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结核病是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不仅影响养鹿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人民的健康。因此研究对此病的预防措施和杜绝它的蔓延,对“备战、备荒、为人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场鹿病中曾经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协助作病理组织检查,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同志协助做结核菌素试验,确诊存在有结核病,而且还很严重,仅在1971~1976年因此病死亡鹿87头,约占死亡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1971~1973年因此病死亡67头,1975~1976年此  相似文献   

2.
某养鹿场饲养梅花鹿 2 0 0只 ,自 2 0 0 1年 11月份起 ,幼鹿间断发病 ,死亡 8头。病鹿体温 41.5~ 42 .0℃ ,稽留热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嗜睡 ;呼吸极度困难 ,呈腹式呼吸 ;眼流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鼻流清涕 ;部分病鹿剧烈咳嗽 ,伴有呕吐 ;死亡病鹿四肢和全身肌肉僵直 ;腹部和耳根后有淤血斑 ;体表淋巴结肿胀 ,尤以腹股沟淋巴结为甚 ;部分病例有转圈等神经症状。发病 6~ 8d死亡 ,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剖检变化 肝肿胀 ,有点状出血 ,并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 ;脾肿胀不明显 ,有丘状出血斑 ;肺有出血点 ,肺小叶间质增宽 ,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3.
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灌县养鹿场从1963年引进新疆马鹿带来该病,后来虽然逐年淘汰了马鹿,但也逐渐蔓延到梅花鹿群中。经过多年的观察,梅花鹿的布氏杆菌病也是以流产为主要特征,一般表现为隐性感染过程,临床上不易察觉,给养鹿事业造成很大损失。如1972~1974年中参加配种母鹿796头,产生流产、死胎和死产(临产期生产出发育不良的瘦弱的死胎)者64头,占参加配种母鹿的8.04%,其中流产死胎(产生在配种后  相似文献   

4.
已知A、B、C、D、E各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对牛、羊、猪及人致病。K(?)hler(1971)认为民主德国的鹌鹑病(家禽的溃疡性肠炎)的病原是一些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强毒菌株。国内因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鸡的疾病报导罕见。1983年在新疆石河子星火公社某农家所养的30~40日龄雏鸡突然发病死亡,经作者诊断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雏鸡急性肠炎。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病是人兽共患的传染病。浙江省于1971~1973年间分离钩体菌株279株,其中黄疸出血群262株,其它菌群17株,黄疸出血群占总数的93.7%,是浙江省主要流行菌株之一。作者应用黄疸出血群赖型56601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56601)活菌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FO细胞融合,获得10个抗钩  相似文献   

6.
梅花鹿大肠杆菌病的诊治贾宁滕振文方梅陈怀涛(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兰州730070)武万恩(金昌市金川公司生活服务公司)1995年10月~1996年4月,甘肃省金昌市某养殖场饲养的成年梅花鹿先后出现以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排稀糊状血便为特征的疾病,最终...  相似文献   

7.
用发霉的玉米做饲料,容易引起畜、禽中毒发病。但霉玉米引起鹿中毒的报道则少见。1979年6月下旬,我县第一鹿场饲养的梅花鹿发生了霉玉米中毒,先后死亡了11只。 (一)病因调查 该鹿场共饲养梅花鹿  相似文献   

