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敏 《长江论坛》2011,(2):60-63
低保人员的自助意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社会救助的效果,而且关系到低保人员是否能摆脱贫困。以武汉R社区的调查为例,探讨城市低保人员的自助意向及其政策含义。除少数福利依赖型个案外,多数低保人员积极自助,但其强烈的自助意向和较差的自助能力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政府必须强化个人责任,转变救助方式,激发受助人的自助意向,提高其自助能力,帮助他们从受助到自强。  相似文献   

2.
福利救助有可能引发福利悖论。近年来,我国城市贫困救助被质疑产生了"福利污名"等问题。通过对广州的调研发现,选择性救助政策如城市低保和保障房政策的"标签"效应和"污名"条款及程序加剧了受助者的社会排斥。一是选择性救助方式引发的身份污名,二是"张榜公布"、"邻里监督"等中国特色家计调查引发的程序污名。福利污名的根源在于我国传统的救济并非赋权型的福利政策模式,其重维生管控而轻赋权和服务。破解福利污名的困境,可从两方面入手:在福利价值理念上,提倡从救济向赋权转变,政府应从传统管控角色向服务角色转变;在福利供给策略上,主张用普遍化的政策取代特殊指向的政策,采用更科学隐秘的资产审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低保漏保问题的发生将严重弱化低保的兜底保障功能、危及社会稳定,长远来看还将制约低收入群体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新冠疫情持续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低保漏保问题的危害将进一步放大。本文结合N省社会救助核查案例,基于政策目标群体、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工具和政策时效性等要素,将低保漏保划分为主动弃保型、被动未申请型、政策执行偏差型、技术型和救助延误型五种漏保类型,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据此,本文建议阶段性扩大低保覆盖面、适度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包容性贫困识别指标,并针对不同漏保问题类型实施低保专项治理。  相似文献   

4.
王继风 《前沿》2009,(13):42-45
民事诉讼救助制度发端于公民享有平等的诉讼权,肇始于20世纪初期欧美福利国家,其最大价值是国家为了不因诉讼费用的存在使弱势群体丧失利用司法救助的渠道。然而该制度在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存在着法律位阶较低、法规体系不完备、具体规定不完善等缺陷。完善这些缺陷应提高民事诉讼救助的法律位阶,颁布专门的诉讼救助法,制定系列具体诉讼救助制度,必要时可借鉴移植国外的——诉讼外调解和诉讼费用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北京观察》2009,(7):29-30
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相配套,临时救助、灾害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6.
尚晓援 《人民论坛》2011,(10):150-151
2010年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的"儿童福利元年",国家对孤儿生活的保障真正从院内扩大到院外,从实物救助转向现金救助。儿童福利制度建设面临突破性发展,2011年的两会期间,关于弱势儿童群体的提案数量前所未有。但是,中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建设面临政策研究的瓶颈。关于中国儿童福利发展的几个最前沿问题尤其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法国和匈牙利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但同属欧盟国家,在福利救助体系构筑上都体现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特征,这既是这两个国家促进人口生产、确保足够劳动力群体的客观要求,更是社会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低保工作有两大难,一是审批“对象确定难”,二是动态管理“出口难”。一、“两难”问题直击低保“软肋”根据低保《条例》规定,低保对象的界定、补助标准的确定以及保障对象的退出,都是以各地所确定的保障标准为依据,以家庭收入的核算为基础。但是保障标准是明确的,刚性的,而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却是模糊的、弹性的。因为改革持续深入,社会日趋分化,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新的行业不断产生,人们的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利益分配更加多元化,居民的收入更加复杂化。因此,要准确测算居民家庭的收入是很困难的。一方面收入来源存在着客观上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居民对自己的收入存在着主观上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政》2007,(4):62-63
江苏省昆山市政府确定上调城乡低保标准,其中,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2880元,标准调整后的农村低保对象仍然享受原先与低保制度配套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0.
<正>城乡低保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低保工作又是实实在在的基础民生保障工程,规范化既是路径也是目标。李克强总理近期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确保网底不破,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城乡低保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该项制度的全面规范实施,对于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维护党和政  相似文献   

11.
工作动态     
沙河市推行四位一体救助模式河北省沙河市民政局推行分类施保、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利用慈善基金四位一体救助模式,加大困难家庭中失能人员的救助力度。推行分类施保,使低保中的失能人员得到有效救助。制定《沙河市城乡低保对象分类施保实施办  相似文献   

12.
李建文 《广东民政》2008,(10):19-20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从困难群体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手,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好制约肇庆市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建立完善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灾害紧急救济制度、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制度为配套,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张长伟 《人民论坛》2010,(9):210-211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公共福利体系、社会工作体系。"河南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和不足。解决这些困境的有效途径是更新观念,构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流浪儿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迅速增长的一类特殊弱势群体,由于其数量庞大且影响广泛,因此近年被党和政府列为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发展议题中重点关注的对象。自2003年始,我国加快了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并在这一过程中探索性地引入社会工作制度。总体而言,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社会福利视角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公民导刊》2011,(1):109
2010年岁未,重庆市民政局局长刘涛在合川调研,充分肯定了合川区的民政工作,刘涛说,合川民政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呈现出很多新气象,取得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新成效:设立"德润合川"爱心基金、临时救助制度等举措有新意、有实效,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救助范围,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正在建设中的区福利中心有气势,希望将其打造成全市福利设施的—个样本。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专项救助制度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项救助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解决困难群体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特殊困难,满足其专门需要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专项救助制度建设的探索,本文通过对我国专项救助制度建设现状的概述,进而对制度建设状况从价值取向和建制理念、制度设计、制度实施三方面进行评价,发现制度存在建制理念不够清晰、制度设计不够公平以及实施不够有效等问题,本文针对此提出了完善我国专项救助制度建设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调查企业福利管理时,HR们向记者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人工成本上涨。人工成本一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无疑,作为人工成本之一的福利费用,其支出的多与寡与其他刚性支出相比可以弹性些。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语境下,许多企业认为过去那种传统的普惠式福利模式难以为继。那么,该如何拿捏福利的“度”呢?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既要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又要制定扶贫帮困的治本之策。”如何结合浙江实际,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政》2012,(3):58-58
谭晓辉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撰文指出,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方向是建立普惠型福利模式。普惠型福利模式的实现是以不断改善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弥合社会断裂、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强调由政府主导、多元合作,层次化、法制化、标准化的福利发展道路。第一,扩大社会福利的覆盖范围,将福利对象由传统救助对象扩展至所有社会成员。第二,提升社会福利质量,注重救助、服务、扶持,通过向社会传递公正价值、解决社会风险来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0.
日前黄浦区人大常委会就社会救助工作开展调研。调研发现,当前社区救助多项福利与低保挂钩,低保“含金量”明显提高,引发多种矛盾,如起点480元,用于解决困难群体住房困难的廉租租金补贴,在有些家庭眼中变成了一笔固定的生活费补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