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必须承认,是《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本书的书名成功吸引了我的目光,触动了我心底里那根敏感的神经,也迎合了我思维当中的某个一直处于朦胧状态中的观点,并使之变得逐渐清晰起来,且多了一份想要表达出来的那种冲动。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当中,这种看起来很努力的人真的是太多了,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6,(14)
正我是一个讨厌磨蹭的人,但6月18日中午11点多的时候,我依旧在云南一家酒店的偪仄空间里,来回踱步或躺在床上玩手机。磨蹭很久、很久,就是不敢出门。但越是封闭自己,我就越焦虑、烦躁、恐惧和不安……这种感觉,于我而言,十分熟悉—从记12年来,她未曾从我的身上被抽离,且久不久,她就发作一次。同行习惯把这种现象叫记者的"社交恐惧综合征",他们说,调查记者都得这"病":就是突然变得很内向,很害怕和别人打交道,害怕被拒绝。很恐惧的时候,我在朋友圈发了条说说,谈谈自己的心态和感受。朋友圈里,有调侃的,有鼓励的,也有同病相怜的。  相似文献   

3.
宋涵 《工会博览》2014,(32):46-46
一个人说的话,其“真理程度”是和他的名气成正比的,所以很快,爱丽丝-门罗的语录就传播开来了。且不论是否真的是真理,我喜欢她说的这一段:“我三十六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而我20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我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这句话像一个响亮的耳光,羞辱着所有被时间追债的现代人。“我太忙了……”“我没有办法……”每一个说出这句话的人,都是在宣布,自己丧失了对时间的主权。  相似文献   

4.
抽身谋大计     
领导艺术可谓千万种,不包办代替,可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英国大出版家诺思克利夫一生中做了许多事情,如果换了别人,早已忙得不可开交.但他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许多朋友对他这种才干深感惊讶。他说:“我只担任指挥工作,一切事务性工作都交给那些能够胜任的人去做。我自己把精力放在计划创新上,一旦计划出笼,我又去考虑新的计划。”美国国家计算机公司经理帕特森也有同感。他说:“不要去做可以交给别人做的事情。”他认为一个领袖人物应该是机器的设计者而不是机器的制造者。他做过这样的试验:自己离开公司一段时间,结果发现整个组织丝毫不受影响、一切工作照常进行。美国山大铁路公司总经理斯托雷先生在年轻时、上过一次“劳而无功”的当。那年他才20岁上  相似文献   

5.
作为《成就爱》一书的整理者,跳出来谈论自己工作的唯一理由只能是,出于对本书每一个字的表面意思及其生活来由的了解,我打心底里相信本书的价值,因此不打算避讳。既如此,请读者把本文视为一则编辑手记好了。书的作者,是亡妻果子,本名柳榕,先后做过《女友》、《潇洒》、《希望》和美国《爱家》  相似文献   

6.
来信     
《南风窗》2015,(2)
<正>1我是一名"80后"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呆了6年,觉得该出来了,就自己出来创业了。我没有得到资本和政府的什么帮助;跟大企业竞争,有时可能连敲门的机会也没有,但我对自己不定大目标,就是很随性地在做,所以既不悲壮,也不辛酸艰苦,基本要求就是一年一年往上走。我既不是创业家,也不是事业家,就是个小女人,做着一份小而美的事业,兼顾家庭。我觉得草根创业,拼的就是心态,是对自己的定位,是坚持走下去的心理素质。——杜励(读第1期《回归常识:新一代创业者的价值观》)2笔者身边也有放弃稳定工作加入电商大  相似文献   

7.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进入实习工作是在功德林饭庄,第一个岗位是传菜,万万没想到做餐饮会这么累,突然间觉得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曾辉回忆说:"工作强度大,一周只能休息一天,每天我都告诉自己明天不来了,但第二天早上醒来又感觉不甘心."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的曾辉终于按耐不住,给父母拨通了电话,诉说自己对工作的美好幻想与现实存在的种种差距."我记得那天晚上他们对我说,走入社会后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从基层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项工作.学会自我调节,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做自己情绪的俘虏."有了父母的鼓励,曾辉决定把心沉下来,重新给自己一次机会.  相似文献   

8.
职场加油站     
麦子先生提问:我叫麦子,我认,为自己是个上进的人。工作3年来,我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先后参加商务英语、管理技能培训、社交礼仪培训等各类培训10余种。我从不花费时间去酒吧、电影院,也从不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聊天、逛街等事情上。几年来,我学着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可是工作业绩和从前一样,收入和从前  相似文献   

