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汉族风俗演进的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建中 《思想战线》2003,29(1):72-76
隋唐时期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对外交流的频繁、文化的昌盛以及社会风气的开放 ,致使当时汉族地区的民间风俗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胡汉风俗的融合给了汉族风俗重构和更新的机遇 ;大一统的皇权促使风俗向着更为规范、一致的方向演进 ,一些风俗上升为礼仪并逐渐固定了下来 ;富足的物产提供了时人充分享受生活的条件 ,享乐、挥霍的风气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促动下,社会经济生活中发生了诸多信用业务。主要有高利贷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和国家信用等形式。其中,高利贷信用是一种主导信用形式,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较为深远。商业信用在宋代的商业往来中较为普遍。消费信用多发生于饮食业中,发展层次还较低。国家信用还未能发展成一种常见的信用形式。  相似文献   

3.
汤用彤接续古典,以跳脱窠臼的现代眼光,深刻体悟魏晋士人建构玄学的实绩。他扣住自然与名教之辨,系统爬梳魏晋士人的哲学言说,全力体现各家学说独具特质的理论涵盖。他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创造性地认定得意忘言为魏晋时代的新方法,并大力体认言意之辨广泛用于时人的解经释典、体玄证理、调和孔老等学术实践的存在事实,藉以言意之辨建构了魏晋玄学的书写范式。他的魏晋玄学书写实现了从汉儒以前的宇宙生成论到宇宙本体论的新跨越,绘制关于宇宙本体论及其玄学本质的崭新认知谱系。  相似文献   

4.
BUDDHISM has been one of the major shaping forc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ough not an indigenous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followers in China, and wields far-reaching influence among its people. During its 2,000 year presence in China it has reached every corner of the country and touched every aspect of Chinese life.  相似文献   

5.
孙洪升 《思想战线》2006,32(5):128-134
我国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进入唐宋以来,茶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茶业经济的异军突起,对唐宋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茶业不仅大大促进了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商品经济的力量,而且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良运 《思想战线》2004,30(5):115-121
"词乃诗之余"的论调使词学难以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从晚唐五代至南北宋时期,词学与诗学一直处于若即若离纠结不止的阶段,从欧阳炯《花间集序》到张炎的《词源》,完整地展现了这段纠结时起时伏的历史过程,而以《词源》为标志,词学终于艰难地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自北宋始词分二派,诗化论与本色论也随之并行发展,但在细节处不断相互纠结。以理论的思维辨析,"豪放"与"婉约"已无关词的文体形式,而是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经典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佛教与佛学     
佛教是一种宗教 ,佛学是一门学问 ,二者相互区别 ,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一些佛学知识 ,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佛教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唐宋泸属东部羁縻州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有关史料 ,重新论证了唐宋泸州所属东部各羁縻州的沿革与地望 ,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及补充考证  相似文献   

9.
自藏传佛教"后弘期"以来,藏传佛教与藏区社会之间已结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种种问题.究其根源,重要原因就在于宗教问题的存在,有时宗教问题就以民族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因其政治统治需要,元、明、清三朝均"因俗"实施了推崇和扶持藏传佛教的治藏之策:元朝独尊萨迦派,清朝格外优待格鲁派,明朝则以与藏传佛教各派等距离交往为策略.弱势的明朝之所以能保持藏汉关系亲善和睦与"西陲宴然"的政治局面,务实的藏传佛教政策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夏绍先 《思想战线》2001,27(3):94-96
唐宋中央王朝和南诏、大理国统治者,出于自身的统治需要,都积极主张输出和吸收中原文化,为中原文化在南诏、大理国社会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中原文化之所以得以在南诏、大理国社会广泛传播,主要是南诏、大理国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原文化来适应社会的变动,以协调自身社会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早在先秦时期,巴人和三苗的一支即已在武陵地区生存繁衍,发展成为现今武陵地区的两大主体民族:土家族和苗族。自汉代起,汉人就以相当的规模进入本地区。持续的人口流动奠定了现今武陵地区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间形成了共生共存、博弈互惠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During its 2,000 years in China, Buddhism has absorbed Chinese culture and influenced the Chinese way of life. Today this foreign-born religion is a constitu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a lifestyle.  相似文献   

13.
唐宋田园诗在题材范围和艺术风格上存在很大的不同.题材表现上,唐代田园诗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宁静优美的一面,以表现诗人的闲情雅趣;宋代田园诗的表现范围则有很大的拓展,涉及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泥土气息较浓.艺术风格上,唐代田园诗呈现出一种浪漫情调,宋代田园诗则是一种平实自然的现实主义诗风.造成唐宋田园诗巨大差别的主要原因一是唐宋政治经济状况的不同,二是诗人的创作心态不同,三是诗人的审美情趣不同.  相似文献   

14.
Buddhism originated in India in the 6th-5th century B.C., based on the teachings of Siddhartha Gautama of the Sakyas.As a prince of a tribe in today's southern part of Nepal, he grew tired of luxury and material goods and a world where there was old age, sickness and death, and went to search for "enlightenment:".One evening he was sitting under a banyan tree and fell into a deep meditation during which he achieved" enlightenment." He was given the title Buddha (the awakened or enlightened) and was also known as Sakyamuni (the wise man of the Sakya tribe). He died in 480 B.C.  相似文献   

15.
邓前程 《思想战线》2005,31(3):117-123
茶马贸易本属汉藏民族间、农区与牧区间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活动,它本应遵循固有的经济规律。其发端的唐朝如此,其发展的宋亦大致如是。但至明朝,统治者希图借经济手段去替代政治、军事所无法完成的统治功能(“以茶驭蕃”),并“联番制虏”,隔绝传统的蒙藏联系,“壮中国之藩篱”。汉藏茶马贸易的原有功能发生变异,纯粹的经济活动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内容。  相似文献   

16.
胡适与佛教     
胡适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反对的是宗教迷信,对于宗教哲学和宗教信仰并不完全反对。他的容忍思想体现了科学主义信仰中的准宗教音调;他的新宗教观援自儒家"三不朽";"管取佛欢喜"体现了胡适对佛教奉献精神的吸收;胡适对佛教由神秘体悟到科学研究对佛教转型起到一定作用;他选择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研究佛教。  相似文献   

17.
水书是一种特殊的汉字系文字,其书写符号系统的主体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而成。水书的使用和发展与水族宗教关系密切,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巫术文字。这一文化属性对水书书写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佛教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宗教,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如文学、思想、艺术、建筑、天文、医药等.佛教自进入中国以来,译经最多的地方就是中原地区.由于佛经在中原地区的广泛流行,并且融合进入中原地区的本土文化之中,因此,它对中原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佛教与白族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族自古就有拜龙习俗.佛教传入后,白族龙文化逐渐分裂为龙神崇拜和龙本主崇拜.佛教龙文化也因其与白族固有龙文化的核心意识原始水神观念相契合,开始为白族人民喜爱,并逐渐以不同方式、规律和特点对龙神和龙本主崇拜产生影响,从而使白族龙文化体系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依据明末至清代的汉文伊斯兰教文献的序跋文字,考察了明清回族学人对于王岱舆<正教真诠>一书的认识与评价,这有助于我们认识<正教真诠>在中国伊斯兰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