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工智能革命背景下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LAWS)军控逐渐成为国际热点议题,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CCW)会谈机制作为其核心平台召开了三次非正式专家会议和三次正式政府专家组会议。技术层面,主要探讨了LAWS的定义和特点,各方基本同意LAWS军控不应当妨碍民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但对目前是否应制定及如何制定LAWS可行定义等问题存在分歧;伦理层面,讨论焦点在于LAWS对于人权和道德的冲击,各方基本认为不应将生死决定权让渡给机器,但对机器是否作为道德主体等问题存在分歧;法律层面,主要关注LAWS对现有国际人道法的冲击,各方基本同意现有国际人道法依旧适用于LAWS管控,但在是否需要除现有国际法之外增加监管机制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军事层面,主要探讨了LAWS扩散风险对战略稳定性的冲击及存在的局限性等问题,各方基本同意研发部署LAWS的责任在于国家和指挥官,但在预防性禁止还是暂时放任,甚至鼓励发展LAWS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展望未来,这一军控机制可能推动制定各方接受的LAWS工作定义,探索将伦理道德嵌入LAWS的可能性与方法,建立LAWS的法律审查机制,拟定暂停部署LAWS的政治宣言或法律文书。由此,中国应继续积极参与CCW框架下LAWS军控探讨,推动管控相关战略风险及伦理法律挑战,以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和人类安全福祉。  相似文献   

2.
全球安全治理视域下的自主武器军备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进展,不断智能化的自主武器日益显现出伦理和安全风险,使得限制或禁止自主武器成为全球安全治理领域的新兴议题。相比其他军控对象,自主武器军控进程在过去几年中获得较快推进,其中《特定常规武器公约》会议已决定设立政府专家组专门探讨自主武器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自主武器军备控制的概念、伦理和安全争议,旨在通过这种梳理更好地理解自主武器军控进程发展的动因,并对这一进程的未来走向做出预测。当前,自主武器军备控制的主要动因集中在道德层面,特别是让机器自主决策杀伤引发的伦理忧虑。而从安全层面看,自主武器蕴涵的安全风险在其他新兴技术领域同样存在,而发展和使用自主武器带来的战略红利依然显著,这使得主要国家推动自主武器军控的意愿并不强烈。在权力政治与道德政治的博弈下,自主武器军控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将难以形成实质性成果,稍有可能的是通过“软法”等非约束性方式塑造一定的国际规范。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可以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在确保战略利益的同时营造有利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家们可以如数家珍般地罗 列出人类战争革命的历程:马镫的发明 出现了铁甲骑兵;弓箭的发明标志着人 类拥有了一种远程武器;火药、飞机、核 武器的出现都是战争发生革命性变化 的重要标志。21世纪战争革命的标志 实际上已经悄悄地来临了:微波、电子 计算机、传感器和远程武器将使得 20世纪的战争变得黯然失色。 美国国防部的思想库——“网络 评估办公室”主任安德鲁·马歇尔警 告说,美国人别自以为能在21世纪的 高技术战争中仍能保持全球的霸主地 位。马歇尔担心美国人在21世纪的战 争中将犯下致命的错误。没有哪个国家拥有像美国这样的重型装甲师、庞大的舰队和强大的空中力量,所以聪明的对手是决不会跟美国军队硬碰硬的,他们会发动一场“点穴战”,直捣美国最薄弱处!  相似文献   

4.
新军事变革以来,无人武器在作战体系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历经百年演进,无人武器已具备侦察跟踪、试探诱骗、精确打击和支援保障四大功能。现有无人武器存在依赖遥控和自主水平低下等问题,这是制约其军事潜力发挥的主要瓶颈。未来,“网络式自主化”将成为无人武器变革的突破方向,带来“全体系”“广覆盖”“快反应”和“强协同”四大优势。叠加无人武器“零伤亡”特性所蕴含的政治影响力,弱者基于“抵消与杀伤”策略的抗争能力将受到质变挑战,同时原有差距会发生量变增大。假如缺乏科技和政治上的有力制衡,在技术垄断与社会变迁的双重影响下,非对称安全关系发生恶性演变的风险将显著增加。在“市场化战争”中,伤亡成本降低导致强权政治缺乏约束,低风险优势鼓励政客做出冒险决策,战争伦理的沦丧扭曲公众对非对称战争的认知,而弱者的极限求生手段还可能造成核扩散等“次生危害”。在西方主导的军备控制合作逐渐式微的背景下,中国需要以总体设计统筹无人武器的研发与实践,积极开发反制技术,并争取主导相关军控提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军事航天技术迅速发展,太空军事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太空军事化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导弹和反导弹系统的矛盾较量和卫星与反卫星武器的矛盾较量。这两对矛盾不断激化而且相互交错,构成了未来发生"太空战争"的主要物质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导弹与反导弹系统的矛盾斗争就已开始,特别是在60年代中期,美苏展开了旨在"确保相互摧毁"的以洲际核弹道导弹为中心的军备竞赛。为了应对进攻性洲际弹道核导弹的发展,美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开始研制和部署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导弹与反导弹系统的矛盾较量从冷战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直至2017年"萨德"入韩在相关大国间引起激烈争端。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苏迅速开始研制和发射军事卫星,卫星与反卫星武器的矛盾斗争也随之开始。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军事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致这场战争被称为"最初的太空战争"。太空是在新科技革命强力驱动下发生深刻变化的国际安全战略新空间、新领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关乎国家安全顶层设计的太空军事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6.
"战争是独立的政体(国家)或政治团体之间有组织地使用武力的一种行为和现象,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那些无法通过和平的外交方式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有史以来,战争就与人类如影随形,战争的形态也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广泛应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的技术发明中,坦克以其防护力、机动性和火力被誉为"战争之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装甲部队完成了武器从轻型坦克经中型坦克到重型坦克、战术从坦克的单一防守反击到陆空火力立体合成和在战略上逐渐全面实践大纵深作战这三个层次的发展,最终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正是在二战苏德坦克战中,人类战争彻底迈入了新的阶段。苏德坦克的旷世交锋不仅塑造了战后至今70年间机械化战争的形态,也为未来军事科学向信息化战争演进指明了方向,其影响不仅延至今日,也将远及未来。  相似文献   

