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提起食堂,总是充满了回忆的味道。单位食堂的菜品琳琅满目,偶尔出的新菜会让人眼前一亮,大快朵颐。不过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记忆中的味道。初中·未曾堂食我对于初中食堂的记忆,大部分都是排队打饭的日子,人手一个无法降解的白色打包盒子,里面装满了自己喜欢的饭菜,打饭的阿姨熟练地将装了多少分量的饭的盒子上浇自己选择的菜品,合上白色的打包盒,完成了点餐的所有工序。一张金黄色上面写着就餐卡三个字的"饭卡",承载着午饭的全部。五颜六色的校服,成群结队的同窗,似乎都是三两成群地去  相似文献   

2.
正疫情期间,拒绝堂食。随着疫情逐渐好转,有限恢复堂食。堂食,这个在北方属于生僻的词汇,在2020年的上半年突然蹿红。这不由得令我想起20世纪50年代以来,红火一时的一个词、一个地儿——食堂。我对食堂记忆,最早源自秦皇岛市党干校食堂。学员、职工和职工家属在食堂就餐的居多。我作为最小的职工家属,中午到党干校食堂打饭,随着长长的打饭队伍蛇行前进。到了打饭的窗口,我掂着脚递上饭票和饭盒,把饭打回来端到职工宿舍,与父母和奶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3.
正提起食堂,你可能会想起早晨一杯浓浓的豆浆,中午一份形色味俱佳的牛肉饭;提起食堂,你可能会想起宽敞明亮的餐厅;提起食堂,你可能会想起码放整齐的餐盘、餐筷……但不知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美味营养的饭菜背后又有哪些故事?舌尖上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无关"深夜食堂"。我说的是我和我的食堂,或者说是关于食堂的"乡愁"。小时候羡慕吃食堂。一次,家里没开伙,父亲给了我5分钱菜金,我在食堂买了一盘雪里蕻腌菜炒青米豆。腌菜咸津津的,青米豆软糯酥香,比我们家水煮盐拌的菜好吃多了,菜里的油尤其厚,吃完饭,碗边上蜿蜒着几道黄黄的油花。一餐饭,吃得我心满意足。成人后,进厂当了工人,单身汉,三餐吃食堂。食堂的菜,自然不是珍馐百味,但每天也  相似文献   

5.
正中午在机关食堂用餐,同座各部门同事边吃边谈,相互说起他们原单位饭堂伙食如何如何,一时也触发我的往事记忆。回味半生流离,直想把时代变迁中打工各地经历过的食堂餐饮经历一一记录下来。打工时代,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职工餐厅,首先还要从初入社会的1992年说起。那时我刚满18岁,青春年少,身体瘦弱,初进城就开始上工地,挖沟渠、装水管、烧锅炉、摆地摊……当时一天的工资基本是四至六元,所以一直吃民工灶,伙食大都清淡而又素简,  相似文献   

6.
正当年吃大学食堂,总是觉得不甚满意,虽然选择多样,每天很痛苦的问题依然是,吃什么呢?反倒是离开以后,对食堂的那些食物分外想念。我已经分不清,怀念的是食物,还是当年的青春记忆……一进大门,左边的摊位是卖粥和茶叶蛋的,绿豆汤是我的最爱。我体内胃火旺,又爱吃辣,出去吃砂锅,总跟老板吆喝"多多放辣椒哦",搞得经常上火冒痘痘,绿豆汤正好给了心理安慰,再加上煮得确实美味,豆子酥烂,汤体浓  相似文献   

7.
<正>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记忆中的“老味道”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老味道”,仿佛曾经的记忆,怀旧而熟悉,它会是儿时的一道菜,也会是一段恋恋不舍的美食记忆。在回味“老味道”的同时,我们更时常想起自己记忆中那座城市的老文化、老乡土情。  相似文献   

8.
人生道路上有一些经历在记忆中是难以抹去的。有时,我坐在办公桌前,就想起20多年来在北京公路建设中遇到的那些感人的往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我到公路建设队伍当上了一名宣传干事,这一干就是20多年。我参加劳动的第一  相似文献   

9.
正母校的食堂总是最难忘的,那一碗油泼面、一个肉夹馍,都是记忆深处的味道;还有久违的同学、老师、熟悉的校园,承载着许多难忘的回忆。80年代中期,我在西北某市求学。学校处在城市西北郊,当时校内只有一个学生食堂,每天下课,都要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卖饭的窗口,说是买饭,实际是"挤饭"或者说"抢饭",稍不留神就会弄一身菜汤,而且也时常上  相似文献   

10.
正时间是一架大功率的绞肉机,可以把一个人一个群体的若干记忆绞得一片模糊,最终化为乌有。常常看到某人饱含深情地回忆遥远的过去某个片段和片段中另一个主角的互动细节,而对方却一脸茫然,云里雾里。这就是记忆在时光里加速衰减以致丢失的明证。然而,哪怕我们走进了记忆的荒原,触摸不到一幕幕往事,我们也无法忘记那相依相伴的二中食堂,而且这份珍贵的记忆一如山中的  相似文献   

