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儒家哲学是一种伦理化的形而上学体系,它将世界的道德本体和宇宙本体合二为一,并将人的内在道德本性与外在超越统一了起来,从而使世间的一切具有了道德属性和价值。康德哲学继承西方传统哲学观点,在根本上将道德本体和宇宙本体,即自在之物和自由意志分别开来,不但从不从宇宙本体的角度来认识道德本性,而且还将自在之物置于人的认识之外,把自由意志归因于上帝的存在。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自在之物、理性认识能力、二律背反和主客体关系等几个具体方面,分析康德、黑格尔和列宁在哲学之路上跨越时空的对话,以及他们之间就这些问题的先后批判关系。  相似文献   

3.
《老子》和《纯粹理性评判》分别从感性认识和纯粹知性认识角度描述它们的“道”和“自在之物”。康德坚执现象与“自在之物”的根本区别,走向了二元论;《老子》借助生存哲学走向了“道”与万物的混沌统一。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肯定生活实践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男方面,也充分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认识活动具有相对的自在性、独立性价值,主张保持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必要的距离、张力。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哥白尼武"哲学革命具有哲学史上"里程碑"武的意义.他在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人的自由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考察,详细论述了"自由不可知"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可知"的原因及其真正涵义.在康德看来,自由之所以不可知,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性概念,用知性感念是不能认识的,它不是知识的对象;但"自由是道德律的ratio essendi[存在理由],道德律是自由的ratio cognoscendi[认识理由]."这是自由作为理性概念的实践理性价值之所在,同时,人们可以用反思判断力把握自由,在此意义上,自由——"这是在纯粹理性的一切理念中惟一的一个,其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到scibilia(拉丁文‘可认识的东西')之列的."由此可见,在对自由的认识问题上,康德并不是传统以偏概全所认为的什么"不可知论者".  相似文献   

5.
论杜夫海纳美学中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夫海纳美学思想反映了他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准主体”,强调审美主客体之间是二元合流的姻亲关系,从而消解二元对立,使主客体关系走向和谐;借助意向性思维,杜夫海纳将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统一起来,并指出审美主客体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从而进一步明晰了人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他还把知觉与想象视为使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得以贯通与融合的重要途径。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实现了美学理论建构从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并给美学研究以方法论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康德哲学不能作为认识论哲学来解读 ,其“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皮相地颠倒认识上的主客体关系 ,如斯 ,则启蒙哲学的精神匆匆擦肩而过。康德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扬弃 ,实体主义的思维范式作为独断论被解构。康德在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基础上 ,通过对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提出来了胡塞尔现象学蕴涵的意识意向性结构 ,但这只是一种超越自然主义的实体属性模式的先声 ,马克思承继了康德的努力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性活动 (实践 )彻底地瓦解了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 ,从而真正地回到了人与世界的原处关联。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哥白尼式"哲学革命具有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在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人的自由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考察,详细论述了"自由不可知"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可知"的原因及其真正涵义。在康德看来,自由之所以不可知,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性概念,用知性感念是不能认识的,它不是知识的对象;但"自由是道德律的ratio essendi[存在理由],道德律是自由的ratio cognoscendi[认识理由]。"这是自由作为理性概念的实践理性价值之所在,同时,人们可以用反思判断力把握自由,在此意义上,自由——"这是在纯粹理性的一切理念中惟一的一个.其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到scibilia(拉丁文‘可认识的东西’)之列的。"由此可见,在对自由的认识问题上,康德并不是传统以偏概全所认为的什么"不可知论者"。  相似文献   

8.
哲学界有关康德哲学体系中“自在之物”的评论纷芸杂陈 ,褒贬不一。该文从“自在之物”与西方哲学史的关系、其在康德三大批判的理论建构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哲学的影响这三个维度来对“自在之物”作一番综合的省察 ,指出 :“自在之物”乃康德为传统形而上学走出困境而独特运思的范畴 ;是其理论建构的基石 ;是后世哲学发展的生长点。总之 ,其积极意义远过于其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9.
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断定,是认识成果。侦查办案中的认识成果不单是运用知性判断,而且还运用理性判断。知性判断(抽象判断)主要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判断的逻辑特征的。理性判断(辩证判断)是认识环节,是反映与客观内容完全一致的思维形式。知性判断是理性判断的前提和基础,理性判断是知性判断的上升与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既对立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认识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思想误区:只把认识视为对象性的事实认识,忽视反思性、评价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认识以及基于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审美观念;认为实践只是检验事实认识的标准,而不是检验价值认识和审美观念的标准;认为“三个有利于”只是价值尺度而不是真理尺度。为了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廓清这些思想迷误,倡言全面的认识论和实践标准论,并从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科学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一、主客体观念统一的三重关系与全面的认识论传统认识论将复杂的主客体关系简单化,主要关…  相似文献   

