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     
《当代广西》2013,(16):60-60
《声西击东:一个90后的思想笔记》韩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元本书是一位90后学人的哲学学术随笔文集,内容以规范性与分析性政治哲学为主,又及伦理学、心灵哲学与科学哲学等,阐释了自由、正义、平等、国家、公民、中立、自我、支配、自然禀赋、现代性、基础主义等诸多概念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侧重清理六个提纲的内涵、理路,展示李泽厚哲学思想的逻辑结构和基本脉相,发生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是其思想的显著特征,但又不能把其思想简化为任何其中之一,事实上他的思想底色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3.
左少峰 《求索》2011,(12):138-140
实践美学与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息息相关。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是中国实践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是李泽厚实践美学萌发时期,它侧重从社会历史实践角度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七八十年代,李泽厚实践美学侧重主体性实践美学体系的建构;80年代末至今,实践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后实践关学”的发展格局。将李泽厚实践美学放入20世纪后半叶中国关学,甚至世界美学发展的语境中,对实践美学的维护、质疑与颠覆具有重要意义。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发展过程,展现出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学术氛围的活跃,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的、中国的各种思想资源被借鉴并纳入实践美学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新书架     
《上海人大月刊》2013,(6):54-54
马国川/著中信出版社出版吴敬琏、厉以宁、江平、茅于轼、资中筠、高尚全、余英时、李泽厚、许倬云、袁伟时等十位访谈嘉宾都是国内外声望卓著的经济学家、学者,在社会各阶层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或者对中国改革的思想和实践有着重要的贡献,或者虽身处海外,  相似文献   

5.
黄海民 《前沿》2003,(1):69-71
本文从庄子的心理哲学入手 ,探源了庄子心理哲学产生的原因 :他的一些以哲学形式出现的思想命题并不是他对客观世界理性认识的结果 ,而是一种非理性的反常心理。针对这种特殊思想现象 ,本文还分析了庄子的真实心理及其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王向清 《求索》2007,(1):144-146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阐释中国传统哲学是冯契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另一重大贡献。他阐明了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泉;注重从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立场把握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弓长 《长白学刊》2005,(5):112-112
杨魁森教授的<当代哲学与社会发展>一书,收集了他从1985年-2004年20年来所写的重要哲学论文.本书的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读后颇受教益.概括起来说,似应归结为:作者以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哲学创新的思考.我想从下列几个方面,谈谈个人对该书思想蕴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叶德跃 《求索》2013,(9):117-119
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哲学思想的引进对中国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启蒙和变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之名,只有经学、子学、道学、理学、心学诸说。“哲学”一词,系日本学者西周引入。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哲学”之“实”。未来的哲学将是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实践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李泽厚关注到了广义层面的实践,但在其哲学和美学中,他仍然坚持把实践狭义地界定为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不同意把实践范畴扩大化。这是由当时的历史语境和其哲学美学的元问题所共同决定的。与以往哲学和美学不同,李泽厚哲学和美学的元问题分别是"人类如何可能"和"美何以可能",即追问人类和美的根源。只有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才能在哲学层面回答这两个根源。其之前、之后的实践都不能回答美的根源。且其之后的种种实践形态,根源仍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理解了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逻辑优先,也就能很好地理解中国当代其他美学思想与李泽厚实践美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费尔巴哈哲学被当作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独立的中间环节。以至于认为:没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没有马克思哲学。实际上,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有限的影响,不是他的唯物主义,而是他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和宗教的本质的批判,是他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1.
安建强 《人民论坛》2013,(2):210-211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提出了新的学术范式,赋于教学以学术的思想和新的内涵,对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试图从认识论、方法论、知识论、价值论角度来探究其学术思想的哲学基础,并对博耶学术思想的哲学反思及理论与实践转向进行理论探讨,以期更好地发展和实践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教育——哲学教育的理念与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教育的浮华掩盖不了功利性、条块化的教育模式下,思想显现荒疏和苍白的危机.当前哲学教育的急务是要破除对哲学的实用性的迷思,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为目标,要让学生学会发问及就"问"本身发问,还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术训练.  相似文献   

13.
作 为对思想进行思想或反思的哲学 ,以怀疑为起点、以批判为先导为自己开辟道路 ,原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难怪笛卡儿的无前提、无定见的哲学认为怀疑是智慧的开端 ,并提倡无处不怀疑。难怪齐克果大胆断言 :哲学由怀疑始 ,哲学思考之前我们先得有所怀疑 ,近代哲学由怀疑始。英国哲人科学家皮尔逊(1857年—1936年)可谓把握了怀疑哲学的真谛和脉搏。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通向知识和最终确信的唯一真实道路是怀疑和怀疑论” ,而“常识往往是理智冷漠的名字”。他进而揭示出 :与不动脑筋的推理、轻松的和过分现成的信仰相比 ,诚实的怀…  相似文献   

14.
[英]安德鲁.埃德加著,杨礼银、朱松峰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该书《译后记》中写道:"哈贝马斯的思想渊源颇为复杂,德国古典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精神分析学、系统理论等等都被他加以了批判性的吸收;他的思想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摄了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宗教学、语言学、心  相似文献   

15.
思想是人的属性,而"人总是他思想的奴隶"。思想作为生命的精神现象,使人在生存于物质世界的同时,有了一个精神世界,有了"自我"的思想谱系,有了"认识你自己"、解释世界进而改变世界的能力。一部人类思想史昭示我们:思想的力量在于求真,思想的理性贵在质疑,思想的生命重在信仰,信仰与自由同在。自由、尊严和幸福是历史哲学的根本价值和现代人的终极关怀,但富裕的"幸福危机",使人不知所措。这就是"人本困境",它使人产生思想焦虑。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失范的社会风气呼唤精神救赎,呼唤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文化自觉,也呼唤思想的理性话语和学术守护。  相似文献   

16.
2002年5月11-12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沌口经济开发区举行了首届哲学与经济学学术对话会。参加对话会的有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杜高明 《求索》2015,(1):35-38
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理论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学术成果。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启蒙于西方古希腊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萌芽;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近代西方哲学中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的绝对精神主体"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感性主体"的思想成果;最终在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科学的主体性思想——主体是客体中的主体,即人既是受动的主体又是能动的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人表现对客体具有自主性和自觉性。马克思哲学的主体的实质是两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科学的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不仅对哲学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建设,尤其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学理层面探讨马克思哲学与近代启蒙思想传统之间的关系论题内在地关涉于马克思哲学之产生与发展及其基本的哲学努力方向,是一个值得肯定和期待的重要的学术论题,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的研究尚不充分,还有待于在其意义论、当代性阐释及其介入当代社会现实,推进思想领域的价值构建作用等方面深入阐释,这将有助于拓展理论研究思路,繁荣思想文化,推进基础层面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根本于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厚的理论创造,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而这需要尊重理论自主性。然而,在中国思想界不尊重理论自主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把一些理论教条化、学术泛政治化、把权力等同于真理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学术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中,我们必须打破思维定势,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打破思想的藩篱,保持学术自由的环境;打破学科壁垒,鼓励综合性研究创造;祛除西方话语神话。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建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在世界上拥有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杨和英 《前沿》2012,(19):59-61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出版虽让波普尔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但也使波普尔政治哲学遭遇了一系列质疑和指责.这些质疑和指责可能源自于波普尔所处的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学术界对波普尔政治哲学的纯文本和思想评价上的漏读或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