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曾用打气筒乳房送风治愈生产瘫痪病牛数例,但治愈产后45天发病牛还是第一次。 1984年7月9日展,红旗三队赵某饲养的一头日产奶20多公斤的奶牛(于5月25日分娩),头颈弯向左侧,卧地不起,不吃不喝,鼻镜干燥,口角流涎,眼角流泪,腹胀明显。当地兽医检查:体温37.1℃,眼球不动,建议畜主来站求诊。当日17时往诊,临床检查除上述症状外还发现病牛瞳孔散大,光反射、肛反射、四肢疼痛反射几乎均消失,背线呈S状弯曲,五名壮年男子扶、赶不起,初诊为生产瘫痪。由于求治与分娩时间相距已45天,较一般病例晚,故做了慎重的鉴别检查后仍确诊为产后瘫痪。18点5分对患牛的乳房、乳头进行消毒,挤放出乳汁,注人青霉素后,逐个乳房用打气筒连接自制的奶导管针按送风要求打气,18点30分操作完毕。20点畜主告知病牛已自行起立。  相似文献   

2.
笔者1981年9~12月,对西安市某农场1509头产后奶牛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产后奶牛的年龄、胎次、分娩时间,305天泌乳量、泌乳期及围产期疾病对奶牛产后发情率、受胎率的影响,以及产后不发情与不孕的关系,为预防奶牛不孕症,提高繁殖率和奶牛场生产水平提供了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调查动物 系西安市郊某农场黑白花产后奶牛1509头。 (一)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乳牛产后瘫痪与产后截瘫症较为常见,都是由于神经失去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所引起。二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若从病史、临床特征、麻痹分布性质、患部解剖学构造以及生理学机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则不难辨别。 (一)产后瘫痪 又名生产瘫痪、乳热症,是一种以发生全身麻痹及意识丧失为特征的疾病。多在牛分娩后的当天或两天内发生,但也有在分娩中或分娩稍前发生的。常发生于高产牛或中年牛,还有连胎发生的。又常发生在开头被挤空或挤多了初乳的牛。 1.病因:直接原因是由于机体急性缺钙。机体须保持一定的血钙水平,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血钙的根本来源是食物中的钙质,由小肠吸收入血。血钙过剩,一方面由磷酸脂酶的作用,以磷酸钙的形态蕴藏于骨骼;一方面由大肠和肾脏排出体外。血钙不足,由骨骼中的钙藏移动出来补充。移动骨中钙藏能力降低,血钙水平就要下降。牛在怀孕尤其在泌乳时消耗的钙量增多,而在分娩前后肠道往往受抑阻,吸收钙量减少,入不敷出,需要大量补充,此时如得不到应有的调节,血钙水平将因剧烈下降而突发本病。甲状旁腺是司钙调节的器官,它的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当血钙水平有下降倾向时,把骨中钙藏移动到血液中来。甲状旁腺功能发生障碍,分泌激素不足,移动钙藏能力就降低。因此一般认为本病的  相似文献   

4.
高湖乡汤家店村,1头4岁母牛,产后发生子宫脱出,曾经老中兽医用中药、针灸治疗无效,已3天。经查:患牛营养良好,站立,想卧而不能卧,食欲不振,心搏82/分,呼吸45/分,体温38℃,子宫全脱,肿胀,形为特大波萝,表面呈紫黑色,有少量稻草梢、粪便粘着。  相似文献   

5.
奶牛乳头管纤维瘤是常见的奶牛乳房疾病,严重时可影响挤奶,降低产奶量,甚至造成乳头管闭锁,停止泌乳。笔者1986~1987年遇乳头管纤维瘤病20多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率达60%以上。 临床表现 奶牛患乳头管纤维瘤时,乳头管内有黄豆粒、玉米粒大,或呈柱状的硬结节,触诊坚硬、有的可移动而无疼痛反应,用通乳针多数难以使其畅通。 手术方法 将病牛用吊带站立保定于六柱栏内。用保定宁按0.4~0.8ml/100kg计算剂量,加20ml生理盐水肌肉注射。注射后5分钟左右,牛口角流涎,即可开始手术。用直径2mm的套管,内插入特制的剑头  相似文献   

