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生态主体和生态客体。生态权是人类社会整体及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享有的权利,是应然之权利,它包括财产性生态权,人身性生态权和精神性生态权,生态权利是实现生态利益的基础和手段,生态义务和生态责任是实现生态利益的根本保障,生态主体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生态自然人、生态法人和非法人生态组织,生态客体是生态主体所追求的生态利益的载体,它承载着财产性利益、人身性利益和精神性利益。  相似文献   

2.
管京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1):93-101,M0005,M0006
公民生态意识难以有效转化为自觉自发的生态行为,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文明教育进程中的显著困境之一。克服公民生态知行转化困境是减轻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塑造生态公民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生态知行合一在伦理价值层面的本质要求可知,完成生态意识内化、形成生态行为自觉是实现生态知行合一的关键。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功利化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和公民生态伦理教育自身的缺陷则是造成公民生态意识不能有效内化、生态行为驱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公民生态伦理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动员作用则是解决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促进生态消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生态消费领域存在着生态消费需求力不足、消费水平偏低,生态消费支撑力不足、消费环境欠佳,生态消费供给力不足、消费增长受限等问题。突破当前生态消费的困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通过强化生态消费教育、引导消费需求合理化,提高生态消费支撑强度、推动消费环境规范化,推动生态产品供给侧改革、实现高水平供需平衡,以促进生态消费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公民养成是解决生态危机、承担主体责任的重要路径。但当前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不高、生态参与不足、生态治理流于形式等问题正严重困扰生态公民的养成。要实现生态公民养成的困境突围,只有通过培育生态意识,奠定生态公民养成的文化基础;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村公民生态参与能力;落实生态实践等多维支持,才能促进生态公民的养成和生态公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作为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有其自身的特点,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中,价值观的核心是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再生产,强调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效益,注重生态需求,倡导有益于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生态消费。  相似文献   

6.
以绿色生态的视角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生态文明新时代发展的应然之举。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国家、生态社会、生态公民的三维向度进行系统分析是生态文明的现实诉求。生态国家是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语境,生态社会是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逻辑,生态公民是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主体。概而言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意蕴的探析,有助于丰富和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实现当代价值的时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生态素养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生态文化和生态美德修养或品质,其文化核心要素有生态道德认知、生态文化知识储备、生态公共理性修养。当前公众生态素养缺失主要表现为公民环保意识低下、生态知识匮乏、生态行为偏差,其原因主要是生态教育责任缺失、生态行为的法规约束乏力、社会生态价值导向尚未定型、社会生态文化淡薄。提升民众生态素养必须加强生态文化教育以塑造公民生态文化价值观;加强生态制度机制建设以强化生态素养的他律约束;加强生态行为实践以促进生态素养的形成与优化;加强社会生态文化建设以营造生态素养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面对生态问题进行理性反思而提出的新型生活与发展范式.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实践方式,是推进与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人类生态文化的具体样式,蕴含着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文化传承和建设实践.充分发挥生态育人、生态立校与生态服务的功能,是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发展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本身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生态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需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都是生态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把生态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变革应该成为未来文明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态补贴立法是生态法治的重要内容。对农业进行生态补偿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农民良好生产环境的需要。江苏省苏州市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对农业生态补偿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总结苏州农业生态补偿的得失,可以为我国国家层面的农业生态立法提供借鉴。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必须从构建并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制体系、明确农业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制定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专门性法律法规、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区域发展过程中以合理、公平、持续、和谐为基本价值理念,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发展共赢为基本方式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其基本内容是权力与义务、责任与利益统合的综合体系,强调的是域际之间共建、共生、共享、共赢,形成合理良性的物质变换循环系统。从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来看,推进生态文明共享应注重功能规划、生态安全、生态正义、区域和谐、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以"两山"理论为核心理念,推进生态文化共享;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推进生态资源共享;以加快绿色发展为重点,推进生态成果共享;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推动生态权利与责任共享。湖州实践表明,价值干预和约束是实现生态文明共享的根本要素,局部—全局共享是实现生态文明共享的基本模式,系统机制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共享的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论鄱阳湖生态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为一体的大系统,在职业教育中融合生态文化教育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将职业教育和生态文化教育进行融合的有效方法包括课程设置、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和校外活动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仅有美好的愿望和法律规范体系的重构和完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法律规范内在价值的转型和法治思维的确立。良好的公民生态法治意识是"美丽中国"的公民作为"现代化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支撑。公民积极自律的精神能够使普遍有效的生态法治秩序得以实现,公民生态法治意识的形成能够使环境权利保障更为有效,生态法治意识有利于理性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社会发展需求与公民的实际,根据法治的要求,善用法治方式,通过一系列法制路径、行政路径、社会路径来培育公民树立生态人权意识、生态公平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秩序意识、生态自我约束意识。  相似文献   

14.
“生态问题意识形态化”是由“生态主义意识形态化”发展而来的,是“后意识形态”时代生态问题工具化、生态问题解释权精英化、生态问题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联系紧密化的反映,是“绿党政治”发展后期右翼支持者与环保主义者巨大对立造成的生态问题孤岛的体现,是气候问题在当前争议愈演愈烈的映照,是对当前生态问题更深层次的探讨。我国在面对当前“生态问题意识形态化”倾向时,更应该坚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5.
乐山市沐川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生态发展,绿色崛起"为指导,以生态村、生态乡、园林城市、优美乡村等生态细胞工程创建和以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沐川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安全屏障依然脆弱,如何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仍然是最大的困难,加之现行考核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还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构筑"美丽中国"的必然逻辑,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要素。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状况,创造有利的环境氛围推动大学生深刻领悟生态文明形态,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培养生态文明情感,内化生态文明信念,是高等教育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和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应对内外挑战、破解发展难题的现实选择,是通往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和核心所在,要顺应文明发展潮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走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和新阶段人类文明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当前,人类正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8.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新时代中央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创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突破。围绕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对提高我国生态保护效率,合理布局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至关重要。加快生态空间管控规划,配套政策法规和管控机制,建立监督机制、考核与责任追究制、生态补偿机制是建立生态红线管理制度的几个基点。  相似文献   

19.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一是注重城市规划设计,二是重视自然资源循环利用,三是引导公众参与,四是严格依法管理。建设生态城市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尽管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要汲取国外成功经验,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在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发挥地区生态特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等方面,探索适合地区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20.
生态意识是现代性价值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延伸和发展。后发展地区农民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法律意识和生态伦理意识薄弱,必须确立起生态主体意识、现代法治理性,生态伦理价值规范等现代性价值理念,才能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