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鸣 《法制博览》2009,(18):38-38
《玉历宝钞》是著名的善书。曾经有一个阶段,中国的城乡到处都是这种玩意儿,仅仅比皇历的普及度低一点点,每家一本不至于,说十家有三本,应该不算夸张。《玉历宝钞》讲的是地狱的事,今日酆都这个地方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托了《玉历》的福。《玉历》的地狱系统,总头子就是酆都大帝。可惜,今天酆都这个地方,赖以凭“地狱”旅游挣钱的人。对地狱的种种传说,已经不甚了了。  相似文献   

2.
正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战役,也是一场考试,验证着人们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对于密切相关的从业者还同时意味着危险。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干部、职工能够经受住考验。眼下这场阻击战中,千千万万"天使"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赞美和弘扬这种崇高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化变迁改变了全社会的语言生态、话语权格局以及话语模式,使得大众话语呈现出几个特征:一是话语稳定与动态并行;二是话语简练与多元并发;三是话语时代性与通俗化并存。这种变迁也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带来诸多困境,如生存困境、内容困境、形式困境等。因此,应坚守大众立场、实施"话语反哺"、运用可视化技术、实现"两个转变",从而有效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首先就在于创立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说中国话。其路径主要有:一是与人民群众创造的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文化路径;二是与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路径;三是与人民群众的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传播路径。创立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理论大众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近3000名未成年犯的调查,对未成年犯的职业生活做了分析。总的来看,未成年犯的求职难度不大,但就业积极性差、就业率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求职阶段,未成年犯主观上认为自己年龄小、没有一技之长,客观上是没有经济压力;在就业阶段主要是其职业价值取向的有偏差,追求收入高、舒适的职业,因工作艰苦、收入低而失业。  相似文献   

6.
多讼可兴医     
《南风窗》2015,(15)
<正>我听好几个律师讲过,当事人是律师最大的敌人。初次听到这种说法时,我感到有点困感,当事人和律师之间的关系,就像顾客和老板一样,来客人了,老板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后来想明白了,律师为了避免各种负面后果,的确得首先重点"防范"自己的当事人。律师既可能因为当事人的念头突然发生变化,解除委托而一无所获,也可能因为当事人投诉乃至起诉而陷入麻烦,最危险的则是一些违法勾兑的内幕被当事人"出卖",锒铛入狱。律师和医生等其他职业一样,都讲究职业伦  相似文献   

7.
叶延滨 《法制博览》2011,(10):14-15
有个同事,家有千金,从小娇养,不觉快到三十了,仍在过幸福快乐而且美好的小资生活:泡迪厅,逛商店,买燕莎打折的过季名牌。和临时男友全世界旅游,进行一次次的蜜月实习。书包里总是放着王菲的照片和余秋雨教授的正版图书。这种新女性的生活方式,头两年让我的同事高兴,认为女儿有教养。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看来,我的职业被称为‘光环境营造者’更为准确,而专业名称应该叫照明设计师、灯光设计师,或者亮化设计师。‘光环境营造者’和这些职业学名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前者是一个综合称呼,体现了职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北京大学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光环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军,承担并制定照明行业的标准,他曾提出“友好光环境空间营造”理念,更好地诠释了灯光照明应在人文、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平衡的关系,让光环境空间更加环保、健康。  相似文献   

