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既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是指以农地作为财产客体的各种权利的总和,包括农地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其中农地所有权是农地产权的核心。现阶段,我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  相似文献   

2.
张红宇 《前线》2008,(11):22-24
我国的改革起步于农村,发端于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奠定了农业持续发展、农村稳定繁荣的制度基础,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宏观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开辟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土地征收"即基于公共利益需要,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划归国有,并对其进行一定补偿的行政行为。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中存在征收目的、范围界定不够明确,征收补偿标准设计存有缺陷,征收程序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可以通过科学界定农村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构建相对公平合理的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的相关程序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求实》2015,(10)
村级选举解决了村民自治的合法性问题,但未提供治理的手段资源。当前基层治理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伴随一系列政策出台和农村现实问题的愈演愈烈,作为过去村级治理重要资源与手段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愈加弱化乃至虚置,这对村级治理造成重要影响,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基层村庄的善治需要坚实的产权基础;未来的土地制度安排,应该增强以集体土地产权为基础的"农民集体"权利。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4,(6)
农村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土地权利问题,现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存在诸多瑕疵,但不能将农村集体经济未能有效实现的问题替代性地以土地所有权私有化或国有化予以解决。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造的现实主义路径是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基础上,明确农民的土地权利,实行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和资本化。上述目标的达成依赖于体系性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准则的建构,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集体经济组织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胡长明 《探索》2005,(4):185-189
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建议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造中引入“农社共有制度”,在物权法上增加和明确这样的共同所有的形式———“农社共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就于法有据,为实现农村土地公有制从传统土地集体所有制向现代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性转变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村中作为乡村建设用地的农户宅基地,由于产权制度安排缺陷,难以形成财产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态,其利用的效率低下,同时在转让、抵押等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法律、政策障碍。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宅基地的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权障碍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因素是产权制度。清晰的产权设置能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在支撑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劳动力、土地、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中起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然而,当前农村资源产权制度的虚置状态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它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真正主体使其难以准确归位;降低了土地要素的配置功能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生态环境遭到重大破坏;削弱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资本流通能力使城乡两级差距不断恶化。重新释放三大生产要素的生机活力,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权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李桂花 《党史博采》2008,(12):10-13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又是从推行生产贵任制,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的,并最终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成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后来,它被确立为我国农村基本的经营制度,长期坚持和稳定下来。本文回顾河北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过程,以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相似文献   

10.
项平 《新湘评论》2013,(7):18-18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完善,因地制宜地创新。  相似文献   

11.
农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未来农村改革的重要基础,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农村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有利于形成多种形式的双层经营体制,社区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都可以成为双层经营的主体,解决分散农户技术采用和与市场接轨的问题.但是,这不能替代政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还会长期保持,因此健全各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样是农村双层经营的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08,(21):12-13
"一个长久不变"和"两个转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成果。农村改革已走过30年,农村经营体制如何稳定完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在充分强调"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做好"一个长久不变"和"两个转变"。  相似文献   

13.
罗莉 《理论与当代》2008,(12):28-30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征收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凸现出来。因此,加强土地征收制度的理论研究,完善土地征收的相关立法,妥善解决好农村土地征收问题,对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土地经营的先决条件,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意义重大。产权改革是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发挥和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农地三权分置办法实施后,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发展理念对农村水利工程的产权确定、流转等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必须创新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治理模式的设计,包括产权打包置换资金模式、"1+1+N"产权内化模式、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主导的产权私有模式等,以期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作用,实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与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 ,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是因为 :一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国 1 3亿人口 ,62 %以上在农村 ,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 ,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二是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上不去 ,必然影响农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 ,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三是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拉大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农村…  相似文献   

17.
周志文 《世纪桥》2012,(11):153-154
中国社会目前的老年养老已呈现出性别差异特征,农村老年女性晚年生活艰难,她们既是家庭经济劳动和情感的支持者,同时也是需在晚年生活中得到家庭成员和社会在经济、物质、情感方面支持的受照顾者。本文对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在个人、家庭、社会等三个方面的养老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虽然国家和社会在农村养老问题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家庭养老依然占据老人养老的主要地位,只有国家和社会继续加大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坚持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间的能动性,才能提高和改善朔州农村老年女性的养老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一段曲折、不平凡的历程,农户家庭重新获得独立的土地经营权利是这一阶段改革的最大成果。改革以来的实践证明,家庭承包经营是最受生产者欢迎、最适合我国现有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土地经营方式,而且从世界农业发展史和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农户家庭经营并不构成农业现代化的障碍。未来的政策取向,当是在坚持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在加速推进城市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背景下,通过产业化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路问题,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本文从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特点,提出了依靠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动发展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思路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汪志强 《世纪桥》2009,(13):83-84
搞好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因此,必须针对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