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国家的建设一般是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基于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基于自由的民主—国家、基于公平的民生—国家,三者尽管有逻辑上的划分却没有时空上的分界。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恰恰伴随着中国现代国家的成长。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维度也有所侧重,呈现出迭次嬗变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2.
蒋立文  赫坚 《长白学刊》2009,(2):135-138
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曾国藩创建了中国第一支私属武装——湘军,并用其全新的制度取代了八旗、绿营制度,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代替了兵权执于兵部的世兵制度。军队与国家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中国军阀的本源,实发端于湘军,而湘军的缔造者曾国藩也正是中国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产生于边疆危机当中,是对当时国家安全威胁的一种反应和反思,它源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国防形势,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人文思想有关。它的发展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国防重心的转移,而且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启。  相似文献   

4.
封安波 《求索》2011,(7):244-246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的华夷观逐步向近代民族观转变,立宪派对待国内民族问题上,提倡"满汉一家"及"大民族主义";对待国外民族问题,由天下观变为近代国家观;革命派初期的"反满"宣传蕴藏浓厚的华夷之辨色彩,后来则提出"五族共和"的近代民族观念,体现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宪法》之中。这种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大价值:在中华民族内部,"满汉一家"、"五族共和"等主张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强化了"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认同;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定位逐步建立在理性和现实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人权意识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天赋人权的冲击,但新文化运动后,自然权利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影响渐渐减弱,"人性"或"人的尊严"等成为人权的根据。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人权的理解经历了从消极权利向积极权利的转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还认为保障人权是国家权力正当性的基础,权利与义务具有对等性。儒家传统在经过创造性转化之后,可以为中国文化吸纳现代人权思想提供有利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王浩翰 《传承》2011,(20):72-73,88
民族主义是伴随西欧构建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自然产物,但对于近代中国来讲,却是在西方列强欺侮侵略的民族危难与社会危机特定历史背景下催生的舶来品。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有着不同于西方历史语境下的民族主义的文化特质。其中,禀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最为突出的特性之一。文化性亦可成为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合理视角。  相似文献   

7.
马俊林 《思想战线》2008,34(2):30-33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面临构建现代国家"边界"的历史任务.由于清王朝的国家观念和国界观念其时并没有实现向民族国家的转化,西方国家主导的民族国家话语体系在相当程度上设定了近代早期中国构建现代"边界"的历史语境和情势,这在早期中缅界务问题中有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万来志 《传承》2009,(16):120-121
近代中国自身经济缓慢发展,与快速发展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在逐渐扩大。由此,近代中国出现了经济陷落的局面。本文从近代中国经济的自身特点、产权制度、资本市场等方面进行剖析,找出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相关原因。从中们可以得到注重产权制度建设和资本市场发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个人梦不只是对中国梦的简单分享,个人梦也不只是消极地等待中国梦的水涨船高中国梦既是国家梦,也是人民梦。国家与人民,集体与个体,两者之间不可分割,更不能对立。不可分割是指,不能脱离国家梦去谈个人梦,也不能脱离个人梦去谈国家梦。不可对立是指,不能以国家梦排斥个人梦,也不能以个人梦排斥国家梦。个人梦与国家梦密切关联,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是一种常识,也是共识。实现个人梦,倚仗于国家梦。没有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就没有绝大多数人的梦。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之中,人民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自身经济缓慢发展,与快速发展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在逐渐扩大.由此,近代中国出现了经济陷落的局面.本文从近代中国经济的自身特点、产权制度、资本市场等方面进行剖析,找出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相关原因.从中们可以得到注重产权制度建设和资本市场发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社会制度下的社会动荡不安,主权的非独立性,社会内部各种力量的剧烈冲突,决定了近代中国侦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近代侦查的军事色彩依然浓厚,外国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行使侦查审判权,国家司法独立丧失,侦查制度出现了独立化的萌芽,并朝着近代化缓慢发展。中国古代侦查蓬勃发展的势头到近代日趋减弱,侦查技术停滞不前,侦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中国侦查逐渐处于落后地位,现代侦查科学终究未能从侦查职能的发源地——华夏中国的土壤中滋生出来。  相似文献   

12.
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特殊性造成的。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对科技有着二重作用,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通过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对人才的导向作用,制约着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先初 《求索》2011,(6):225-228
软实力并非仅仅体现于文化层面,它还体现于制度层面,由制度构成的软实力甚至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软实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充分肯定资本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世界影响力即软实力,认为其造就了资本主义"世界"。19世纪中下叶以后,资本主义制度将中国人的目光吸引了过去,促成了一系列旨在建立近代国家的改革和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构想,这种构想最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变为现实,新民主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政治生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文革"结束后,中共审时度势,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软实力再一次逐步显现。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有必要从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中吸取智慧,积极推进体制改革,通过进一步提升制度软实力,使国家的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在今天看来,固执地以国家一项独霸国际法主体领域确为可笑而过时。即使对近代中国大多数的国际法学者而言,国际法主体范畴的松动也已成世界情势促动的客观结果。伴随国际关系与利益需求的演变,以个人主体资格为代表的新兴国际法主体问题亦逐渐进入近代中国尤其是民国研究者的视野之中,其留存于今的思辨争锋,实为近代中国国际法学术积淀之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薛晨 《前沿》2012,(18):153-155
近代中国在列强的入侵下被迫走上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思想的道路,中国的爱国青年对民主和宪政作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其中的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将民主、宪政视为国家富强的工具;其次,在引用西方理论和制度过程中强行置换掉制度设计的最高目标导致理论逻辑上的混乱;最后,没有认清中西社会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论述以上三个原因以总结近代国人对民主、宪政的探索历程,以期更好地理解西方近代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6.
李阳  马利章 《思想战线》2002,28(2):84-87
埃及与中国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两国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差异巨大 ,但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轨迹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近代教育源于欧洲 ,具有学科门类多、涵盖范围广、社会应用性强等特点。埃及的近代教育兴起于 19世纪初叶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与维新时期 ;中国的近代教育产生于 19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两国来说 ,传统教育主要培养宗教人士、官员及知识分子 ,而近代教育则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培养各领域所需要的人才。埃及的近代教育有别于传统的伊斯兰文化教育 ,中国的近代教育有别于孔孟之道的强化灌输。  相似文献   

17.
张柏良 《研究与交流》2005,(5):30-30,32
近代中国向帝国主义国家共支付的战争“赔款”为16亿多两白银。在所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中,日本掠夺中国的财产最多。  相似文献   

18.
李光泉 《求索》2008,(1):217-219
张之洞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其经济思想在《劝学篇》中有着直接的体现。张之洞处于近代中国的转型期:他崇尚西方科学技术,提倡近代工业,强调工农商的协调发展等,颇具改革精神;但他又忠实于传统,推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模式,具有其自身的缺陷;他所做的贡献是绝不仅限于他曾督署的区域,更对整个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杜语  崔晖 《人民论坛》2010,(9):256-257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选择的道路、革命策略决定了他的立场、成就和历史功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命运。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的归宿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使中国这个备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会心理角度探讨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没有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原因。科学技术在精神层面上表现为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和认同,而近代中国社会正是缺少这种需求和认同,并表现出对科技的蔑视、抗拒和排斥心理,一方面统治阶级缺乏对科技的引导与支持,同时社会大众缺乏对科技的需求和推动,加上知识分子也缺乏对科技的追求从而造成科技发展主体的缺失,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是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