8.
1999年 68月 ,我园先后发生了 3例梅花鹿的急性死亡 ,其死前症状与尸体剖检病变基本一致 ,取 1例死亡鹿的病理材料送实验室作微生物培养 ,结果显示为普通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合并感染。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2株菌对氧哌嗪青霉素、福达欣、先锋必素敏感 ;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不敏感 ;大肠埃希氏菌对丁胺卡那霉素敏感而普通变形杆菌则中度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立即选取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该群梅花鹿未见再发生死亡。由于该病发病急、死亡快、常规抗菌药物治疗无效。1 临床症状3例死亡梅花鹿 ( 2雄 ,1雌 )均系成年 ,发病前无…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 1月四川省某野生动物园梅花鹿出现咳嗽、不喜运动、腹泻、粪便呈暗黑色糊状、渐进性消瘦等症状。 1个多月后陆续死亡数头。其间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取病死鹿肺组织、肠系膜淋巴结、肠内容物进行实验室细菌检验 ,分离出分枝杆菌 ,确诊该病为梅花鹿结核病。1 临床症状病鹿咳嗽 ,不喜运动 ,运动后出现痉挛性咳嗽 ;腹泻 ,粪便呈暗黑色糊状 ;渐进性消瘦 ,从出现症状至死亡持续 1个多月。2 剖检变化病死鹿躯体消瘦 ;大部分肺组织肝样变 ,坚硬 ,表面凹凸不平 ,散在粟粒大至核桃大的干酪样坚硬结节 ,部分肺组织出血 ,表现颜色不…  相似文献   

10.
流行病学资料 我省自1962年以来,多发猪的冬季拉稀病。仔猪死亡率很高,疗效不佳;大猪病势较轻,但仍出现水样下痢、掉膘、脱水、腹胀。究系何病,一直未能确诊。 本病多呈地方流行性经过,发病率相当高。如1963年冬,自贡市一个区的五个公社、一个农场的13994头猪中,发病1663头(发病率12%),死亡255头(致死率15.33%)。1971年一  相似文献   

11.
据调查,梅花鹿“流行性”狂犬病在我国鹿群中的发病率为14~25%,病死率为100%,隐性感染率为28~70%,给养鹿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也给公共卫生提出了新的问题。病原学研究已经确定本病由狂犬病病毒变异株所致(侯世宽,1986)。本文报道这一病毒株对动物的感染性以及发病动物排毒途径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2.
猪水泡病     
引言 猪水泡病(SV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以鼻、舌、蹄出现水泡为特征的猪的一种急性经过的发热疾病。猪水泡病与猪口蹄疫的鉴别诊断是有特别重大意义的,尤其是当此二种病 1971年在香港和1973年在奥地利同时发生时,其与猪口蹄疫在临床上和病理解剖上是无法加以区别的。 猪水泡病1966年首次在意大利记载,在那里首次由Nardelli和Mitarb分离和描述了病原。1971年此病在香港发生。自1972年至1975年在许多欧洲国家(波兰、奥地利、瑞士、法  相似文献   

13.
卡氏白胞细原虫(L.Caulleryi)是血变形虫科、白细胞原虫属的一种原虫。本虫能引起病鸡全身性出血,造成大批死亡。本病自1980年首次在我省发现以来,相继在陕西、北京、广西、上海等省市流行,严重影响养鸡业的发展。为了弄清该原虫进入鸡体后的繁殖及病愈鸡的带虫情况,我们于1981~1982年特进行如下试验。  相似文献   

14.
(一)发病情况 1988午4月23日,长春市郊某养殖专业户从外地购进10日龄的健康鹌鹑2000只,养在两间房内,地面均铺木板条,在进雏前屋内未经消毒。7~11天后开始发病,有3只鹌鹑病死,数日后相继发病,死亡900只,发病期间曾用痢特灵治疗无效。 (二)临床症状 病初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缩颈闭目,羽毛蓬乱,双翅膀下垂,排白色稀粪便,中后期有的出现趾关节肿大,跛行等症状。有的呼吸困难,发生抽搐。一般经2~6天死亡, (三)病理剖检 先后对20余只病死鹌鹑进行削检观察,其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皮下呈紫红色或黑红色,有红色渗出物,皮肤和胸腹部肌肉出现点状出血斑;肝微肿,紫红色有花斑,个别病鹌鹑腺胃乳头出血,有肠炎变化,十二指肠充血出血,肠内充满黄绿色粘稠内容物,直肠充血出血,蓄积白色粪便。 (四)实验室检验 从病死鹌鹑无菌采取皮下炎性渗出物,心脏,肝脏,脾脏等病料。  相似文献   