9.
不断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应对挑战并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源泉和法宝,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创新的必然要求。认清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必要环节。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以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时代化为前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功能,以促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通俗化为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创新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为契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理论创新视野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精神动力。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用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开展理论创新,是人民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从理论创新的视角来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是中国农村发展历史上的又一关键年份。种种现实问题显示出万变归宗的相关性。揭示这种历史演变及其宏大背景的思考,是一种挑战性的工作。按照常例,我们很可能要等到明年夏天才能得到2004年农村发展的基本素材,这给我们提前进行的评论工作带来了不小困难;好在是数据的模糊难以掩盖大的历史事变的趋势,这又使我们的宏观评论有可能不至于离谱。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中共以教育这块阵地成功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避免空洞的说教;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使之富有时代特色;深入细致地做好分众化工作,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具针对性;注重综合运用多种传播载体和平台,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富有活力;在同其他社会思潮的斗争中赢得主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力等。总结这些带规律性的经验可以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如何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推进其大众化进程始终是经典作家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经典作家关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方略主要有:以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国际组织为主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时刻关注和维护广大工人群众的利益及其诉求为立足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交锋和斗争为手段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报刊书籍等多种媒体为依托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教育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应准确把握经典作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实质和科学方法,切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艰巨任务,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解决这一课题要有一种历史和问题意识,在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寻求宝贵的历史资源和积淀,在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中发现问题和正视挑战。以此为基点,探索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策略和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收入问题,一直是深受国人关注又十分敏感的话题。就道理和法律而言,任何人的收入,无论是工资或劳务所得,还是股息或债券收入,只要合法都应该干干净净,明明白白。这种“干净”体现在收入一定要有正当的来源;这种“明白”表现为当个人收入存入银行时,应该实行储蓄实名制并有据可查,而国家税务机关则应对每一位国民的收入以及纳税情况掌握得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职场女性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职场女性仍然感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受到阻碍,这种障碍就像是透明的天花板一样,仿佛看不见,但却真实地阻碍了女性的职业前景。女性的职场“天花板”,究竟是由什么决定?客观来讲,迷茫焦虑是职场里永恒的话题。我们总把职业的“天花板”归咎于年龄、性别或外在环境,可这种习惯性却常常让我们更加不知所措。说到底,可控的从来都只有自己。虽然外界有很多声音,但真正影响我们的,还是自己选择听到的声音和做出的反应。那么女性究竟该如何打破职业成长的“枷锁”,找到自信呢?本刊邀请六位不同职业的女职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案例,激励女性充分发挥潜能,勇敢地面对人生挑战,在不断的学习、提升中,拓宽自己的边界,登上新的“大陆”。  相似文献   

17.
方博 《法制博览》2023,(33):34-36
大众化数字音乐版权保护的现状决定了大众化数字音乐版权保护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在此基础上,大众化数字音乐版权保护需围绕下载付费完善立法;围绕行业保护完善司法;围绕传播背景,重新分配版权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18.
林华生 《南风窗》2010,(16):82-84
日本即使每年换首相,经济也不至于崩溃。虽然日本国家财赤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但是日本政府发行的公债,绝大部分是由日本国民持有的,仅有5.4%由外国拥有。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制体系、官僚制度,甚至于医疗、福利福祉等体制,相对地也比较上轨道,不至于突然分崩离析而导致政治动乱或者经济全盘崩溃。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1998,(6)
我哥哥一年前买了份保险,最近他考了车牌,开出租车,请问这对他的保险有没有影响? 广州 刘云 根据保险公司规定,司机属于二类职业,即比不驾车人士风险程度稍高。如果买了意外险是应该每1万元的保障增加20元保险费,所以应该在  相似文献   

20.
生产的正义     
在社会正义的价值问题的研究中,生产的正义是一个重要却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的议题。与分配正义不同,生产的正义是关于初次分配正义所支配的益品如何生产、由谁生产、产量多少、条件几何的正义理论。说明生产正义的要求,核心问题是看待和解决个体职业选择与国家强制分配之间的关系。对此,当代正义理论的基本共识是,正义意味着不限制职业,正义意味着不允许国家强制分配工作。本文认为,这种传统观点仍不完备且存在内在矛盾。通过分析,作者提出生产的正义应该包括两个基本观点:(1)正义不直接限制职业选择;(2)通常正义禁止国家强制分配工作。这说明,人们有权以合法方式自由选择所欲的工作,国家必须依靠激励机制来提供重要益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