11.
根据尼采的谱系学思想,本文全面分析研究了尼采的强力、强力意志以及超人等思想的内在关系,指出了人的生命才是尼采哲学的基础。而这种生命并不是人的本能而是人的强力意志,从而说明了尼采哲学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尼采提出上帝之死这一虚无主义命题的存在论意义和目的。这种意义就在于,尼采哲学既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又是现代哲学的开端。其目的就在于,他为人类社会和人的生活意义重新确立了一套标准和原则,并指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按照尼采的思想,未来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价值世界的重新建立。而这又是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之所在。因此,本文认为,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才是尼采哲学真正的意义与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12.
时间在康德那里是作为认识论中感性直观范畴处理的,在他那里有表象的时间性,却没有作为概念的时间.海德格尔从存在论上区分本真的源始时间和非本真的流俗时间,并提出了在康德那里并未得到揭示的“时间性”概念,进而区分出作为存在之时间变化的时间性“temporalit(a)t”与作为此在存在方式的时间性“zeitlichkeit”.正是在海德格尔这里,时间成为理解生活、历史世界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3.
"排除合理怀疑"的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其认识论和方法论认为绝对确定是不可能达到的,只能得出一个盖然性的结论,"排除合理怀疑"是可达到的认识范围内的最高标准.反思我国"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刑事证明标准,存在着忽视司法人员对案件认识的"渐进性"以及对案件事实的主观判断,未能将认识论中的"可能性"范畴纳入研究的视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分析康德短文《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结合康德批判哲学的理路以及黑格尔对康德思想的批判性发展,可以看出,启蒙精神的旨要不只是"知识",而是"道德"和由"实践理性-道德"引导下的"勇气"。"启蒙"之所以强调"勇气",乃在于"启蒙"不仅是"知识之积累",而且还在于"道德"之"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启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启蒙"需要"精神","精神"需要"启蒙"。于是康德强调,启蒙精神就是"精神"要摆脱自己加于自己之上的枷锁,因而启蒙也就是"精神"自己"认识自己-解放自己"的历程。启蒙精神使我们认识到,"理性"不仅有权设定界限,而且也有权超越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界限","理性"就是一种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5.
以前的教科书上一般都把近代的形而上学说成是以"认识论"作为第一哲学的"知性而上学",通过对莱布尼茨<单子论>的解读发现,<单子论>根本不是一部认识论的著作,而是一种典型的"实体论"形而上学.这种实体论又不是以"已成"实体来构成单纯外在物体世界或内在灵魂世界的机械论形而上学,而是以内在行动为原则赋予实体本身以内在的生命运动,从而在实体的生命运动过程中从"自然世界"开辟出一个"道德世界"的实践的形而上学.从这种实践的形而上学蕴含的伦理一政治维度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形而上学的现代性意义,同时它也处在第一哲学与伦理学之关系转变的起点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形而上学之可能性不在其自身的实体构造上,而在伦理学中.莱布尼茨这样做了,却无能对此获得明确的意识,他的形而上学不可避免地还带有知性形而上学的独断性,因此他不得不承当旧形而上学的骂名.  相似文献   

16.
尼采在《反基督》一书中对基督教进行了猛烈抨击,其间还夹杂着对康德哲学的尖刻批判。从深层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尼采集中批判了支撑基督教会的三大理念"信、望、爱",认为它们是教会精明算计的产物。基督教的"信"与"真"无关,且是对知识和真理的抑制;基督教的"望"树立起一个"彼岸"世界,使"现实"虚无化,弱化了受苦受难者的生命意志;基督教的"邻人之爱"因掩盖自爱而沦为"怜悯"和"同情"。从尼采对基督教会的"世俗性"的批判来看,尼采心目中或许并没有完全排斥基督教,而是有一个更"神性的"基督教和更"神性的"上帝的位置,后者偏重于《旧约》上帝的形象。这一点与尼采意志哲学的主旨一致,无疑增加了尼采与基督教关系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经验论的经验与古典实用主义的经验是哲学史上两种相反相成的经验观,古典实用主义经验的超越性表现在:开辟了经验之存在论内涵,拓展了经验之认识论意蕴,并使经验成为理解世界的唯一方法,体现了哲学从主客体分离向主客体融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宣兴章 《外交评论》2009,26(1):85-99
康德永久和平的理想是基督教末世论的世俗化,其中诸多观念根植于启蒙时代的理想——在地上实现天城。康德运用自然目的论将自由、理性以及道德理想国等观念注入其中,形成了一种道德的神学,新教的哲学。究其实质,康德所讨论的并非是现实的和平,而是理想的永久和平,这就是在历史终结之时实现世界的伦理共同体。这种追求和平的哲学看似温和,实际内含着激进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七)一、自然塑造的人塑造着自然:实践把“存在”落实为“实在”。塑造论哲学一方面认为,人面对自然有着不断向着自然进行探索的过程;同时也认为,这是人不断延长自身而“使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现实部分”的发展过程。在自然塑造的人去塑造自然的过程中,才使“存在”落实为“实在”,把自在之物变成人为之物,这人为之物即是为人之物。这样,以塑造论哲学的观点来讲:由大自然对人的塑造中衍生出文化人类,这就把必然性积淀于人;文化人类在实践中塑造着自然,形成人类文化,这是一种目标在于主客体达到统一,从而使自然衍生的人在实…  相似文献   

20.
证据学有认识与价值两个视角。认识证据中,经验事实具有多维性;判断证据价值,也具有多维性。关于中国证据法基础理论的争论引人注目,"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便是其中之一。筛选证据材料,可否用价值取代认识呢?多维证据价值的选取,应聚焦案件事实。证据法认识事实和收集证据,应坚持中立性,而其价值选择则难免有倾向性。证据法律价值中,有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之别。证据收集和选择中,有价值错位情况。司法证明需要公正性。证据价值的选择与认定中,都有认识倾向性。证据法中,认识案件事实应先保障价值判断。证据价值的判断应统一于认识论。我国证据法应采用辩证唯物论统一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