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     
《南风窗》2008,(5):7-7
"郊区化"的后果本期《时代》以驻上海的资深记者比尔·鲍威尔的经历为蓝本,探讨中国大城市迅速向外扩张的现象:我的妻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2004年春天我们从纽约搬到了上海,两年半之后我们在上海郊区一个叫松江新城的小镇买下一幢3层高、有5间卧室的房子。我们的房子坐落在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岸边。有一个下午,我从屋里看到河的另一边,那里绵延数英里的大块土地尚待开发,当地农  相似文献   

2.
赵川 《南风窗》2013,(19):90-93
19世纪,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和世界工厂的鼎盛,但它的早期之恶,在恩格斯1845年写就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有详细描述。而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能否无愧地解释,我们是在一种怎样的基础之上,延续着"世界工厂"的历史?2009年7月第一次去曼切斯特城,是去参加一项艺术节活动。闲暇时在城市里逛,走过一排排今天尤显高大的老早的红砖房子。它们有着特别的气息。我渐渐意识到这些房子和街道,它们见  相似文献   

3.
正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个"老大难"式的话题:房子。说实话,以前我是很不喜欢聊房子的,为啥呢,感觉在北京,买一套房子对于我来说太遥远了。既然买不起,又没有过硬的知识储备,所以聊不出啥,每到这个话题,我只能说:"有钱的怎么着都能买,没钱的咋折腾也买不  相似文献   

4.
章韦华 《南风窗》2014,(9):50-51
<正>2008年4月的那次事件是我们这一批年轻人对西方迷信的一次祛魅,这一点还是有意义的;而对政治、社会方面的很多问题当时还都没开始面对,也没开始认真思考。我算是一个"4月青年"。之所以说"算是",是因为这个词跟"80后"联系得更紧密些,我出生于1970年代中,出去留学晚,当年一起奋斗的那些朋友都比我小不少,我在他们面前是老大哥,在组织活动方面是带头的。另外,"4月青年"这个命名是后来才有的,算是社会对我们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追认"吧,我过了好久才知道有这么一说,但也乐意接受;最近跟磊子说起"4月青年"这个说法,他竟然从来没听说过。磊子就是"80后"了,我们是一起  相似文献   

5.
我和老公都是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在城里打拼了六七年,终于在城里拥有了自己的一套房子。我们的小窝是七十平方米小户型,可就这套房子的首付和装修已经让我们两手空空了,当了房奴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次父亲从乡下来看我,他看到我们餐桌上仅仅是一盘土豆丝、一碟辣椒酱,不禁皱起了眉头,嘴里念叨着:“日子可不能这么过,你本来体质就不好,这样过日子身体怎么受得了?”父亲回乡后很快就寄来了5000元钱。拿着汇款单,我心里沉甸甸的,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仅靠种地为生,  相似文献   

6.
4月12日,晚上10时,博鳌蓝色海岸四号码头。 码头前是一条人工开挖的小河,河的对岸,是一排前卫的别墅。这些别墅整体造型像一个盒子,盒子在中部像喇叭一样向外张开,盒子的前端是透明的玻璃,没有墙挡住它的扩张,仿佛房子的空间可以继续伸展。别墅的内部构造也一样,表达着建筑师对空间的全新理解,颠覆着人们对房子的传统理解:房子的功能主要不是居住,而是伸展的空间,是自由和随意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很容易相处的人.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到一个工地做工,做工是因为欠了人家债,结果不仅没有赚到钱,又因为一场意外的火灾,把随身带的东西全部烧掉,只剩身上的一件破衣服和一条短裤.以后的整整28天,我没有洗过澡,没有刷过牙,没有正经吃过饭,就一直在一个电线杆子下面给人家修自行车,没有房子住,就是一个电线杆子,有一捆稻草遮着,肚子饿了就靠着来修车的老百姓给我半个地瓜,一杯水,一个馒头这样过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是我最穷困的日子,但也是我最快乐的日子,我和所有的人关系都很好.工地上的民工、知识青年甚至书记,所有的人都跟我很熟,包括知青,他们杀了猪总会给我留一碗肉.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16,(7)
正我心里始终有一个"乌托邦",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美好的社会",在一条平常化的轨道上,每一个人都对其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自然地释放善意。如果说还有一点情怀,这就是情怀的来源。以前我不时会使用"情怀"这个词,而现在用得少了,因为情怀在公众认知中已被异化了,异化后的样子,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比如用古文写辞职信。以前我的乡下有一种职业—养一头大公猪,每天拿根棍子赶着它去各村各户给母猪配种,我们称为"赶猪人"。赶猪人的职责就  相似文献   

