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铁桥  李欣远 《传承》2008,(18):70-71
孟子的义利观是在以义制利为总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分别做出先义后利和先利后义的价值判断,又注意提升利益主体的人格修养;在义利不能两全时,应当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在当今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重新审视同样处于变革时代的孟子的义利观对今天的经济社会建设将会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孟子义利观的当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义利观是在以义制利为总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分别做出先义后利和先利后义的价值判断,又注意提升利益主体的人格修养;在义利不能两全时,应当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在当今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重新审视同样处于变革时代的孟子的义利观对今天的经济社会建设将会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传统儒家士人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礼治"的社会,而"教化"则是这一理想的实践层面。通过"教化"移风易俗,建立一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秩序,一直是儒家所追求的"道"。道德与政统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结合,对王权构成一定的调节,但王权的专制性决定了它注定要超越这种调节,成为用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政治化儒家道德符号,这不是儒家知识分子教化政治的本意。儒家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在王权政治下从来都是有限的,但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古代儒士阶层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道"——一个沉浸在礼乐之中的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6.
当代青年在人格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新世纪对青年的人格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挖掘传统文化中孟子关于人格修养方面有关论述的精华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有利于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 ,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传统“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中,士商之间泾渭分明。而明清之际的士商关系却有着超越传统的嬗变,出现了“士商渗透”的现象。究其原因,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繁荣、科举仕途的崎岖、动荡的政治格局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任树民 《求索》2011,(8):179-181
寻绎屈原一生之行事,把屈原放在春秋战国之际士人阶层的崛起及其"士志于道"这一"志道"固持的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士志于道"的时代精神也显现于屈原身上。屈原一生所"志"之"道"是"美"之"政"的实现。对屈原而言,个人价值的实现体现于社会价值之中。是故,当屈原上不能实现"美"之"政",下不能退守,而以"道"自任又不能使之"独立不迁"的个体价值固持放弃时,其结果只能是走向蹈死。  相似文献   

9.
孙勇才 《求索》2006,(9):134-137
余英时先生认为,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近现代具有“批判的精神”、代表“社会的良心”这一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在西方出现的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十八世纪,而中国史上自孔子以来的“士”则大致相当于西方学人所刻画的近现代“知识分子”,仅就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点而言,中国文化早已是现代的。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具有以天下为己任、不治而议论、修己以敬等具体表现。余先生在中西方比较中凸显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及其文化传统,从而在“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维度上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邹福清 《理论月刊》2007,(11):116-118
屈原是"诗人"还是辞赋之士?自汉代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历代士人争论不休,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汉代士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代以来,士人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个问题?从中国的经典诠释传统入手,深入认识"诗人"、辞赋之士这两个概念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揭示出历代士人在解读屈原时,力图将屈原形象定位于"诗人"或辞赋之士的不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1.
孟子以道自任,既有为百姓养生送死的现实关怀,也有让自己舍生取义的超越境界,更怀有非宗教意义上的救世情怀。舍生取义是孟子生命观的核心主线,以身殉道是孟子生死观的超越追求,尽心知命是孟子生命观的道德践行。孟子生命观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从容面对死亡,试图通过道的永恒实现生命的不朽。孟子坚信:只有将生死与道合一,才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探索出超越的方式,构建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但是在实践中,孟子生命观由于道德理想过高,也遭遇了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论与儒家理想人格理论之间的差别、对立的分析,来揭示当代中国人在理想人格模式选择的矛盾解决方法。一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和儒家理想人格理论都以各自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它们之间的殊异是与各自对人性的规定密切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9,(2)
柏拉图和孟子作为人类文明的导师,古希腊文明和儒家文明的元典型人物,二人的思想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各自文明的品格、旨趣和特质。在二人宏大的哲学体系中,政治哲学不仅占据着重要位置,而且也体现出不谋而合的相似性和泾渭分明的差异性。在这些相似性与差异性当中,我们既看到了人类智慧的共识,也看到了东西方文明在思想源头处就产生了路径的分野。通过对二人政治哲学的比较,我们可以洞见东西方文明的共识与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凤凰,“女生当男生使,男生当牲口使”……为保持高效,凤凰只在不得不开会时才开会,有的工作安排在走廊里就完成了。  相似文献   

15.
义位结构论是词汇语义学关于义位的理论之一,认为义位包含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尤其是义位的微观结构将义位分成义值和义域,义值内部又包含基义和陪义,是对义位进行的更细致的划分。文章从词汇语义学的义位结构论出发,重新审视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多义词的释义情况,发现了一些新特点,即陪义的凸显、陪义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多义词的词义中、语素义不同程度地对应于多义词的各个义位所包含的基义等。从义位结构论出发,有利于将词义研究引入更细致、微观的层面。  相似文献   

16.
用硅藻土提取尿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然后采用LC-MS/MS测定的方法检测。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检出限分别为1.5ng/m L和1.2ng/m L;提取率分别为98.4%,96.8%;线性范围0.01~10 g/m L。可作为法医毒物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17.
民族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之争主要表现在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研究目的.关于民族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是否能形成相融合作的关系,持否定观点的认为这种相融合作只会破坏民族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学术伦理道德以及各种关系.但笔者赞同一些学者关于两者相融合作的需求会越来越强,是民族学研究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通过论证对否定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并进一步对两者相融合作的社会需要和必要性以及深层次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人格理念中存在着重德性而轻知性、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历史局限。现代人格的建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转换问题 ,而是一项在整合基础上重建的系统工程 ,应该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人格优秀成份基础上 ,学习借鉴西方人格理论的科学因素 ,塑造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道德人格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9.
论互联网上的人格与人格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力 《理论月刊》2005,(1):104-106
“e时代”的法律追循科学技术的脚步,拓展自身调整范围的变革。这一变革过程又在所谓网络人格虚拟性,自由绝对性观念的阻滞下显示了一定的艰难性。在此通过对人格与人格权在“e时代”的嬗变与不变问题的讨论,寻求一种应对这一挑战的法理解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