15.
1990年4月,我区某猪场养猪108头,突然发病25头,死亡13头,经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减退,行动缓慢无力,体温40℃,鼻镜干燥,眼圈发红。病初便秘,后期腹泻,在耳根、胸腹部皮肤有出血斑点,病倍一般7~15天,多发生于7~9月龄的猪。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1982~1987年间收治7例猪血斑病(又称出血性紫癜),除一例伴有并发症死亡外,其余均治愈。 症状 猪血斑病潜伏期较长,体温一般正常,全身突然出现紫红色出血斑块,以腹下最多,小至针尖、大至手掌,触摸较硬,按压不退色;恢复期紫块呈硬痂脱落;眼结膜弥漫性潮红,口内有点状出血。剖检全身皮下、肌肉及各个实质器管出血。严重时眼结膜苍白,并有点状出血。继发感染时病猪体温升高,全身肌肉颤抖,食欲废绝、行走四肢不灵、数天内死亡。  相似文献   

17.
我场自1964年发生新生骡驹溶血病以来,直到1971年止,未曾发生过马驹溶血病。1972年2月发生了第一匹马驹溶血病,以后相继共发生了四匹。在过去虽然听到在其它马场有发生马驹溶血病的报导,由于在我场未遇到过,因而在技术上、思想上缺乏准备,当第一匹马驹发病后,抢救不力而致死亡。对以后继续发生的三匹,经抢救,均免于死亡。现将有关四例马驹溶血病的情况,初步综合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鸡住白细胞虫病是由卡氏住白细胞虫 (Leuco cytozooncaulleryi)和沙氏住白细胞虫 (L .sabrazesi)寄生于鸡的白细胞 (主要是单核细胞 )内所引起的寄生原虫病。病鸡以鸡冠苍白、咯血、下痢等为主要症状 ,以全身性出血和白色裂殖体小结节为典型病变。我国于 1 960年在福建省首次确诊该病 ,以后陆续在全国各地均有该病的报道 ,目前江苏省盐城市也有该病流行。发病情况  2 0 0 2年 9月 ,江苏省盐都县某户饲养 1 5 0 0只雏鸡 ,在 3 0日龄时开始下痢 ,鸡冠、肉垂苍白 ,病鸡逐渐增多 ,并出现死亡现象。整群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经过三年(1976~78)的研究,明确了甘肃省武都、甘南地区的羊瞎眼病为小萱草(Hemerocallis minor Mill)根中所含的萱草根素(Hemerocallin)中毒。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方性。每年1~3月发病,流行于盛产野黄花菜的阴湿山区。主要发生于绵羊,但其他动物也可患病。 临床症状以双目失明,瞳孔散大,精神沉郁,进而全身瘫痪、昏迷直至死亡和膀胱麻痹积尿为特征。眼底血管明显扩张、出血,视乳头充血、出血、水肿。临床检验特点为黄疸指数和谷—草转氨酶增高,尿糖明显增高。 人工造病容易成功,连续或一次口服小萱草干根粉达一定数量就可中毒。绵羊中毒剂量为4.5克/公斤体重,致死剂量为7.8克/公斤体重。口服萱草根素中毒剂量为38.3毫克/公斤体重。 萱草根素对各脏器均有毒害作用。主要侵害神经系统,引起大脑、小脑、延脑和脊髓白质软化和视神经变性,同时也引起肝脏变性,肾脏和血管损害。本病应认为是一种脑脊髓软化和视神经变性为主的全身性中毒病。  相似文献   

20.
根据笔者1985年对河南省唐河县源潭镇40个村庄的鸡群调查结果,全年养鸡280000只,发生白痢病89000只(占31.8%),死亡37000只(占41.6%)。为了探讨一种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1985年8月~1986年7月,我们使用了蜂胶酊各种制剂和治疗鸡白痢病常用药,进行治疗对比试验;1986年8月~1988年12月,又以20%蜂胶酊临床治疗鸡白痢19300只,效果比较理想,治愈数为17100只(占88.6%),死亡2200只(占11.4%)。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