9.
赵希珍 《工会博览》2006,(24):40-40
世间也许没有完美的爱情,也许没有圆满的婚姻,但我们却可以用心去创造一个幸福的家。我的家是一个再婚家庭,丈夫老景是国家公务员。我们共有三个女儿:丈夫和前妻有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成家;我和前夫有一个女儿,现在正在读中学。我们彼此爱着并相互珍惜着这个家,这不仅因为现在的美好,也因为曾经的不幸。过去我曾有一个幸福的家,爱人是一名出色的公安民警,我们三口之家过着幸福的日子,享受着天伦之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一场灾难突然降临。  相似文献   

10.
意外的团圆     
50年前,在瑞典法伦,一位年轻矿工亲吻着他年轻漂亮的未婚妻说:"在圣卢西亚宗教节日上,牧师将祝福我们的爱,我们将成为夫妻,开始营造我们幸福的家." "愿和睦的爱情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他可爱的未婚妻甜蜜地笑着说,"你是我的一切,没有你,我就不活了." 第二天,当年轻人身着黑色矿工服(注:每名矿工都为自己的葬礼做好了准备)路过未婚妻家时,他一如既往地轻轻敲了敲她的窗子,向她道了声"早安".  相似文献   

11.
石勇 《南风窗》2016,(4):30-33
中国社会,将更加变成一个"生活世界"。春节过后,我们在心理上、身体上,又一次进行"转身",从"家"出发,继续向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去。这是在走向哪里呢?我们会—遭遇什么?从认知上讲,这些问题让人好奇。但现在已没那么多好奇心可以激发了,有些"改变"的可能性已经被锁定,而曾经担心的一些东西,也许会渐次发生。我们关注这些问题,更多是一种心理上对自己已有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3)
正在哪种状况下,家,是可以被携带的?在哪种状况下,旅人即使在异乡,也感觉家在身边?在谈论家的时候,首先我意识到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回家"的路上,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总是"在家"。对于漂泊已成习惯的中国人来说,这种状态也许是常态。他们到海外去,他们到异乡去,他们到城市去,他们到农村去。家似乎并不能被他们携带在身上,而只是一个向往的,每个月、每一年、或者好几年可以回去一趟的地方。那么我在想,在哪种状况下,家,  相似文献   

13.
张瞳 《工会博览》2005,(9):34-36
"在挪威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挪威的渔民把打上来的鱼,运到市场去卖;在市场上,活鱼比死鱼的价钱高出很多,但鱼一运到市场后,还活着的就不是很多了。只有一位渔民的鱼总是活鱼比死鱼多。于是大家便探究其秘密:原来这位渔民每次在装鱼的箱中放入一条鲶鱼,因为鲶鱼被放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就会不停地折腾, 它的折腾带动了其他鱼都折腾,于是这些鱼就不停地游,因而到达市场时鱼都活着。"这个鲶鱼的故事让记者感到了一丝不解,一时没有明白北京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庄兴无的用意。"我认为工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名80后,我从小就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下成长起来,如雏鹰地飞翔,学习阶段也是按照父母的希冀,承载着家人的厚望,按部就班地完成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直至毕业、工作。期间,父母的"建议",在我们看来就是善意的"命令",不得不从,比如大学选专业,你喜欢这个专业,而父母建议你去学那个专业,还身体力行、苦口婆心地用过来人的口吻给我们"善意的提醒"。当然,我们明白,这些是父母对我们的爱,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还是顺从了父母,没有听从自己的内心。择业上,想  相似文献   