6.
百会穴注射维生素B1治疗猪后躯瘫痪猪因饲养管理不当、遭外物打击、跌伤、分娩或交配时致伤背腰常使后躯瘫痪,表现突然发病,卧多立少,站立时两前肢支起而后躯倒向一侧,强行驱赶则后肢拖地前进,两后肢针刺痛觉明显,饮食正常。笔者遇到后躯瘫痪猪数例,采用维生素B...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种猪场工作多年,曾遇到不同环境条件下诸多原因引起的母猪瘫痪症41例,经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全部治愈。以低血钙为特征的母猪产后瘫痪某县食品公司以种繁殖场覃某的49号陆川母猪,体重125kg,圈养于水泥地板的猪栏内。冬末春初时,饲料较单一,4月下旬分娩,所产仔猪全部死亡。母猪产后起立困难,后肢跛行,呈犬坐状。第二天卧地不起,少食,体温37.8℃,皮肤苍白,嗜睡。根据临床观察,初诊为低血钙引起的产后瘫痪症。治疗用维丁胶性钙2万单位(4ml),维生素B_18ml,维生素B_(12)5ml混合肌注,每天2次,连用1周后康复。并在饲料中…  相似文献   

8.
奶牛在产后12小时内不能排出胎衣者,一般认为是发生了胎衣不下(Retained Fetal Membranes,RFM)。与其他家畜相比,牛容易发生RFM。在无布病流行地区,正常分娩后RFM的发病率为3~12%,平均7%,在异常分娩后的母牛及患布病的牛群,RFM的发病率高达30~50%,甚至更高。由于RFM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而导致不孕,对奶牛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关于生殖激素水平变化与RFM发生的关系,Agthe和Kolm(1975)报道,RFM牛产前孕酮(P_4)水平低,而雌激素水平在产前12小时明显升高。Chew等(1977)  相似文献   

9.
当前乳房炎的传播,与大型奶牛场整个生产过程的集约化紧密联系。在一般的工业生产条件下,奶牛经常患乳房炎。已经证明,畜舍中动物稠密,会促进疾病发生。根据国际牛奶联合会的资料,平均约2%的牛患临床显著型乳房炎,而患隐蔽型的达50%。挤奶的自动化引起乳头尖损伤的增加,损伤的乳头尖对于病原性微生物的发展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0.
奶牛产后瘫痪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但奶牛产前瘫痪病尚不多见。患牛体重约800kg,应产第3胎,一个泌乳期产奶量约5000kg以上。平时每天喂骨粉约20g,产前1个月内没喂骨粉。产第2胎时曾发生过产后瘫痪病,经补钙300g而愈。经查:患牛鼻镜无汗珠,大便稍干,精神沉郁,营养中上,起立时后肢无力,站立时后躯肌肉颤抖,卧地时头部弯向左侧腹部,呻吟。听诊:胃蠕动每2分钟1次,力弱。心音亢进,呼吸浅快,肺音粗。体温38.6℃,呼吸40次/分,脉搏70次/分。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我们应用维丁胶性钙治疗5头母猪产后瘫痪症。治愈率100%。愈后其繁殖力和生产性能均无不良影响,注射维丁胶性钙后,于5小时内起立行走,开始有食欲。典型病例 1984年8月,有一头三岁300斤重的母猪,产13头仔猪,于产后第二天突然卧地不能起立,拒饲。于患病的第二天就诊。体温38.8℃,心跳93次/分,脉搏25次/分。人工抬起后仍不能站立;乳汁减少,对人的呼唤迟钝,诊为产后瘫痪。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于1983年~1985年对北京、上海、南宁、兰州等地41个奶牛场9754头适龄奶牛的调查,奶牛因生殖系统疾病引起不孕的为2464头,占总头数的25.26%,其中患子宫内膜炎的有1684头,占不孕牛的68.34%。1978年对重庆、昆明、贵阳、武汉等市30个奶牛场10495头适龄奶牛的调查,产后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有2107头,发病率达20.08%。从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当前影响奶业生产、降低奶牛繁殖和奶产量的主要疾病之一。为探索其病理发生,我们进行了奶牛子宫内膜炎病理学研究,现将其超微结构变化观察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3.
母猪产后瘫痪的治疗母猪产后瘫痪亦称乳热症,是产后突然发生以四肢瘫痪、昏睡和低血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代谢病,笔者用中西医药结合治疗20余例,取得满意效果。病因小型猪场及农户散养猪的营养物质摄取全部来源于饲料,饲料配合单一,营养不全价,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  相似文献   