8.
国际战争合法性的理念价值基础,是指国际战争合法性具有为国际社会所认同、顺应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念的支撑与昭引。战争所基于的先进的、时代的、国际社会主流的理念价值是战争合法性的形成源头和成长内核,汇成人类头顶灿烂的道德星空,指引着走出冲突丛林的方向。但是,理念价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具有系统性、竞争性和稳定中的变迁性。全球治理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并未凋谢,但包括人权原则在内的诸多全人类共享理念价值不断生长,正成为战争合法性形成的源泉。当前,对于坚持和平发展,致力于实现"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而言,在面对战争逼迫而防御自卫及其他武力运用时,为增强合法性,应多措并举厚培理念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9.
8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于俄亥俄州辛辛纳提的"对外战争退伍军人协会"上宣布了"全球防御部署检讨"计划,拟在未来十年内从欧洲和亚洲撤回6-7万名美军,这是美国政府首次公布将对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军事部署进行重大调整。布什在8月  相似文献   

10.
"尽管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领土争端、民族纷争、宗教冲突以及势力范围的划分,仍是人们干戈相向的几大动因,但这些传统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与攫取资源、争夺市场、资本控制、贸易制裁等经济性因素交织在一起,甚至让位于这些因素,形成威胁某个或某些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的新形态.这类形态从外观上看可能毫无军事色彩,因而被某些观察家称为‘亚战争'或‘类战争',但其在所攻击的领域里造成的损毁,却绝不亚于一场纯军事战争."  相似文献   

11.
2015年大国博弈加剧,传统安全形势益趋严峻。大国和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主要集中在欧亚两大陆及其接合部中东地区,正在日益严重地威胁甚至破坏地区和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大规模军事部署和军事演习是冷战结束20多年来最频繁、规模最大的一年。核军备竞赛重启,呈加剧趋势;军费持续增加,出现新的常规武器军备竞赛;军备竞赛向网络武器、太空武器、超高音速飞行器、定向能武器以及无人机和机器人武器化等方向发展。国际恐怖空前猖獗,呈五大新特点。恐怖主义向全球扩散;恐怖分子本土化已成为西方国家的"新常态";使用无人机和生化武器等现代化武器;"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与本地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极右势力相勾结,合谋实施暴力恐怖活动;利用网络传播极端主义思想、组织指挥恐怖活动和招兵买马。传统安全威胁与恐怖主义相互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本质中的"共同点"为基础展开讨论。这两场战争都是大规模的工业化战争,均历经过度的、失控的暴力、死亡和破坏。它们不仅见证了包括新技术和强大武器在内的军事方法和战争手段的发展,也见证了全面的扩张,或者说是战争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越界(Entgrenzung)。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扩张或者侵略的概念已经延伸并超越"总体战"的概念范畴。如果忽略德国记忆的存在和对大战争的解读,只谈"第二次战争"是绝对不全面的,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社会目睹了——一代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异化,即一战逐渐失去了在记忆中的重要位置。随后的世界大战用大规模屠杀、破碎的档案和巨大的破坏强化了该进程。更多的受害者,特别是平民百姓的死难,对六百万欧洲犹太人的谋杀使这场规模宏大的暴力的越界达到了巅峰,这一切都使第一次世界大战似乎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的序曲。  相似文献   