15.
<正>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人生的选择有千万种,而北京化工大学毕业的李文凤却毅然选择了到房山深山区蒲洼支教这条人生之路,她希望每一个山里的孩子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拥有幸福的童年。8年来,在这相对闭塞的小山乡,在极其平凡的岗位上,她默默地追求着她的人生理想、谱写着人民教师师德的赞歌。李文凤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1984年出生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80后"。从2007年来到蒲洼中心小学第一天起,孩子们就唤她"小李老师",  相似文献   

16.
张裕坤 《工会博览》2008,(14):45-46
女友艾淑贤家新装修了房子。她眉飞色舞地对我说,完全是欧式风格,别有情调。她力邀我去她家参观欣赏。我盛情难却,于是便在一个黄昏,如约来到她家。  相似文献   

17.
息怒妙计     
一次,世界房地产大王约瑟夫接受政府的命令,去拍卖新泽西凯普顿一带1898栋房子。这些房子原是南北战争时建给造船工人居住的,而到了拍卖的时候,真正战时搬来居住的工人只留下3家,其余的都已不是故主。但是这些“屋主”却仍以“从前政府让我们搬来,现在又要赶走我们”为理由,对政府采取的行动加以抵制。他们甚至不惜流血牺牲,坚持不肯迁让。这使约瑟夫大伤脑筋。如何对付这一群疯狂的住户呢?当然,他很有理由证明他们都不是战争时的原有住户,使这些无理取  相似文献   

18.
发黄的欠条     
我小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美术学院,全家都很高兴,但那两万多元的学费着实让我家犯了难. 一天,母亲把一张发黄的欠条拿出来给我看.欠条是一个叫张红民的人打的,金额是300元,落款日期距离现在已经20多年了.我忙问:"张红民是谁?"母亲说:"张红民是我们原来的邻居.他养了几百只鸭,一年四季在外放鸭,后来带着老婆孩子到外地放鸭去了,就一直没回来."看着那张发黄的欠条,我摇了摇头说:"都20多年了,不知他现在家庭情况怎样,我看这钱难讨回呀."母亲说:"你弟急着等钱用,我还是去试试吧.他在东河镇有个家,我20年前去过一次,还有印象."  相似文献   

19.
迁徙留痕     
正老同学乔迁新居,众人前往贺喜。围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有人谈起了当年在农村插队时的窘境,我不免想起了自己几十年的多次迁徙。人说,家是人生旅途的港湾,休养生息的所在。搬家,又几乎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经历,并且常常伴随着改善的欣喜。但在以往并不遥远的岁月里,许多人搬家并非如此,而是与个人(家庭)命运、历史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我的童年是在北京度过的。先住四合院,后搬单元房。在60多年前,那几乎是北京最早安装暖气和抽水马桶的住宅。以后,我家几次搬迁,房子却越搬越小,直到迁往天津。76岁的祖母,先是住在楼道隔出的"房子",后又被赶到一间更小的下房里。  相似文献   

20.
游子的春节     
正后台职工就是我们的后台看了你们这期的《春节假日生活特刊》,尤其是"三奶奶和我家的除夕"一文感触良多。不禁想起了自己。从离开老家外出闯荡至今,我一共在外地过了三个春节。第一次在外过春节是十年前,那时,我还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战士。因为是第一次在军营过春节,心里感觉很新鲜,所以尽管内心中多少有些想家,倒也没有特别难受。记得,当时,《中国军工报》的记者到我们连采访,很多战士都一边想家一边流泪,而我却高兴地说:"在部队过春节,那叫一个新鲜,一个快乐。"给父母打电话拜年的时候,我满心的欢喜也透过话筒传回了父母家,后来才听堂兄说,母亲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