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正确处理赡养案件,是人民法院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和巩固社会主义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些基层法院处理赡养案件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好的。但是,也有少数调解处理的此类案件,将赡养问题同继承问题混为一谈,因而不同程度地违背了法律。一种情况是赡养人以放弃继承权作为免除赡养责任的条件。如原告王某因三个儿子都不赡养而起诉。在法庭主持下,双方达成这样一个协议:王某由长子和三子赡养,次子自愿放弃继承权,也不承担赡养义务。另一种情况是在确定赡养责任的同时预先分割“遗产”。如原告李某因赡养问题而对受其抚养的继子起诉,经法庭调解达成协议:继子每月给李某赡养费三元,李某的亲子给十五元,李某有病,继子和亲子共同承担费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三年,我院共受理赡养案件六十九件,到年终已全部审结。其中,调解、撤诉的占百分之八十七,判决的占百分之十三。 一、赡养案件的特点 我们在审判实践中摸索到赡养案件具有四个特点:(1)诉讼标的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被告一般都知道赡养老人是子女的法定  相似文献   

3.
车流畅 《法制与社会》2010,(28):233-234
在农村民事诉讼中离婚和赡养案件占其诉讼构成的三分之一左右,有的基层法院甚至达到了一半以上,虽然这种诉讼构成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是在农村特殊的二元结构文化背景下,思想观念所构成的价值判断是造成这种情况存在的最主要原因。本文指出分析农村离婚和赡养纠纷的文化诱因有助于找到这一问题的本质和渊源,从而解决离婚与赡养案件与农村民事纠纷案件比例逐年增加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赡养案件的执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实践中,其执行的难度却越来越大,这一问题若不很好地解决,势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特别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当前,赡养案件的执行,突出存在着两  相似文献   

5.
法律呼唤“精神赡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静 《法庭内外》2010,(12):36-38
养老院成归宿 无奈中的新途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赡养纠纷正在不断减少。与此同时,纯粹关于物质赡养的案件数量开始下降,精神赡养的问题却逐渐受到关注。北京市密云县法院经过调研发现:近年来,由于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老少生活方式不同,子女外出打工,生活、工作压力大,没时间照顾父母以及法律功能滞后等原因,许多赡养类案件是因由谁来照顾老人、怎样分担照顾老人的义务而引发的。  相似文献   

6.
人民法院审理赡养案件时,往往只注重在经济、物质方面给老人以扶助和供养,而对老人精神方面的“赡养”有所忽视,这是不完全符合婚姻法精神的。我国婚姻法第十五条在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里所说的赡养扶助,包括精神上的尊敬、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三项内容,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赡养老人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作为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但现实中却有众多白发苍苍的老人被迫置亲情于不顾,含泪走进法院,仅仅是为了获得基本的温饱,为了解决起码的居住,这是为什么?笔者作为一名法官,审判过许多形形色色的赡养案件,这里摘取最近所审理的具有相当典型性、代表性的5例案件,并加以点评、提供对策,或许会对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80岁高龄的李淑田老人没有等到案件的判决,就去世了。老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悲伤,更多的是对于赡养问题的沉思。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淅川县法院在审理赡养案件时,实行‘三个结合一个负责和实地开庭’的措施,切实保证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三年来,这家法院共审理赡养案件357件,611位老人依法得到了儿女们尽孝的义务,得到了属于他们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法庭内外》2011,(12):56-56
北京市密云县法院近两年来受理的60岁以上老人作为被告的赡养案件达到赡养案件总数的25%,其中“老养老”现象比较普遍。此类案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探访“不孝”儿 2011年3月22日,侯国中和王招娣夫妇状告儿子侯杰要求履行赡养义务的案件分到我的手中。初看到诉状,内容草草几句,无非一些“因年岁已长,儿子不尽赡养义务”等理由,和一般的赡养纠纷并无异样。考虑到老年人的权益,我便告知书记员尽快安排开庭时间。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们对本院近几年来受理的赡养纠纷案件作了初步调查分析,发现赡养案件的发案率逐步上升:一九八二年收案八十件,在民事案件中居第三位;一九八三年收案一百四十七件,在民事案件中居第二位;一九八五年收案二百零七件,跃居民事案件第一位。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年人依法起诉要求成年子女履行赡养义务,但是缺乏起诉维权能力的,检察机关可以依老年人提出的申请,支持其起诉维权。赡养纠纷类案件办理存在家庭关系修复难、达成调解协议难等难点。检察机关应准确把握支持老年人起诉追索赡养费的条件;充分运用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化解家庭矛盾;通过建章立制,促进支持起诉工作的规范化开展;积极开展案件回访,巩固办案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饮水思源是常理,人生百善孝为先。赡养纠纷的妥善处理,能够为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为弘扬孝道文化提供充足的司法保障。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的法官依据我国民法典,总结梳理了该院审理的四起赡养纠纷典型案件,以期告诫作为子女依法承担应尽的赡养义务,也提醒老年人在遇到拒绝赡养的子女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赡养案件执行难的原因,普遍看法是难在儿媳(因女婿在亲戚关系中地位与儿媳相等,故不另列出叙述,下同)以各种借口和理由抵制执行。如李其某诉其子马某某赡养一案,马某某提出自己没有财产可以履行,其妻子王某也拒不同意他以夫妻共同财产履行。又认为夫妻共同财产主要是其个人劳动所得,而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又没有规定她负有赡养义务。王某拒绝执行的理由究竟有无道理?笔者认为:王某提出的理由是有道理的,至少现在能够成立。她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人民法院判决书所确认的赡养义务人与最后被执行  相似文献   

