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产业呈现出梯度转移的特点,正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西部地区要立足于比较优势,加强东西部经济协作,在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产业转移和承接工作,从而提升西部产业实力及竞争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增长,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求。中部地区既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集中地;又是承东启西,南北互动的关键区域,其发展可以惠及整个中国。现实中的“中部塌陷”主要受制于中部“三农”。求解中部“三农”的途径主要有:拓宽国家中部政策;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带动产业向中部的梯度转移;加强中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等。  相似文献   

3.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在我国,高梯度地区形成的集群发展模式为这一地区带来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产业的转移。文章在探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实例探析,提出了低梯度地区应对集群发碾延迟效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14~2020年数据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及其动态分布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2014~2020年均保持稳步提升;全流域内部相对差异逐渐缩小,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整体和下游地区内部非均衡性不断上升,而上游和中游地区内部非均衡性先上升后有所下降;低水平类型省份极易向上转移到中低水平类型,高水平类型省份有向下转移到中高水平类型的风险。最后,提出重视数字经济底层技术研发,支撑数字经济稳步发展;加快建设数字新基建,缩小长江经济带各省份间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各地区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培育数字产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江水资源丰富,是西南出海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水运大通道,具有巨大的内河运输优势。充分发挥西江航运优势,积极打造西江经济带,实现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江经济带要整合区域资源要素,进行城市产业分工,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而更好地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加快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进程,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面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四五”时期,重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对实现更高质量、更具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国家、区域、城市、县域四级空间尺度出发,以“整体分散,优势集中”为行动指南展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国家尺度下,在集中力量缓和东西失调、南北分野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以“一带一路”为牵引融入国际大循环。在区域尺度下,打造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城市群、长江中游—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五大核心增长极,助力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在城市—县域尺度下,抓好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工作,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在此基础上,融通国家、区域、城市、县域四级尺度,共同引领“普遍沸腾”。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布局的重要发展轴,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经济格局以及实现中国东、中、西联动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纳入贵州和浙江二省的原因,借力甘肃与长江的关联性,提出了甘肃省应"立即恳请将甘肃纳入长江经济带战略",同时结合甘肃省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指出了甘肃省应从推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产业合作等方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9.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珠三角地区开始承接港澳产业转移至今还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但是,珠三角地区已从以农业为主的“鱼米之乡”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服务中心,成为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同时需要政府完善软硬基础设施以降低交易成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内生于大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大循环目的在于实现国内良性循环,其内生于各地区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各地区应当发展具有差异化的产业。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应考虑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推动自主创新驱动发展,中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在为"大循环"提供资源能源支柱产业的同时,需要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而东北地区应该依托原有的重化工业基础和大规模现代农业优势来定位产业,最终形成"一个国家、四个产业模块"的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已经纳入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这个重要的时代特征和政策指向,为统筹城乡与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我们需要认真把握,坚持按比较优势原则提升县域要素禀赋,积极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改革公共财政,创新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1—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面板回归计量模型,考察了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聚与产业成长的关系,结论显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同产业增长呈显著"倒U"型关系。进一步基于分省统计数据和产业梯度转移系数的定量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江苏和浙江3省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向外转移的重点地区,北京、上海和福建3省市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也具有向外转移的趋势;重庆和四川2省市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6省可以作为次选地区;河北、山西、江西、山东、云南、陕西和甘肃7省尚不具有承接转移的综合优势,应重点通过提升专业化能力、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率,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发展的典型事实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均衡性逐步提升,区域发展差距日益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同时大规模劳动力流动也重塑了区域比较优势,城市群和区域性大城市成为主要经济空间载体,但当前也存在区域发展分化引起的人口集聚空间失衡、部分省份“去工业化”和经济结构“服务业化”的产业空间不匹配问题,还面临日益频繁的外部冲击挑战。为促进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十四五”时期中国应立足要素集聚的客观规律,统筹好区域发展和人的发展,强化城市功能分工,引导劳动力就业空间均衡化,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空间,不断完善国内生产网络和壮大国内消费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增强区域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优化我国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总结永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要素条件,提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承接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中欠发达省份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下,吸引外资数量也不断上升,但同时承受着日益增大的产业升级和环境压力。本文通过构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效率的评价体系,将甘肃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效率与整体西部地区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影响西部经济落后省份产业承接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经济落后省份进一步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城市群不仅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极化区域,而且也是承接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和加工出1:7的枢纽区域之一。从空间结构优化视角对北部湾城市群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探讨城市群产业与空间组织优化路径,增强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促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北部湾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六盘水应立足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和竞合发展态势,立足于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劣势,找到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具体途径。六盘水市在长江上游近江近海近边地带,应该扬长避短,顺应长江经济带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建立起与上中下游各区域特别是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区域之间的协作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作为中国"4+3"整体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型区域发展战略。这种类型的战略能够成功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带上的中心城市能够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以及中心城市产业结构间存在差异。首先对长江经济带的成都、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五个特大城市与其周边区域发展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五个中心城市显著地带动了周边区域。其次构建中观层面的产业差异度指数测算了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发现长江经济带五大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最后提出未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是中国领导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间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其上升为国家政策和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对于中国推动西部开发、保障能源安全、缓解战略压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保障中国和中亚地区的稳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面临着安全形势恶劣、国家利益冲突、交通基础薄弱和机制建设水平较低等方面的挑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个方面入手,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双转移”战略和“双提升”战略是广东省破解科学发展难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广东省先行先试,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率先实现调结构和保增长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首先,对广东省“双转移”、“双提升”战略实施的现实依据进行分析,其次,通过细化两战略的关系要素..分别从产业转移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互动关系以及劳动力转移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互劝关系两个角度来探究两战略的循环促进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