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新民 《当代广西》2014,(17):63-63
正巡按御史这个官职,最早是由隋朝设置的,在明清两代,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制度化设置。巡按御史是御史的一种,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均设有监察机关即都察院(类似今天的中纪委或监察部),都察院下面设御史(也称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的官级虽然只是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正职县长),但其权力还是非常大的。据《明史》记载:"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  相似文献   

2.
廖保平 《同舟共进》2014,(11):86-87
在古代,扮演反腐这一角色的是御史府或御史台,当然后来也有都察院之类的称谓。御史不理庶政,过去叫“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明史》),这是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内容。那么,古代的御史是如何反腐的?  相似文献   

3.
清承明制,在中央设立都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机关。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左佥都御史(乾隆13年裁)为正副长官,下设满、蒙、汉监察御史各若干,分隶十五道。雍正后,将已监官化的谏官组织六科并入都察院,即所谓的“台省合一”。故清代基本督察主体是监察御史和给事中,统称“科道官”或“言官”。都察院对上至中央各部院,下至省、府、州、县各级机关有稽察权:对除皇帝以外的所有官吏触犯皇权君威、违法、失职、渎职、违仪、擅权甚至私德私行都具有检举弹劾权。因此,科道官实质是治官之官,号称“宪官”或“法吏”,成为直属皇帝指挥又不同于秘密特务的司法监察官。不可否认,清代每朝每一时期都有一批立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与作家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文学编辑,收到今年第2期《前进论坛》,最吸引我的自然是杜连成先生的美文《我的作家梦》。此文详细描述了他年轻时到坐落于东总布胡同45号的中国作家协会去拜访著名诗人郭小川的情景:“我是慕名而去,因为我读了不少郭小川的诗,尤其是长句子诗:《闪耀吧!青春的火光》、《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诗人热情地接待了我”,“谈话的时间不长,当时又有一位作家进来,郭小川介绍是萧乾。”人所共知,萧乾先生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挨整,被打成“右派分子”,丢了《文艺报》副主编的职务,从此也就调离作…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残联副理事长王永章:太原会议后,得知《中国残疾人》、《三月风》将从1997年元月起提价,我们确实有畏难情绪。为了克服“发行与业务关系不大”,“经费紧张,无钱订阅”的片面想法,我们向200多名两刊订阅对象发了调查函。在调查函上,省委书记李长春说:“《中国残疾人》、《三月风》办得很好,我总要抽空浏览一下,增加了不少残疾人事业方面的知识,也了解了国内外、省内外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副省长李志斌说:“我从‘两刊’了解了不少情况,对我分管  相似文献   

6.
李景平 《前进》2015,(4):59-60
在太原书城看到习近平的著作《之江新语》,立即拿在手上;又看到习近平的著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又立即拿在手上。之前,我在阅读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时,看到读本引述总书记提出的"两座山理论"。我想,这个理论的源头,应该在习近平的原著里能够找得到的,遂购书品读。"两座山理论"是这样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  相似文献   

7.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古代监察制度初创于秦汉,到了明代,监察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广义上的监察制度包含监察系统和言谏系统,明代的监察机构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地方设置十三道巡按御史、提刑按察使司及督抚负责监察。  相似文献   

8.
三月的太原,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匆匆的行人,洒满阳光的街道,使这座古城充满了勃勃生机。在太原市委办公大楼中一间俭朴的办公室里,笔者拜访了市委统战部长畅锦屏同志。“统战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政治工作, 党派我做这个工作,我就要做好” 1990年,太原市委决定调当时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畅锦屏到市委统战部担任部长。虽说从级别上升了一格儿,但当时劝阻她的人也有,说她不应该从一个有实权的岗位到一个清淡的部门去,统战工作没有什么干头儿。但畅锦屏不这样想。她对笔者重复了几年前说过的一段话:“我认为统战工作非常重要,这不是随便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0,(6):84-85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噩耗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与在京台籍官员叶题雁、李清琦等多方奔走,率先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表明“台地军民必能舍死忘生,为国家效命!”都察院将呈文代奏光绪帝,表达台湾同胞强烈反对割台的决心和民意。是为“五人上书”。本刊现将载于老台胞何标主编《老北京台湾人的故事》书中、现存北京市档案馆的呈文全文录于此。  相似文献   

10.
从“清风两袖”说开去王位东“两袖清风”,是说除两袖清风之外别无所有。典故出自明朝。据都穆《都公谭纂》卷上记载:明朝时,于少保(谦)曾为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在他还京时,没有带回任何物品财产。当时河南人遍传于谦的廉洁事迹。于谦在他的《入京》诗里...  相似文献   

11.
李永和 《前进》2012,(6):45-47
太原公交坚持十余年开展的以“微笑服务”为特征的优质服务活动,其对社会道德建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受到广大太原市民的广泛赞誉,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首肯,也在国内同行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年来,前后已有数十个城市的公交同行到太原公交学习考察。近日,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太原公交的“微笑服务”模式进行了一番调查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前进》2019,(10)
<正>魏象枢(1617-1687年),字环极(环溪),号庸斋,又号寒松,清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清康熙三十二年以前隶属山西大同府治)人。魏象枢是清初著名的廉吏能臣,历任刑科给事中、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他也是著名的理学学者,有《寒松堂集》《寒松堂诗集》传世。康熙皇帝曾特赐匾额"寒松堂",赞美其如寒松般坚韧的气节,并赠诗《古北口》:  相似文献   

