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总有一些人令你怀念,总有一些事让你回忆。童年时的一位老师,她经常给一位家境困窘的学生垫付学费,尽管那时的学费很便宜,但还是有人交不起。于是记忆中的老师便永远年轻、清纯。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几位同学相约结伴出游。在火车上遇到了两位江西的同龄人,一面之交居然谈得很投机,还互留了通讯地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快放学时,我们班的一位女生突然发现书包里的120元钱被偷了,立即报告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迅速赶到班里,让全班学生留下来进行查问。在查问无果的情况下,班主任让我们同桌同学互相搜查对方的书包和身体。同学们虽然都不愿这样做,但慑于班主任的威严,又不敢不互相搜身,请问,班主任老师这样做对吗? 学生 张林  相似文献   

3.
明珠璀璨,再创辉煌。在迎接华东政法大学建校60周年的喜庆节日里,我们难忘60年来为华东政法大学的今天而奋斗、奉献的诸多领导、老师和校友。曹漫之就是我们怀念和感激的一位领导和导师,是我校领导的一位杰出代表。明年是他的百年诞辰,怀念、记述他的思想,体验他的人格精神,传承他的革命传统,也是华东政法大学60周年校庆中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4.
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玩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的活动空间除了教室就是寝室,这是很多中国中小学生的生活现状。一位外国专家曾用“笼子效应”来表述这种现状。江苏省常州市有位名叫徐鹰的父亲,他的儿子徐奥特别贪玩,让老师很头疼,但在徐鹰眼里,贪玩也是孩子的优点。他决定把儿子放出“笼子”,就是让孩子回到一种自然和放松的学习状态,徐鹰把他的方法称为“绿色家教”。四年后的2006年10月15日,就读于常州市一中初二(四)班的徐奥在国际机器奥林匹克比赛亚洲区选拔赛上夺得冠军。更让人吃惊的是,徐奥的文化课成绩也一路蹦高,直至蹦到全班乃至全年级前列.  相似文献   

5.
朱焱 《南风窗》2007,(22):54-57
埃德温的中国印象是在一张没有成见的白纸上勾画的,但是并非所有像他一样的西方人都感受到中国的变化,也并非所有人都渴望了解变化中的中国。一些外国人认为,生活在中国如同乘坐高速火车,列车前进方向明确,乘客却不知道下一个拐弯的地方。新西兰人埃德温·马厄(Edwin Maher)就是这样一位乘客。他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工作了20年,是  相似文献   

6.
贾广健虽然年轻,但却是一位很有前途的画家,我对他的画一直比较关注。几年前,曾和中央美院的老师们聊天,说到现在很难找到优秀教没骨画的老师,并且画这种样式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家都非常感慨,那时贾广健还在天津美院做研究生。  相似文献   

7.
在《中小学生守则》中有这么一条规定:学生一律不准吸烟。西安凤凰山下某中学文科毕业班教室。这里正在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升学考试。监考老师睁大挑剔的眼睛,扫描着紧张而又虔诚的考生。这时,一位男考生举起了左手。她轻步走了过去。“老师,我想抽烟!”  相似文献   

8.
有时候我问自己:中国的历史几千年,我们最不了解、最不熟悉的是哪一段?想到的答案说出来自己都不太相信:不是纷乱无序的春秋战国,不是歌舞升平的盛唐,也不是备受欺凌的满清,更不是万里长征、八年抗战,而是我们这代人自己亲历的“文革”十年。那么近,又那么远;近是时间的,远是记忆的——当我们对一些事物拒绝记忆、恐惧回顾的时候,那么就算一切都发生在昨天。也会像天王星一样遥远。  相似文献   

9.
一个盲童入学之后,仅仅学习从教室到厕所这件事就用了一年的时间.当那天他高兴地告诉付老师:“我走对了”的时候,付雪松都要哭了.今天在付雪松眼里,她的盲童学生已经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完全一样,因为,在她早期用自己的眼睛帮助这些孩子们获得基本的生活能力,又通过特殊教育手段让这些孩子有了文化,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眼睛”之后,她的学生就可以开始自己正常的生活了. 而给盲童孩子当眼睛,教他们学文化、培养正常的生活能力,已经是付雪松家庭生活之外全部生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邓伟杰 《法制博览》2009,(24):66-66
我问读小学的儿子:我们国家为什么贫穷?不出所料,他的回答是:因为被帝国主义掠夺。如果再问他:西方国家为什么富强?他一定会回答:他们靠掠夺发财。小学生这样的思维不足为奇,我读小学时老师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相似文献   

11.
在广州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教育,成了代表们所普遍关心的议题。教育资金,教师收入,面对省市的一系列政策,教育系统的代表们说:我们一面欢欣鼓舞,一面又忧心忡忡。广州市62中学的代表江东老师讲了一个令人无限感慨的事例。他说:“我在所教的一个应届毕业生班做了大量工作,希望学生们报考师范,结果,全班只有一个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愿意报考师范。”据广州某师范院校的一位代表反映,1983年该院校毕业45人,而目前还留在学校教书的只有5人。教师队伍大量流失,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确实令人为广州  相似文献   

