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生峰 《党史文苑》2005,3(1):13-16
在建国初期和以后近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尽管受当时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大气候的影响,在所有制关系上确实存在着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倾向,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却一直是毛泽东处理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的确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力,强调"发展就是硬道理",但他告诫我们要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和王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位极为重要的人物.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王明则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一切从本本出发,害人害己,最终还害了革命.毛泽东和王明之间没有友谊可言,但有过二十多年不得已的交往:王明曾反对、排挤毛泽东;毛泽东亦发动整风运动以肃清王明教条主义的影响.但毛泽东对王明一直采取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让他边工作边认识错误,以期达到新的团结,但收效不大;而王明则始终反毛泽东不止,至死坚持错误.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态度积极、乐观,为此,他还亲自拟定了由张闻天组团出席联合国大会和参加联合国工作的方案,但在朝鲜停战后,尤其在50年代中叶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张"早一点当然最好",但现在"不参加也不坏",至60年代中叶,他的思想又发生了变化,认为"联合国进不了,那也不要紧",甚至萌生了建立某种革命的国际性机构以取代联合国的思想,直到70年代初,当26届联大表决通过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那一刻,他的思想才又转向乐观与积极.本文拟就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变化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纂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是研究新中国史的权威著作。它们将《山东分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意见的报告》认定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二书记向明以山东分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名义所写。实际上,这份报告与向明无关。真正的“向明报告”,应该是“向明一九五三年一月九日给华东局等并报中央、毛泽东等的报告”。对“向明报告”问题的辨正,既能让这两套著作更加准确,也能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霞飞 《党史文苑》2005,(10):47-51
原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作为劳动模范被毛泽东、周恩来所赏识.经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名,陈永贵当选为九大中央委员、十大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他当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后,到中央工作,但却与"四人帮"发生了矛盾.  相似文献   

6.
建国初期,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党政机关内部发动了一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主要是反贪污)的"三反"运动.这是我们党执政以后自觉地清除自身腐败现象的首次成功实践.重温毛泽东指导"三反"运动的反腐败思想,对推进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的兴廉治腐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1906-1974),是中共建党以来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多次在党和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坚决支持毛泽东,使革命转危为安,走向坦途.因此,党和毛泽东对他进行高度评价,尤其是毛泽东的评价一直是肯定的.在中共"七大"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讲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专门讲王稼祥的贡献的,并实事求是地对他的功过作了全面的、客观的和公正的评价.毛泽东除在"七大"上积极推荐王稼祥进入中央委员会,建国后还推举他担任我国首任驻苏联大使,以及中央书记处书记.在"文化大革命"中,王稼祥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迫害,当毛泽东读完王稼祥给他的一封信之后,十分动情而恳切地说:"这样的老同志只讲过,不讲功,很难得,应该很快让他出来工作."说他功大于过,是有功的人等等,再一次肯定和赞誉王稼祥的功劳.直到党的"十大"时,毛泽东还排除"四人帮"之流的干扰,继续推荐王稼祥为中央委员.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阅读过的大量历史典籍中,《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他情有独钟、最喜爱读的史书之一.毛泽东谈论三国故事纵横捭阖,如数家珍;他谈及三国人物也是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虽然他所说的、写的多是片言断语,但反映了毛泽东敢于反传统而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态度,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共中央领导与红军高级指挥员,戎马倥偬,连年征战,聚少离多,而罗荣桓元帅则属特例,他从秋收起义与毛泽东相遇,就认定了这位伟人,从此追随毛泽东开赴井冈山、开辟赣南根据地、反"围剿"、长征……建国后,他一直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病逝。据毛泽东的秘书回忆,毛泽东心中悲痛,夜不能寐,坐在桌前写诗,以抒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后,毛泽东著作的出版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最重要的当属《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的编辑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彻底改写了百年来中华民族被奴役、被欺侮的历史.在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中国人民不仅感受到站立起来的自豪,也由衷地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毛泽东思想的力量.这种朴素的情感正是毛泽东思想扎根的沃土.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执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重温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执政思想,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常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和代表们向大会报告了各地的工作。他在会上“很少发言,但他十分注意听取别人发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会代表除少数原住上海的人以外,毛泽东及其他代表以北大师生暑假旅行团名义住在法租界蒲柏路博文女校.据李达回忆:“毛  相似文献   

13.
在建国初期和以后近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尽管受当时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大气候的影响,在所有制关系上确实存在着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倾向,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却一直是毛泽东处理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的确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力,强调“发展就是硬道理”,但他告诫我们要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和张治中不仅私交深厚,而且能共言天下事。在他们长达25年的交往中,有许多美好而感人的故事。 “他就是二到延安的好朋友” 建国初期,毛泽东常常这样向别人介绍张治中:“他就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连续三次给毛泽东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共商国是”。为了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阻止或延缓全面内战的爆发,尽可能地去  相似文献   

15.
正陈独秀、王明、博古等,在中共早期领导层中都是以理论出名的。反观毛泽东,一直在国内搞革命,而且长期从事实际工作,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专心去学习理论,所以早先几乎没有人认为他是理论权威。当时扣在他头上的帽子名称就是"狭隘经验论"和"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但毛泽东确实在山沟沟里探索出不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卫士田云玉的工资为每月37.5元,到1956年工资调整时,他所在的组里评议给他升两级,后来经上级有关部门全面比较平衡,结果只给他升了一级。为此,田云玉找了局领导,并且还哭了鼻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毛泽东知道此事,幽默而不乏同情地说。轮到小田值班,毛泽东把他叫到身边,沉吟了半天,言语恳切地说:“小田,我跟你商量一件事。我准备从我的工资里拿出钱来给你发工资,你的工资不要国家来负担,我来负担,你看多少钱合适?”毫无心理准备的田云玉一时语塞。“你现在多少工资?”“43…  相似文献   

17.
正毛泽东原本是个温情革命者,五四运动前后,他奔走呼号,所作所为无非是"忠告运动""呼声革命",不主张"炸弹革命""有血革命"。中共建党初期,实行国共合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两党合作、帮助国民党改组的工作上,也没有想到枪杆子的暴力革命。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反目成仇、凶相毕露的国民党反动派,毛泽东开始警觉起来,故而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言近旨远,感慨而发,明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  相似文献   

18.
白冶钢 《求实》2006,2(Z4):47-48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课题.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下私人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结论中提出了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19.
正岳麓山畔"新村梦""新村主义"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被中国的先进青年普遍接受。彼时的青年毛泽东满怀忧国忧民之心,思考着中国应向何处去,当时流行的"新村主义"让他感到振奋……1918年6月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毕业了。他和一些没有找到工作而又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一个"工读同志会"的组织,以进行自己"新村"梦想的试验。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建设"新村"的计划:"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创造一种新社会,新社会之种类不可尽举,举其著者:公共育儿  相似文献   

20.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毛泽东为我们树起一座读书的丰碑,"读书石"具有永远的昭示作用。读书无需太多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