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李一氓1903年出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逝世,在其65年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不言功、不忘本、不唯上、不吝财、不求名的高尚品格,成为共同塑造共产党人高尚人格的模范。一、不言功李一氓在对待自己所取得的业绩上虚怀若谷,不仅不争不炫,而且不屑一顾。李一氓是1925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他在大革命时期即投身国民革命军,参加过北伐战争。  相似文献   

2.
正李一氓(1903-1990),四川省彭州市人,无产阶级革命家,近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李一氓是中共党史上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上海求学期间就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并于党成立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李一氓是位很有才华的诗人和书法家,为了革命事业,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红军长征。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将江南八省的红军游  相似文献   

3.
李一氓谈皖南事变与项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一氓在皖南时期任新四军秘书长,也是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的秘书长,是皖南事变的见证人之一。南北、董之曦二位同志于1982至1990年期间多次访问李一氓,根据他的几次谈话内容,以及他的两次书面答复,整理成这篇文章。现将此文发表,供党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最近读完两本书,产生了两个不小的遗憾.一本是《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本是李一氓著《模糊的荧屏》.两书作者既是经历丰富的革命家,又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才华横溢的作家.因而书中新意迭出,使人读后获益良多.既然如此,又何憾之有呢?因为读者从书中知道,乔木同志原拟写一本回忆四十年代、五十年代毛泽东的书,结果连四十年代部分尚未妥贴弄完,便溘然长逝,另一半只得永付阙如.这不能不是知识界,特别是党史学界的重大遗憾.李一氓同志的回忆录,也是写到  相似文献   

5.
《湘潮》2016,(6)
正李一氓的一生,同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学期间就"一直爱看各种杂志",李一氓说:"我觉得乱七八糟这么一看,经过这么一个长时间的筛选,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最后,"我认识到必须走一条正确的能够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道路。因此,在思想上否定了《现代评论》派,否定了《醒狮》派,逐渐形成了一个倾向,走《新青年》和《向导》的道路"。在李一氓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的读书  相似文献   

6.
杨建峰 《党史文汇》2010,(11):34-38
我国资深外交家、当年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的李一氓同志,“文革”后重新在中联部恢复工作,一次见面时他跟我谈及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式作,他十分肯定地说:“苏联专家对中国的历史贡献应予充分肯定”,“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工作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回忆与总结。”的确,在那个时代,作为中、苏“两党两国”友好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彭苏 《党史博采》2024,(1):44-48
<正>李一氓是我党高级干部,他亲历了北伐、南昌起义、上海中央特科、长征,还担任过毛泽东的秘书。抗战中出任新四军秘书长,是皖南事变幸存者中职别最高的知情人。他一生结识了党内外众多领导人和亲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而且是党内公认的诗人、书法家和收藏家,被陈毅称为“党内少有的大知识分子”。南昌起义中郭沫若的入党介绍人1903年2月,李一氓出生于四川彭县(今彭州市),小学毕业后考入成都联合中学,同学中有李硕勋和孙元良。1921年,李一氓离开成都,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沪江大学和东吴大学。  相似文献   

8.
我有一张珍贵的照片,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那是1939年冬天,新四军秘书长李一氓在军部驻地罗里村一座小桥上,给我们拍摄的.  相似文献   

9.
<正>问:在您眼中,父亲在政治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父亲有一种叛逆心理。从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农民运动讲习所到北伐,再到八一南昌起义;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再到后来的历次运动,他都经历和参与其中,并且在这些革命和运动中很有名气,或者说站在历史的前沿。父亲是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之后,南下途中,到遵义时跟贺龙一起入的党,入党介绍人是周恩来和李一氓。李一氓后来当过驻缅甸大使、中联部副部长。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说中  相似文献   

10.
肖小华 《世纪桥》2009,(20):31-32
一、与井冈山失之交臂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了。这是无产阶级在反革命的血腥屠杀面前,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在这历史转换的严重关头,郭沫若表现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坚定立场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8月3日,当他在九江得知南昌起义的消息后,立即和李一氓、阳翰笙、梅龚彬一起奔赴南昌,加入起义部队。当时九江到南昌的火车已经停运,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张珍贵的照片,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那是1939年冬天,新四军秘书长李一氓在军部驻地罗里村一座小桥上,给我们拍摄的。这座小桥是叶挺军长为方便群众过河,发动大家修造的,当时群众称它为“叶挺桥”。照片上有5个人,惟一的男同志是秘书兼机要科  相似文献   

