作的"机会之窗"。  相似文献   

9.
赵博渊 《南风窗》2012,(8):36-37
随着中国深海探油、渔政护航、潜艇巡逻、航母拉练的开启或常规化,与中国有海权争议的东盟成员国会加快将侵占行为做成"既成事实",南海注定难成稳定之海。  相似文献   

10.
国际     
《南风窗》2014,(17)
<正>周边∣Around印越海军南海联合军演印度导弹护卫舰"什瓦利克号"8月5日抵达越南海防市,进行3天友好访问。这艘军舰是上个月与美国日本共同演习的3艘印度军舰之一。"什瓦利克号"还与越南海军在南海海域举行了联合演练。印度海军发言人称,"什瓦利克号"此访是一次很好的战船执  相似文献   

11.
浑沌的学界     
邓晓芒 《南风窗》2010,(17):93-93
<正>庄子有一篇寓言,说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儵与忽到中央之帝浑沌处游玩,受到浑沌的款待,于是商量如何报答浑沌。他们见浑沌尚未开窍,就决定帮助他开窍,于是"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待文明发展的一个心结,即与时俱进、只争朝夕(儵忽)固然好,但最理想的还是浑沌未开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14)
正美国第七舰队在亚太几乎是"全年无休",但3年来中美两军交流都没有中断。中美竞争加剧不至于引发军事冲突,海洋亚洲很可能从持续的危机走向危机管控。6月18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与"里根号"航母战斗群,抵达菲律宾西部毗连南海的海域。这两个航母战斗群同时出现,是为了进行双航母飞行作业演练,展示"美海军近距离操作多重航母战斗群的独特能力"。同一天,中国海军153舰艇编队抵达西太平洋大东诸岛以南海域,与美国海军"斯托克戴尔号"、"劳伦斯号"驱逐舰会合。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在美国"重返亚太"、南海海洋权益争端日趋激烈、日本国内政治愈益保守的背景下,日本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和介入力度,并试图借南海问题遏制中国崛起,以扩大自身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举措将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和挑战。与众所周知,南海争端本是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问题,日本无关。但是,日本出于种种考虑,虽然没有对南海主权提出诉求,  相似文献   

14.
<正>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不断加强针对中国南海地区的"自由航行"行动,美国的"自由航行"行动是其长期奉行海洋航行自由政策的具体体现。美国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动不仅严重侵犯中国国家主权,更给中国所致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加快与东盟国家协商制定《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进程,同时为南  相似文献   

15.
谢奕秋 《南风窗》2012,(11):78-81
"海油981"要尽快移师南沙海域,哪怕只是象征性地打油,也能够凸显主权权利。两岸应当把在南沙联合开发油气,当作中华民族的共同使命。2012年对中国在南海维权是个特殊的年份。30年前,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在牙买加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是首批签字国之一;20年前,中国在南沙首个采油计划由于越南的干扰而流产;10年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推动了南海周边国家进一步增信释疑;过去的3年,中国先后与美、日、越发生海上局部摩擦事件;而今,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海域持续僵持。  相似文献   

16.
曹群 《当代世界》2015,(8):42-45
<正>近来,美国的南海政策愈益以国际法为中心,尤其强调争端各方皆须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其对中国南海主张"不合国际法"的指责也越来越公开和明确。目前,中美在南海的博弈,除硬实力调配和建设的比拼外,更主要是集中于"规则"之争,尤其是关于海洋法的解读,中美之间存在一些重大分歧。以"航行自由"为国家利益的美国虽欲"平衡"中国在南海的势力,  相似文献   

17.
王晓夏 《南风窗》2012,(11):74-75
菲律宾精心导演的这出"黄岩岛闹剧",无疑展示了其推动南海地区"巴尔干化"的企图。同时,也警示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地缘战略急需更系统和富有远见的制定和安排,以真正建立起相应的国家间行为秩序。随着近日中方单方面宣布南海进入休渔期,且有媒体称菲总统也希望本国相关机构下达同样的休渔令,自4月10日中午起,因菲律宾军舰袭扰黄岩岛瀉湖内作业的中国渔船,中方海监和渔政船前往解救而引发的中菲两国黄岩岛对峙事件,似乎即将进入尾声。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海洋意识强化和国家实力不断提升与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对冲下,中美两国陷入"南海困境"的局面日趋显现。海洋意识分歧、地缘政治竞争以及对国际法的不同运用是导致中美陷入"南海困境"的主要原因。中美要走出"南海困境",双方均需审时度势,正视区域力量对比的变化,强化信任机制,妥善管控分歧。  相似文献   

19.
2016年,东南亚地区局势总体平稳。各国内政外交、社情民意变革步伐加快。一些国家局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温和复苏,仍普遍面临下行压力。"南海仲裁案"掀起波澜,但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势趋于缓和,中国——东盟关系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南海问题越来越复杂,最近种种迹象都在昭示一个趋势:南海问题短期内彻底解决的可能性不大. 在此情况下,如何做到既维权,又维稳?笔者认为,中国可以效法历史上"屯田戍边"的做法,在南海成立生产建设兵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