9.
简讯     
左工 《工会博览》2005,(1):60-60
日前,朝阳区3501工厂工会积极与企业协商,把职工的转岗培训工作写进了集体合同。随着CBD建没速度的加快,地处CBD中心区的3501工厂面临产业结构大规模的调整,如何让那些做了几十年服装的缝纫工人能够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在今后的物业管理行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是企业领导和工会非常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硬球》一书即将由新华出版社推出,审校者约我写译序,是因为我写过一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潜规则;而这本美国人写的书,介绍了美国政界的赢家策略和幕后规则。两个大国,同一个领域,同样一些未必明说的东西,究竟有何异同?这个话题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开场白。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在中国历史中屡见不鲜的东西。 作者讲了一个故事。在美国参议院工作期间,他发现,每当人们的生活费用上升、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国会就要周期性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于是作者为自己的参议员老板起草了一个提案,  相似文献   

11.
刘晓庆出名后写的第二本书叫《我的路》,在书中她写了一句后来流传颇广的“名言”:“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难在什么地方呢? 记者们要追踪你和新情人的隐私,走在大街上要戴上墨镜,签名签得手都发软……诸如此类。一方面,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要捧得你出名;另一方面,捧得太热乎了、记者追得太急了,又惹得你烦——这大概是许多“明星”的心态吧。大概是去年,我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宋丹丹的一席话,也是“说难”的。不过宋丹  相似文献   

12.
正《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一种情绪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愤怒不是原罪,愤怒帮你捍卫你的利益,你要做的,不过是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不是把从A那里受的气对着B发泄;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而不是自我欺骗"我很好",把伤痛藏起来;拒绝内疚的实质其实是想保留"清白感",把内疚转嫁给别人;恐惧,是在教我们认识自己的处境,教我们分辨真正重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正一本书,一种思想,一个行动,加入不抱怨的队伍。改变爱抱怨的自己,成就不抱怨的世界。打开书的序幕,它就像一股磁场把我吸引住。文中胡志强的太太是受尽千辛万苦,不停地开刀与复健,饱受身体与精神双重挑战的一位女性,是最有资格抱怨的人。可她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坚强地选择向前看。诚如书中所说,不抱怨的磁场,将引来更多平安喜事,正因为她有了不抱怨的心态,让她走到哪里都  相似文献   

14.
梁景丽 《工会博览》2014,(15):49-49
我的父亲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美男子,就像《蝴蝶杯》戏文里唱的“好一位英俊的青春少年”。他心灵手巧,小小年纪就在大队里开拖拉机,挣得工分比大人都多。  相似文献   

15.
正"无欲则刚,宁静致远。"在采访尾声的时候,余瑞亮用这8个字总结了他这一路走来所秉持的心态。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心态对余瑞亮在天恒置业集团这些年工作历程的巨大促进作用。余瑞亮在他的能力和心态都已经成熟的时候来到了天恒置业,他说自己把生命中含金量最高的十几年奉献给了天恒置业。在天恒置业,余瑞亮也收获了自己人生新的突破。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近本期的西城榜样余瑞亮。  相似文献   

16.
邓晓芒 《南风窗》2010,(3):92-92
<正>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在我看来,这句话其实很少激发起真正的"匹夫"即一般平民百姓的爱国之心,倒是给那些读过几本书却仍然一介布衣的穷秀才们说大话提供了由头。这种人我见得多,他们即使还没有沦落  相似文献   

17.
记得有首儿歌里这样唱道:“妈妈、妈妈是一本书,一本很好的书。……”是的,妈妈是一本“书”。书的每一页都记录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记录了妈妈的过失与不足。这本书,伴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孩子的一生都在读着这本书,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心灵和行动写着这本无字的书。那么,本文中所要记述的三位妈妈又是如何书写她们自己的这本书的呢?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人物,在物质上再贫困没有,在精神上再丰富不过。“美国作家梭罗这样说,“我最大的本领不是挣得多,而是花得少。“这位潇洒的作家没靠写作吃饭,他一年打工3个月,剩下的时间都用来读书、思考和写作。  相似文献   

19.
正尚兴跃是一家游戏公司的技术总监,"玩"剑道已有8年,别人夸他有毅力、能坚持,他在自得之余表示,"其实不是我有毅力,而是剑道不仅仅是战胜对手,更多的是战胜自己,磨练和调整自己的心态是我的最大收获。"尚兴跃从小喜欢看日本漫画,漫画里剑道场景一直印在脑海里,那威风凛凛的拿着竹刀,穿着剑道服,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已经是我连续第4年参加情景剧表演比赛了,我成功过,失败过,哭过也笑过,更收获了很多。情景剧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我喜欢这种感觉,它有一种特殊的魔力,让一群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一个牢不可破、团结一致的集体。"供电分公司耿爱秋这样形容自己的团队,那种感觉就像工作中的班组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角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职责,每个人都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