13.
人类发展的本质是不断地进步,它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目标。人类进步的过程极为复杂。欧洲进入近现代阶段,在政治制度和科技生产力上都取得重大进步,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带来野蛮的侵略扩张和帝国主义战争。二战后,人类的主要进步是确立了主权平等、互不侵犯的基本原则,这成为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冷战结束后,美国领导的西方国家不仅在认知上陷入"历史终结论"的困境,而且在政治安全上也开倒车,使人类失去了进步方向。为回应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不仅阐述了中国以追求进步为核心的民族复兴的基本经验和理念,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勾勒了蓝图,同时也为人类的进步指出了方向。但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如何发展还取决于各国人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外交是中国对拉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拉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中拉文化外交经历了文艺外交和文明外交两个层次。随着中拉关系步入"构建发展"的新阶段,中拉文化外交也上升到思想外交层次。中拉已经具备了进行思想外交的条件:拉美国家主观上更加认同中国走自主发展道路的理念,中拉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中拉已提出构建发展未来关系的先进理念。中拉思想外交的重心是塑造中拉共识。当前,中拉应就三对问题达成共识。一是一致性与差异性,其实质是"和而不同"的问题;二是共同发展与自主发展,其实质是"共建共享"与"自立自强"之间的平衡问题;三是主动性与相互性,其实质是"互学互鉴"问题。中拉可通过完善合作机制、多元化文化外交主体、推进学术文化外交、完善文化传播体系以及加强文化产业合作等路径共塑中拉共识,并使其深入中拉双方社会,最终内化为双方民众的共同认知。  相似文献   

15.
近年,美国和苏联在太空中的军事竞赛日益激烈,双方都在建立太空战略系统。在太空中进行未来战争的阴影正在升起,这已成为当前国际上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浩渺无边的太空中角逐优势,早已开始,是美苏双方军备竞争的延续与发展。苏联在这方面投下了巨大力量,在反卫星武器上着了先鞭,正在推行建立航天站的计划,美国认为,这是对它的威胁,必须压倒对方,苏联也寸步不让,因此竞争有增无已。本文的主旨是叙述分析美国方面的决策、决定政策的原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引发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动, 信息化更 使得国际矛盾以更加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国际人道法带来一系列的挑战。特别是9·11事件之 后, 恐怖袭击、不对称战争、新式武器、雇佣军现象、域外拘留等现象对国际人道法构成极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 国际政治的新现实也为国际人道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作为促进国际人道 法发展和完善的主要力量,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应对新的挑战。国际人道法必将 更加成熟和完善, 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音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了自发发展、自主发展两个阶段之后,当前中拉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构建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是双方关系"构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构建发展"关系的内涵包括以规划未来中拉关系新格局、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以构建新的中拉合作框架和模式为战略路径,以协商共赢、不针对第三方为合作原则。进入"构建发展"阶段的中拉关系在政治、经济、人文交流和多边合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国际形势处于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转型具有复杂性且拉美转型道路艰难,中拉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与拉美要顺利推动转型时代的战略关系,有三对主要矛盾需要解决:其一是合作机制的逐步完善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差距;其二是中国持续的战略投入与拉美国家承接能力之间的矛盾;其三是双方对发展关系的迫切需要与相互认知的显著欠缺。双方不仅要从战略高度对中拉关系未来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和合作路径进行构建和规划,还需构建和塑造同属中拉人民的价值观和认知理念。  相似文献   

18.
对死亡的关注以及"超越死亡"的文学理念是一条时粗时细的线,贯穿了川端整个的文学创作。川端早期作品中对死亡的抵抗意识的流露、新感觉派时期的"万物一如、轮回转生"思想的提出、战争期间作品中对人类生命价值的纯粹的追求、战后的"回归传统"与"进入魔界"以及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对日本文化的宣扬,这一切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川端的"超越死亡"的文学理念。正是透过川端的这一文学理念,我们发现表面上对现实与人生毫不关心的川端文学,实际上对现实和人生乃至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关照。  相似文献   

19.
"人的安全"(human security)观念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已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新的主题,也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安全观上的"范式转换"。然而对于这一扎根在自由主义之上的理念,学界多从实践角度进行探讨,对其内涵的研究相对贫乏。本文以战争——与"人的安全"直接相关的要素——为切入点,在正义战争理论传统的回顾中,通过"何人之安全"和"人之何种安全"这两个问题,揭示和分析"人的安全"观念的复杂与矛盾之处。作者无意否认这一理念的意义,而是期望通过此文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界更多的注意和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迎来"梅普组合"新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总统选举已尘埃落定,梅德韦杰夫高票胜出.普京的支持、民众的认可和梅氏自身的品质等多重因素保障其在大选中成为最大赢家.未来梅德韦杰夫必将奉行普京开创的治国理念和方针政策,并把维护政局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和全面振兴俄罗斯作为未来执政的中心任务.组建新政府时,梅氏将会力邀普京出任政府首脑,俄可能迎来"梅普组合"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