13.
从壬午进入癸未 ,我虚岁也进八十九了。再过一年就是九十。四书五经中的“一经”———《礼记》的“王制”篇中有这么一句 :“五十杖于家 ,六十杖于乡 ,七十杖于国 ,八十杖于朝。”“杖于朝”就是可以拿着手杖到周天子那里去。人到八十 ,就有另外一个说法 ,“杖朝之年”。在《礼记》中接着的一句是讲九十岁人的。“九十者 ,天子欲有问焉 ,则就其室 ,以珍从。”这就是说 ,这时候他不用出门上朝廷。周天子想问他什么问题 ,向他请教 ,就要到他的房间里去 ,而且还要随身带着珍贵的礼品。再过一年 ,进入甲申 ,如果领导人想找我问什么的时候 ,我就…  相似文献   

14.
一1992年与卢嘉锡副委员长在公务车里聊起我的取名,到目的地的宾馆里,他为我题写了一副楹联:江汉秋阳通典籍汉宫秋月谙词章小时候,我家离福州市圣人殿(孔庙)不远,看到门前两边长墙上,一边写着“金声玉振”,一边“江汉秋阳”,我知道了:我的名字“汉秋”就是从这里取的。“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的形象就深植幼小的心田。上北大,我不是哲学系学生,却有时偷偷地去听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史课。我上中文系,在游国恩先生的《中国文学史》、魏建功先生的《古代汉语》等课程里学到了:《孟子》中的“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是形象地比喻孔子的伟…  相似文献   

15.
《修鞋的苦与乐》的主人许树清,是北京街头的一位普通修鞋匠,他从外地到北京已经13年了,依旧修鞋不辍。他说:“修鞋发不了大财,也饿不死人,现在不让我干这个去干别的,我还真有些舍不得。”  相似文献   

16.
台湾人创业大上海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雨文  杨胜云  张敏 《台声》2002,(8):16-18
从6月22日到7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台声》杂志、《今日中国》、“海峡之声”、“金陵之声”5家媒体,以“台湾人创业大上海”为主题,联袂到上海采访多家台资企业,透视台商投资上海热的现象。到上海来是为了求发展2000年,讲述一个台湾人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书———《我的上海经验》,在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该书作者陈彬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可每次到上海去,我都是很愉快。但是回到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觉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17.
共有白云心     
台湾归来,一连数日仍拂不去对新朋旧友们的思念。“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不向东山去,自令春草深。”我颇想用纸笔描绘出他们的音容笑貌,既了我思念之情,也可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在海峡那边还有那么可爱的一群中国人。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谈到。在此,说说两位印象至深的。 高仰崇 我这次访台,是三年中的第二次。邀请单位是台北的《南海菩萨》和《慈云》、《菩提常青》等三个杂志社。其中以《南海》为主,而高仰崇先生便是《南海》的主编。 《南海》是家小杂志,小到不少台北人并不知道有这份杂志。在台湾,这倒也不奇怪,因为刊物太多。太多的结果便是“苗圃效应”:大家都可以生存,但谁也不会太壮太粗。 高先生颇年轻,三十几岁,长脸、浓眉、大嘴,皮肤白皙,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中期,到北京开会,会期中,去看望黎澍同志,见面后闲谈到改革问题。黎澍同志说:“改革的路,会是很长的。但,无论如何,当前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逐渐改掉‘斯大林模式’,无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领域中,都是如此。“这话,在当时,对我无疑是起了震聋发聩的作用。从那时以后,我就比较注意阅读一些阐述“斯大林模式“真相的书或文章。1991年,苏联一下子土崩瓦解,这一类书或文章出得更多了,我也读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我读到的这些书中,今年一月,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严秀同志的《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算是最重要的一本。这本以国际问题作为题材的专论及杂文集,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谈到了“斯大林模式“。其中,尤以《可怕的  相似文献   

19.
千秋帝王业,不如少年狂。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封建帝王中的“完人”,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绝后。李世民尽管有过不少封号,如赵王、秦王,以致后来谥号为“太宗”,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最关键的时期和最初的发迹之地是在太原。在这里,少年公子李世民充分显示了其超人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才干、独特的用人思想和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我多少次去晋祠,在众多的古迹中,我特别钟情于唐太宗李世民所书的《晋祠之铭并序》,其文做于唐贞观二十年春(公元646年),兵起太原而得天下的李世民,深感叔虞先王之庇荫,晋阳城民之厚拥,晋水福泽之惠布,…  相似文献   

20.
李玮 《时事报告》2003,(2):67-70
《世纪回眸马克思——从&lt;共产党宣言&gt;到“三个代表”》,《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位领袖的真情告白》,《让理性的太阳升起来——科学战胜愚昧的历程》……随着一堂堂有声有色的理论教育讲座,在一座座大学里爆满,一个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也逐渐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他,就是刚刚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的王向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