11.
正大约是因了母亲的手艺,我对食堂的评判,总免不了与她比较一番。1999年,我到离家几百里地的高中读书,自此与食堂结下了不解之缘。私以为,食堂不仅仅是果腹之所,更是食之人寻找精神慰藉之处。高中的伙食便宜实惠,对我们这些外地生来讲,每月150元便可以吃饱吃好。记得当时午餐最贵的菜是"茄汁沙丁鱼",只卖2.5元一条,蔬菜都是1.5元以下,米饭也是2毛钱足够吃到饱。食堂师傅常常在打饭菜的时候,照顾外地生,说:"多吃点哈,吃饱了不想家!"这对于没有住宿经历的穷学生们来讲,是很大的心理安慰。记得刚入学,住我上铺的洁,一个人扛着  相似文献   

12.
清华我常去     
暑假,一个MM来到北京,某老兄自告奋勇,提出带她去清华转转,并对MM说:"清华我常去。"两人在校园里游览了一上午,感觉甚好。中午,该吃午饭了,那位老兄说:"去清华的食堂吧,有个万人食堂面积巨大,外校的也能用临时饭卡,我常去。"  相似文献   

13.
正周末,两个精力充沛的小朋友(妍妍和小表姐琳琳)闲来无事,非让我讲笑话逗她们开心。几个笑话讲完,我已是黔驴技穷,于是改口说讲故事。搜索一下自己较为匮乏的童年记忆,我想起了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的情节本身非常简单,但  相似文献   

14.
正看到新华社记者春节期间在金川镍矿井下采访的报道,我很有感触。特别是看到炊事职工在井下食堂为坚守井下采矿生产的职工准备年夜饭和煮饺子的画面,更是感慨万分,也勾起了我对矿山井下食堂的回忆。几十年前的矿山井下没有食堂,井下工人的班中餐都是采区专门留人把饭送到掌子面或由工人上班自带,许多矿山送餐也只送主食而不送水,工人自带餐更加简单,只揣两个馍夹点咸菜,也不带水。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带水工具缺乏,像塑料桶、塑料袋都难找。  相似文献   

15.
正春日,我和先生来了一次江南水乡游,去了一趟梦寐以求的周庄。那雨、那桥、那水、那屋,像一幅江南水墨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提起画,就想起画家吴冠中游览周庄后由衷的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只要你到过周庄,就知道这种赞誉一点也不为过,海外许多国家的报刊上,不是也称周庄是"中国第一水乡"吗?  相似文献   

16.
趣话食堂     
正"职工食堂"是个总能令人回味的话题。著名作家叶延滨曾经说过,食堂是中国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城市,有庞大的食堂阶层。虽然社会构成里,有各种各样的单位,但也并不是每一个单位都有一个好的食堂。除了学校,凡是有食堂的单位,必然是政府、事业机构,或者大型企业。听到某人说起单位食堂,别人必然会羡慕,因为那代表了一种社会身份。食堂里有形形色色的故事,单位的人在食堂里吃饭,会间接讨论工作,  相似文献   

17.
我老婆生孩子的时候,正值医院里产妇爆满,根本住不进去,更别谈什么优惠条件了。无奈之中,忽然想起了初中的一位同学Z小姐,她父母都在医院里工作,虽然平时交往不多,但此时也只好厚着脸皮求她帮忙了。惴惴然摸起电话,几遍蜂鸣过后,对方答曰工作场区较远,喊人有所不便,如有急事可以转告。天哪!求人的事难道也可以转告吗? 放下电话,喘息定神后,我跨上自行车直奔Z小姐所在的纺织厂。 Z小姐是个看车工,嘈杂的车间里只有机器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我来回踱了几步,慢慢走进车间,人们都在忙着,没人注意我,正巧一位女工从里往外走,我赶紧拦住她:  相似文献   

18.
陈漠 《法制博览》2010,(10):49-49
回归故里,虽然没什么荣耀,但总归心情好,毕竟我是黑水凼考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成为国家干部的人。好的心情,就时时想起童年的身影,童年的山水。但是放眼一望,童年的东西却越来越少,甚至我怀疑我没有回到故里,而是仍旧在都市。  相似文献   

19.
打饭令     
正那年,"药丸儿"正上高中,是我的一个学生。初中12个班,高中24个班,一千多名学生,几乎全住校。去食堂排队打饭,占去了很多时间。时间就是知识,对想通过升学走出庄稼地的学子们,是一件无奈的事情。没办法,只能一边排队往前蹭,一边背诵手中的小纸条:古文、英文单词、数理化公式……从窗口端着香喷喷的饭菜,十来米的"人墙",闪开一道缝,两侧投来一双双羡慕的眼  相似文献   

20.
去年8月9日,是我这个风烛残年的人雪上加霜的阴暗日子。这一天,我的两个已过不惑之年的儿女因车祸一起离我而去。他们都是国家干部,我的儿子丢下一位贤惠而没工作的妻子,一个刚上初中的女儿。我的女婿是个下岗职工,外孙子在外省上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