12.
2013年是曾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的李一氓同志110周年诞辰,虽然李老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为苏皖边区政府所做出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相似文献   

13.
《党史文苑》2007,(2):24-25
南昌起义不但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和创建第一支人民军队而名垂中国革命史册,它还为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培养了大批精英,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建国后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中开国元帅中有6人参加了南昌起义。此外,大将粟裕、百陈赓、许光达,上将周士第、赵尔陆、萧克、杨志诚等,以及恽代英、彭湃、王尔琢、毛泽覃、朱云卿、朱完靖、刘畴西、李井泉、李一氓、李硕勋、吴玉章,范长江、林伯渠、罗石冰、周逸群、徐先兆、黄道、陶铸、彭干臣、廖乾吾、谭平山等许许多多人们熟知的人物,都曾在英雄城南昌留下闪光的人生足迹。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能选录其中的一小部分。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刚刚在病榻边采访了李一清老人,访问记还没有脱稿,就传来了李老于1996年3月28日0时49分在北京逝世的噩耗。我们谨以此文作一支小小的花束,来表示对李一清同志这位同乡老前辈的深切悼念和深深敬意。李一清,原名李裕源,1908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县城南关一个贫民家庭。1924年,他在太原进山中学读书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寻求革命真理,进行进步活动,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李一清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在刻苦读书的同时,积极参加爱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返回太原。先后在成成中学和女子师范…  相似文献   

15.
正抗日战争这个"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在重庆,集会容易犯忌,祝寿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集会活动,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公开而又隐蔽的统战方式,周恩来常常以祝寿之名,公开聚会,广交朋友,开展斗争。周恩来在重庆所筹办的最隆重的祝寿活动是"庆祝郭沫若之50寿辰"。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力邀郭沫若(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郭沫若由周恩来和李一氓介绍入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在较为仓促中进行的。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长时间迁徙,在饮食这个基本问题上,显然是无法考虑更多和长久的。按照后来担任过驻外大使、中联部常务副部长李一氓的说法:"大军出发,是个没有后方的战略转移,前面既无粮仓,后面亦无后勤供给,只能够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也就是有什么吃什么。有时情况好,就可以吃得好;条件差,吃得自然差,只能饥一顿饱一顿。见不到人烟时,  相似文献   

17.
作为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与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颇多交往,尤与周恩来结有整整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作为文学家和诗人,郭沫若虽未刻意描写周恩来,但在其浩繁的卷帙中,多处有关于这位世纪伟人的文字。 首次出现,是在南昌起义爆发后第三天的历史场景中。郭沫若与李一氓等人从九江星夜赶赴南昌,在历经种种曲折之后,终于在隔天夜间到了南昌贺龙的军部,就在郭沫若一行与贺龙晚餐时——  相似文献   

18.
从李一到张悟本,再到王林;从风水培训班受热捧,到地方办公大楼“风水”怪相百出……在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知识爆炸的年代,破绽百出的“大师”们居然还能受到如此多权贵名流的追捧;在这样一个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年代,不少官员“不问苍生问鬼神”早巳不是新闻;在这样一个“神人”辈出、“风水”盛行的年代,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相似文献   

19.
<正>周恩来与郭沫若相识于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转战途中,随军的郭沫若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蒋介石通缉,郭沫若在党组织安排下前往日本,潜心学术。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郭沫若毅然回国投身抗战。之后,他以秘密党员身份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团结文化人士,开展抗日宣传。1940年,国民党撤销第三厅,设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在周恩来领导下,他先后在武汉和重庆从事抗战文化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20.
刘瑞芝 《新长征》2007,(4):16-16
陈淳同志参加工作40年来,特别是在担任领导职务后,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利益。陈淳同志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榜样,是广大党员的模范,更是组工干部的楷模。当今,全省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中心,广泛开展向陈淳同志学习活动,作为一名组工战线的普通一员,深深地被陈淳同志的事迹所打动。陈淳同志的事迹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用“四心”接待群众上访;二是让权利服务百姓;三是为维护群众的利益敢于承担责任;四是淡泊名利廉洁自律;五是坚持终身学习。学习陈淳,就是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永葆政治本色。从组织工作的角度,我感觉学习陈淳精神应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