16.
农村赡养案件执行面临的现状。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偏远、落后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许多老人在失去劳动能力后,得不到赡养。有的拿起法律武器.状告了那些不孝之子女。可是由于法院的执行工作跟不上.每当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时间要到时.权利人都得往法院跑,催促法院执行,领取法院已执行的赡养费。  相似文献   

17.
赡养老人是社会主义家庭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子女或晚辈对父母或长辈应履行的法律义务,我国《婚姻法》对此作了确定性规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社会生活通常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类。与此相适应,家庭生活也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基本方面。赡养关系既包括物质生活赡养又包括精神生活赡养。长期以来物质生  相似文献   

18.
原告王玉瑛早年丧夫,未生育,领养被告章小莲为养女(时年两岁)。章小莲参加工作后,也对王尽过十年的赡养扶助义务。一九六○年五月,章小莲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刑满后不久,因瘫痪丧失劳动能力而未就业,生活全靠丈夫每月一百零三元的工资收入,因此未能再对王尽赡养扶助的责任。王玉瑛另有一个侄子王德成,出生不久生母去世,生父委托原告扶养,至八岁,由生父领回读书。一九六二年王德成婚后,有了孩子,便请原告到他家帮助领养孩子、料理家务。一九八一年,因原告已七十多岁,做不了多少家务,加上侄媳妇与原告关系不  相似文献   

19.
吴永科 《法学杂志》2004,25(5):70-71
本文从分析某法院判决的“赡养义务转让案”入手,指出赡养义务为法定义务不能转让,并进一步就新形势下如何完善“托付赡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风流 《法制与经济》2002,(10):24-26
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子女因不赡养父母而闹上法庭的事,然而几个子女“争”着要赡养老人而出现“探视权”和“赡养权”之争的案件我们还从来没见过。今年70多岁的姚忠炎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姚军武,老二叫姚少武。姚军武跟弟弟姚少武之间因在家庭内部事情上产生了很深的隔膜,自2001年5月老爸被接到老二家后,姚军武就很难再跟老爸见面了。因未获对老爸的均等探望和赡养机会,姚军武一纸诉状递交到人民法院,状告弟弟侵犯了他对七旬老爸的“探视权”和“赡养权”。此案传出后,各界疑惑重重:姚军武何必要“自讨苦吃”,硬要争取对老爸的赡养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