14.
江西红星南山奶牛场,自1983年以来,利用淀粉渣喂奶牛,曾一度奶量猛增。但饲喂一段时间后,部分奶牛出现减食,消化不良,前胃弛缓,乳量下降,产后瘫痪,跛行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为查清这一病因,对淀粉渣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调查。 (一)发病情况及毒源的调查 该场奶牛起初每头每天喂淀粉渣3.5~4公斤;1984年4月改为每头每天喂10~15公斤。饲喂一段时间后,部分奶牛显示中毒病状,生产奶牛喂的多,发病率高;育种牛喂的少,发病率低。发病牛停止喂淀粉渣,病牛可自行康复。为查清  相似文献   

15.
中西药结合治疗牛百叶干牛百叶干(瓣胃阻塞)是临床多见而治疗棘手的一种前胃疾病,笔者于1990年以来用加味当归苁蓉汤结合西药治疗牛百叶干87例,治愈83例。病因长期饮水不足使津液耗损,或过度劳役致牛瓣胃运动机能减弱而传导无力,日久使百叶干涸成百叶干结之...  相似文献   

16.
奶牛破乳头多因牛床过窄,不光滑,挤奶技术不佳,乳房不卫生及外界物划着所致。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导致乳腺炎。笔者用装管法治破乳头20头次,均收到满意效果。装管治疗的方法是,将患牛保定好,洗净乳头,消毒患处。将长约8厘米、直径0.2厘米的塑料软管,一端放在火旁稍烤拉长,使软管变细,直径缩小到0.1厘米,然后在细处剪去小部分。把打磨光的细铁丝穿  相似文献   

17.
奶牛瘤胃臌气为牛的多发病之一,若治疗不及时或治法不当,会导致患牛死亡。多年来,笔者采用青油、旱烟叶治疗奶牛瘤胃臌气19例,基本上药到病除,均获治愈,疗效令人满意。 具体治法 每头奶牛用青油500克,旱烟叶200克,用锅将青油烧开,将烟叶放入油中炸成黄色即可取出,待温后再将烟叶捣碎,放入油中一并灌服。服药后10~30分即可见效。此方具有疗效迅速可靠、经济  相似文献   

18.
试用麦角新硷注射液,行后海穴注射治疗胎衣不下58例(其中牛42例,羊16例),用药后1~6小时胎衣即可自行排出。 治疗方法 将患畜站立保定在六柱栏内,于后海穴(肛门与尾根之间凹陷正中处)向前上方与尾荐椎平行刺入4~6厘米,注药2~3毫克,用药1~2次可排出胎衣。 病例 商丘地区良种场,1头4岁奶牛,1980年6月21日来院就诊,该牛产后胎衣不下,不吃不反刍,精神沉郁,弓背频频努责,口腔滑利,结膜淡白,后阴部污染,有少部分胎衣脱出阴外,排出腥臭粘液,站立不安,回头顾腹,后躯不时摇摆。 治疗 麦角新硷注射液2毫克,后海穴一次注入,0.1%高锰酸钾水冲洗子宫, 1小时胎衣自行排出。  相似文献   

19.
654-2治疗猪直肠脱效果好猪直肠脱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采用缝合法进行治疗。笔者采用654-2治疗猪直肠脱,方法简单、疗效明显,适用于基层推广。方法654-2为人工合成的山莨菪碱,每次用量为10~20ml(5g/L)。将患猪站立保定后,先用温水洗净脱...  相似文献   

20.
高产乳牛产乳热的诊治产乳热又称生产瘫痪,是高产乳牛在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以低血钙、低血糖、低血镁等为主症的代谢性疾病。临床症状轻型的精神沉郁,食欲、排粪均正常,前后肢交替踏地,行走时左右摇摆;较轻型的瘤胃蠕动缓慢,多数瘫卧在地,驱赶可站立片刻,头至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