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0年代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致分成三个显著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80—1989年,可以称作是“高峰期”;第二个时期是1989年—1991年上半年,可以称作是“低谷期”;第三个时期是1991年下半年到现在,可以称作是“回升期”。 国外马克思主义从内容去讲,大致上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既有传统研究方式的马克思主义,也有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把文化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定和实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法规、文化政策;二是把强大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三是注重文化输出,弘扬和扩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成功做法,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谢长安 《政治学研究》2022,(5):85-98+154-155
当代西方国家的困境是透视世界大变局的一面镜子。探究当代西方国家困境的根源,需要省思资本和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的演进历史与逻辑。自西方进入资本统治的时代,资本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演进大体可以划分为嵌合与分离两大阶段。嵌合阶段对应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资本出场与民族国家建立的时期,西方兴盛的基本前提得以奠定;第二个时期是资本扩张与世界体系形成的时期,西方的世界霸主地位得到确立。分离阶段对应第三个时期,表现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去国家化”为重要特性的国际垄断资本产生后,西方不同资本集团乃至整个社会发生分化,国家由辉煌的高位不断下滑,进入相对衰落阶段。研究当代西方国家的困境,对于理解西方近些年变幻的政局及其在全球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邓小平理论作了新的阐释,认为它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对于这一命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内涵。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质变和量变相统一的观点,坚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性力量的观点,认为发展就是由落后状态转变为发达状态的现代化进程,其核心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根本任务和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其次,邓小平理论对发展问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在邓小平看来,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第三,邓小平理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作了系统建构。邓小平对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如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与对外开放、发展与政治稳定等问题,得出了不同于西方和前苏联学者的一系列重大结论。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形成了非西方化、非资本主义化、非苏联东欧化、非不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现代化模式。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的形成,实现了当代发展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5.
冯石岗  王国松 《学理论》2012,(31):44-46
二战结束以后,东欧一些国家在前苏联的影响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时期,这种模式曾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但后来,它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给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广大群众对此也很不满意。于是东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改革,探索一条既非资本主义又非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如:哥穆尔卡的"波兰道路",捷克的市场社会主义,匈牙利的"匈牙利道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末,为消除经济“滞胀”,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放松政府规制的改革。这次改革首先从英美日等国开始,逐步扩展到前苏联、东欧等经济转型国家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改革政府规制成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了解西方国家放松规制的原因及措施,对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在加入WTO后,调整政府与产业的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张亮 《理论探讨》2005,13(2):40-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传统分期模式是前苏联学界为了与西方学界争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权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的。它具有三点先天性的缺陷,内在制约人们摆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读模式的思想束缚。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思想家回应现代历史发展,开创自由主义启蒙话语体系,奠定了西方现代性启蒙政治价值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把握启蒙时代的脉动,创立了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话语体系,超越了现代性西方启蒙话语体系。百年中国启蒙运动发展经历了三个不断激浊扬清、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文化新启蒙运动;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期反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21世纪以来的不断解放思想、理论创新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这是一个话语体系越来越朝向切实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各阶段现实问题的伟大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孙咏 《理论探讨》2007,42(4):101-104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传承了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从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想出发,在东欧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斯大林主义的要害是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从总体上重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颇具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派。它立足于唯物主义视角,对现代文化发展中的许多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刻而富有特色的阐释,其中许多结论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启迪:反对"机械决定论",进一步凸显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有机知识分子",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构"中国网络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话语权;鼓励"精英文化创作",进一步筑牢国家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路既有实践生成的逻辑,也有文化生成的逻辑。前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过程;后者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是公平,而公平、公正等都“公”的观念恰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以整套体系的方式进入中国的,而是随着西方启蒙主义时期的现代性观念如民主、科学、平等、公平等观念传入中国的。西方这些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的观念在东西方两条文化河流中流动、激荡,最后两条文化脉络因“公”的观念而搭建起了一道桥梁,最终在20世纪初相互融合而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这无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母腹。同时,最初是因战争失败,后来又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两大因素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的三重反思,从而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地位,从而实现了从文化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换,最终寻找到了古老东方国家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2.
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青年思想的活动主体——即不断生长、更新的主体部分—主要经历了三个变化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冲破思想禁锢,接触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所必然要出现的激进实践时期;第三个时期则是反思与迷茫的时期。如果要做出某种预测的话,可以说第四个时期的特征似乎已见端倪,那就是务实与建设性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化,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过滤"。这种过滤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国的某些文化因素促使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需要更多考虑中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4.
振兴乡村战略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政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从六个方面展开:立足课堂阐述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现实逻辑;培育农村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政工人才;激发大学生帮扶乡村发展的高尚情操;引导和培养农村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的宣传者;积极开展与农村村委会的交流,促进农村马克思主义特色政治文化作用的发展;积极开展新时代背景下培育乡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转轨政治学:理论、方法与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背景与对象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东亚、拉美及前苏联东欧为核心的三个地区里,先后出现了一场触及这些地区内各主要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变迁浪潮.这股变迁浪潮在前苏联与东欧地区表现为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被推翻;在东亚表现为以政治、经济二元分立为特征的权威主义政体日益向有限的政治自由化政体模式的趋近,在拉美则表现为军人独裁势力与文职政府之间围绕政权控制与政策选择而出现的反复冲突与较量.这场大规模的变迁浪潮,不仅导致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剧变,而且,在此过程中出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经济较发达,在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时,他们深知:坚船利炮可以一时征服人,金钱钞票可以诱人,但它不能征服一个民族,力量不能与文化相比。文化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它可以真正从心底征服别人,甚至征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因此,许多西方国家在展开对外战略时,正逐步把文化战略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化,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过滤。这种过滤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国的某些文化因素促使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需要更多考虑中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8.
影响发展中国家民主化进程的外部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外部结构性因素和外部行为体因素.前者指的是宏观国际体系概况,也就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所处的总体国际环境系统.它可以从国际政治与安全格局、国际经济体系因素、国际文化与社会交往、国际意识形态和传播秩序、国际市民社会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外部行为因素则指的是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的对外政策.在民主化这个问题上,影响发展中国家最突出的外部行为体因素有两个,即美国和欧盟这两个西方民主政治的大本营.虽然二者在向非西方国家推销其民主制度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它们的具体做法却有差异,美国对外推销民主的做法可以被概括为霸权模式,欧盟在对南欧和东欧的政治变迁的做法可被概括为趋同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50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相互关联的两个视角:一是突出经济基础落后这一特点;一是突出中华历史文化这一特点。在改革进程中,客观上形成了从以前者为主向以后者为主的转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50年中已历三个阶段:一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为纲、以运用中华文化资源为主的阶段;二是邓小平、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纲、以引入西方文化资源为主的阶段;现在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过程拉动下,整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中国建成和谐社会并促进和谐世界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政治意识形态输出在历史上一直是西方世界谋求政治利益的战略性手段,而中国更是其长期输出的重要目标,但传统的输出战略被中国数十年的稳定快速发展所挫败,因此,近年来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对华输出战略开始向促进国家精英内部分裂、区域化分裂转型,并运用了更为隐秘的互联网手段。因此,在网络时代,中国必须进一步巩固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加强新自由主义的消解研究,保证共产党政治生态的整体性,抑制意识形态区域化的方向,在新一轮"意识形态攻击"中维护中国的政治安全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