12.
讴歌 《南风窗》2008,(19):95-95
我的第一位驾驶老师来自民间。他是一位生物化学博士,80年代中期走出校门,辗转中国、日本、美国数家研究所。在网上的论文检索器上输入他的名字,拉出来的论文有几十篇。平日在我看来枯燥繁琐的实验步骤,在他手中,出神入化,行云流水,犹如艺术。他在实验室里,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在各种口音的英语中,他既不像隔壁那位干瘦的印度同事走路生风,也不像角落里那个勤奋的韩国中年人一样常常工作到深夜。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6,(12)
正他们生于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和他们的家长"造就"了这样的他们,他们却还要被社会误解,被家长误会,硬要被打上某种标签,甚至还要为家长的种种问题埋单。5月26日中午,接到好友电话,听她向我吐槽自己的熊孩子。前一天的家长开放日,她去正在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所在的学校听课,看到自己儿子歪歪扭扭地坐在教室中央,脚还翘在桌子上,不听老师安排也不跟  相似文献   

14.
度不中,不发     
汉代的“飞将军”李广对自己的箭术及战术有这样一句名言:“度不中,不发:发则必中。”就是说,没有十分把握,不发箭;要发箭,就要求一定射中。为此,李广射猎曾多次出现险情,因为即使是老虎那样的猛兽,他也要求自己非一箭射中不可,否则宁可放近些。他的做法,使他的敌人一见他拿出弓来就逃去。西方的一些企业家,在商场上,也熟谙此道。一方面是慎重;另一方面是为了聚全力作致使一击;第三点是造成对方的心理负担。一位美国石油巨子,他的第一块油田就是这样买下来的。那是一块经他亲自悄悄地勘探过的油田,认为很有前途。但他知道大家都感兴趣,人们已纷纷表明要买下来。他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以与人竞争,干脆一声不响,在拍卖场上完全不发出争购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1995,(9)
离教师节还有一段时间,“城市故事热线”便不断收到来自各地的学生们对老师的祝福。一个炎热的中午,一个十分腼腆的大男孩来到编辑部。他一头的汗,不肯坐,不肯说姓名,甚至不肯喝一口水。他说:“我是一个普通中学生,马上就要考大学了,老师天天加班加点为我们补习功课,心里很感激,又不知如何表达,请‘城市故事热线’帮我谢谢我们的老师。”他红着脸说完,转身就跑,编辑追到楼下想问问他是哪个学校的,楼下却连影子也没有了。  相似文献   

16.
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美国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做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果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继续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  相似文献   

17.
聂绀弩 《法制博览》2008,(10):43-43
抗战前一年,我同一个朋友到S省的某处去,碰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乡下人,谈过一些非常奇怪的话。我们是在离大路不远的一个池塘边碰见他的,他正在一个人车水。起初,我们是向他问路,看见他谈话的样子有趣,就爽兴在那儿歇脚,和他攀谈起来。他起初也不大多讲话,后来看见我们不想走,或者也觉得很有趣,也就随便谈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变成人的王     
楚灵王,本名围,是楚共王的次子,杀了侄儿郏敖自立,即位后改名熊虔.楚灵王很单纯,爱热闹,爱打架,爱听奉承话,基本上和我家的猫一个脾气.这样一位"猫王",若是在蕞尔小国,不够他几天折腾的.所幸他生在楚国,大国也,但大国这样下去也会崩盘,什么时候完呢?郑国的子产说:"吾不患楚矣.汰而愎谏,不过十年."  相似文献   

19.
吸烟不仅有害健康,而且还可能引起青少年的堕落,有一个少年犯在悔过自新的道路上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错误是从一支烟开始的.”原来,这个少年犯在小学里曾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曾经在区里组织的演讲比赛中得过冠军.进入初中以后,他的社会接触面更加广泛了,结识了许多校内外的青少年学生,其中有一位姓方的回沪知青子女,因经常向他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在放学的途中,他经常从口袋里掏出香烟请他抽,开始时他竭力拒绝,时间一长,慢慢地感到吸烟很神气,手拿着烟就象自己已经长大了一样,有一种成人感.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小方也经常烟不离手了,不仅开始吸烟时的不舒服感觉很快不存在了,而且俨然成为一名“老枪”.凡同学们私下递烟给他,一概来者不  相似文献   

20.
南书房     
《南风窗》2012,(17):100-100
《暴风雨的记忆: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北岛曹一凡维一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3月版18位亲历了"文革"的四中学生的回忆录,由于书中大部分作者都属于寒门子弟,所以"文革"前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是他们的共同记忆。本书是当年那个特殊中学的学生对"文革"山雨欲来之际和暴风雨高潮时期的翔实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