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文玲 《理论前沿》2007,504(15):32-33
以人为本是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过程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价值取向,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是全体人民群众;表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它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家务劳动社会化促进了妇女解放,提高了妇女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男女平等,提高了妇女的地位;促进了家庭和谐,提高了妇女的生活质量。使当代妇女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社会生产中,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其内在价值的两个层面,即作为政治层的为人民服务和作为社会层的为人民服务.同时,为人民服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重大价值.因此,应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以奠定现代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深入研究这个课题,揭示其与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在联系,对于提高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和能力,化解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合理、有序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价值取向,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承担起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党的群众路线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体现,是党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指针,是使党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群众路线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和党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路线。  相似文献   

7.
《治安管理处罚法》在价值最终定位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其理论基础在于强调国家公权力和公民权利平衡,实现治安管理法治化和构建法治的和谐社会。该法规定了详细、实用的程序规则和合理的权利救济途径,有利于打造一个公正和正义的和谐社会。同时,该法关注人们社会生活,细化了社会规则,适应社会需要,有利于构建一个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大众健身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健身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体质的增强、健康素质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大众健身将成为我国未来体育发展新的亮点。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将为大众健身的实践发展提供积极的理论思考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活力的丰富与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协调、和谐的条件,是人类得以生生日新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和基本途径。要有效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激发社会主体的活力,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创造热情;必须充分激发社会生活运行环境的活力,努力维护有利于社会活力释放的自然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活力释放的社会环境;必须激发社会生活运行方式的活力,包括经济生活的活力,政治、文化生活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使社会成为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凝聚力、向心力,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使社会成为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凝聚力、向心力,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民主党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可以促进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亲和力、可以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可以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民主党派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利益和谐,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实现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实现利益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论根据,指出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分析了当前社会不和谐的种种现象,只有关心群众生活、创新工作方法等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物质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保人民主人翁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民世代发展,实现了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6.
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公共治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政府具有重要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经济是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使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在当今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是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对于进一步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国民素质和维护社会稳定,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国家发展不仅需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正确理解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平正义观,有助于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进程中协调好多元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协调利益关系中着力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