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划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展开的.构建现代国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取向,现代化的治理是中国现代化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所追求的理想形态.就中国现代化的实际发展阶段来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只能诉诸多元主体共治,在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之间良性互动中,最终呈现出一幅理想的现代国家治理图景.  相似文献   

2.
郁建兴  黄飚 《政治学研究》2023,(3):14-24+167-168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学术回应,也是影响、引领数字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基于中国发展与治理经验、观照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学理性、整体性叙事。本土性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特征,体系性是其重要属性,科学性是其底色。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世界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将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卓越贡献,也将为其他国家的发展与治理实践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数字技术革命的意义,重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概念、理论和方法创新,完善面向人类、面向未来的话语体系,同时,着力推动教材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全生命周期育人育才体系。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学科史的研究是跟随学科实践之后进行的另外一种人类学学术活动.人类学在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社会学的关系,大陆与域外同行学术对话,社会科学本土化等议题方面,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学术回应,也是影响、引领数字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基于中国发展与治理经验、观照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学理性、整体性叙事。本土性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特征,体系性是其重要属性,科学性是其底色。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世界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将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卓越贡献,也将为其他国家的发展与治理实践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数字技术革命的意义,重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概念、理论和方法创新,完善面向人类、面向未来的话语体系,同时,着力推动教材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全生命周期育人育才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理论基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逐渐脱离苏联影响并结合中国特色不断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各学科在现代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同时,毛泽东为当代中国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与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关于认识发生的"白板说"的机械反映论特征长期以来备受指责。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洛克关于观念的后生性、经验也包括心灵对自身内部活动的感应、物体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只在观念中存在而不属于物体的实在的性质,以及复杂观念是心灵用简单观念任意造成的这样一些观点和理论进行具体的探讨和深入的挖掘,那么,我们就能体会出洛克学说中所蕴涵的另一个层面,这就是人的观念发生的认识主体能动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8,(3):112-116
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作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构成,是反映公共管理的中国实践、总结公共管理的中国经验、传递公共管理的中国声音、体现公共管理的中国智慧、彰显公共管理中国特色的重要载体。中国公共管理学的话语体系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却长期处于失语的状态,需要在确立建构中国公共管理学话语体系关键节点的基础上,探究其建构的具体路径,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中国公共管理的改革与实践,汲取中国传统公共管理文化的精华,寻求与西方公共管理话语体系的平等对话与交汇融通。  相似文献   

8.
正法治中国是指法治主体在法治信念与法治精神的导引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制约法治的客体,实现全体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通过提升中国在全球的法治竞争力实现国家发展的根本价值。一、法治中国的主体维度1.法治自觉。指社会主体对法治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应有的高度并从一种知识发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方略,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架构清晰可见.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中国人民对于治道的探索和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和提升.法治体系是“法的统治”在法律的价值层面、事实层面和形式层面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矢志不移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此乃中华民族复兴和人民权利保障的不二选择和必由之路,对此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0.
“中国模式”不是雷默提出的,而是邓小平在1980年提出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模式”是由大陆模式、台湾模式和港澳模式组合而成的“一国三制”.“中国模式”主要是依据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设计的,在1992年初具形态,发展至今,2004年后举世瞩目,并在世界经济危机中显现了相对优势;“中国模式”仍须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 ,以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建构为基点、以公共权力自我约束的制度安排为核心、以意识形态创新为导向、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建构的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权威性 ,塑造由民众心理、情感、态度、信仰所表征的对政治体系认可的价值 ,是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党和政府在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问题上作出的战略抉择与实践 ,符合我国的国情 ,代表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对于我国新世纪实现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持续发展 ,推动国家统一 ,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创新中国现代文化,要立足以人为本,总结中华文化发展的经验,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衔接,在全球化背景下考虑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是中国文化哲学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旨在从文化精神层面出发,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模式做出简要剖析,并对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特征做出阐述,中国现代文化精神应坚持以个体的人为主体,倡导个体独立、自由、全面的发展,以及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发挥,在坚持"以人为本"观念基础上,培养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使这种现代文化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化文化的主导思想精髓,引领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人民主体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为坚持"人民中心论"提供了基础;"人民中心论"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为实现"人民主体论"提供了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两者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应然关系,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的人民观,无论是从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还是从理论自觉与执政自觉层面或是从整体性与个体性层面,都体现了"人民主体论"与"人民中心论"的辩证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使中国步入经济国际化轨道,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制胜,就必须创新;要创新,企业就必须具备充足的创新动力。强化企业创新动力理论研究,建构WTO下的新的企业创新动力理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企业创新动力优势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总结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话语建构情况,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对2007—2016年间,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研究两大代表性期刊《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刊录文章进行抽样分析和评估。评估基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维度,探析了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话语建构的总体概况,并讨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应进一步扎根中国现实、立足时代和国际前沿,确立研究核心命题;应借助已有研究平台,打造若干具有竞争力的公共管理学科共同体;同时,还应加强对研究者群体方法论训练,促进学科研究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社会转型,政府行政系统在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迁情况下,也必然要进行变革,与政府改革必须同步的是行政文化的重构。在中国行政文化的现代重构中对中国行政文化的历史传统进行辩证的扬弃是首要工作,同时对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趋势作正确的认知也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我国行政文化重构应遵循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8.
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治学在实现学科恢复重建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它为推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表现在基础知识更新、知识逻辑优化和知识建构集成三个方面。未来要推进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紧密围绕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开展研究,以科学理论引领基础知识增长、强化政治实践与知识逻辑的双向赋能关系、聚焦文明形态全面助推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9.
柴奕 《理论与改革》2020,(3):182-18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体系建构的发展阶段。党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体现着从制度建设到体系建构的发展,制度一项项建立起来是体系建构的先决条件,体系建构着眼于制度间的衔接和整合,是制度的整体效能得以彰显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伴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开启,伴随改革开放创新实践而开展,伴随进入新时代而完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体系建构的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制度体系建构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新的思想认识,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全会通过的《决定》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构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20.
“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其实质上就是提升内嵌了中国本土原创性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等多元文明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影响力。从理论背景切入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问题,明晰“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命题的生成逻辑,从而找到制约中华文明影响力扩大的核心难题,即尚未形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从话语内容、主体、传播方式出发,以话语体系基础建设为“纲”,以培育专业化对外话语人才队伍为“基”,以数字传播空间为“云”,建构提高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立体式话语体系,从而破解中华文明被西方国家边缘化、赋魅化的困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自信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