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德洁 《世纪桥》2020,(11):45-52
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也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行为选择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中小学升学紧张,社会劳动力紧缺,轻视体力劳动思想严重。为此,东北地区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动员群团组织,借鉴苏联教育经验,契合政治中心工作,从思想与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劳动教育工作。这一工作缓和了紧张的升学压力,稳定了新民主政权,为工农业生产配备了大量所需人才,涤荡了旧社会轻视劳动的观念,释放出了以劳育人的功效,为后期劳动教育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工矿企业过去恶劣的卫生状况,保护职工的健康与安全,党和政府在东北地区工矿企业中开展了一系列卫生保健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开展工矿卫生宣传教育、建立各级工矿卫生医疗和保健机构、做好职工疾病预防工作、实施工矿安全卫生检查、完善职工卫生福利设施和开展工矿卫生清洁运动等.这些举措保障了广大工人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激发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保障了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企业民主管理形式经历了协商、监督和接管的发展演变,这是党和政府的主导推进、工会的组织协调和大多数资本家的接受认同所产生的结果。私营企业管理制度的民主改革与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既有质的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管理制度的改革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为所有制的变革作了重要的酝酿和准备。  相似文献   

4.
陈菲 《世纪桥》2011,(21):22-23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基本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了积极有效的政治动员,它极大地调动了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了政治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特点和效应进行分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执政后一次重要的"治党"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原有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建立新的基层组织和发展新党员等方面。这次"治党"活动是与当时全党大规模的整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次"治党"活动,不仅使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和富有活力,而且也为党的执政治国活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即颁发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对文物进行保护的重要文件。浙江历史悠久,"人文渊薮",文物丰富。浙江省委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百废待兴"的非常时期,通过一系列文物保护政令条例的颁布落实及各类文物保护机构的建立运作,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旧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一个以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模式在浙江省日渐形成。  相似文献   

7.
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四川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西南局具体指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建党工作。这次建党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学说,结合四川具体省情,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深入梳理这一历史脉络,认真回顾和总结当年这项工作的展开情况,对于当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无疑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丽萍 《党的文献》2015,(2):114-120
宣传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上谣言肆虐,损害了新政府的形象,造成社会不安情绪;同时,旧势力的影响难以消除,社会管理政策、方针难以贯彻;新的政治认同尚未形成,民众对新政府的社会管理缺乏理解和支持,由此宣传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为了强化社会管理,采取了构筑密集的宣传网络,大力发展宣传员制度,通过政治宣传与文化扫盲,将政治使命与实际工作高度结合的措施来提高受众的接受能力和融入度等措施。强大的大众传播网络的构建及其有效运作,使得新政府迅速建立了公信力,有效地缓冲了政权更迭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宣传工作充当了社会管理工作的润滑剂和推动器,使得新政府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管理基层社会。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众多的上海优抚工作繁重而紧迫。为了完成优抚工作,上海市政府结合地方实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优抚工作模式:建立政府主导的高覆盖、全方位的优抚组织网络;长短期工作结合,优待、优抚并行;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群众普遍发动,三方协同开展工作;通过检查制度避免优抚工作流于形式。这一工作模式,使烈军工属的生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消除了军人的后顾之忧,取得了预期的政治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党和政府确定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了许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具体表现为:统揽全局,集中力量做好中心工作;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政策和策略;广泛交流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宣传发动群众,形成强大合力;加强监督制约,注重从制度上拒腐防变.由于思想重视、方法得当,新中国很快就全面恢复了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运动,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指导地位,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已由一个局部执政的革命性政党转变为全国性执政党,其政治地位、形势任务、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本质性变化,面临着来自全面执政的新考验。而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些严重的贪污浪费及官僚主义问题被陆续暴露出来,这给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带来了不利影响,也给党的执政带来局部性危机。对此,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开展了反腐倡廉建设,党风政风社风为之一新,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党执政的潜在风险,这对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依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北京的首都地位且为较先解放的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城区基层政权干部队伍建设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在北京市基层政权干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中共北京市委充分地利用了自身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与纪律性的特点与优势,组建了一支有一定规模且以党、团员为主体的干部队伍;通过组织的教育,克服了新、老干部之间的矛盾,使党的干部基本上适应了城市工作和执政党地位的需要;在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监察与监督上,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本文透过北京的个案研究,从干部建设的角度观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为适应自身的地位和中心任务而转变的实践与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构筑卫生防疫体系、普及卫生防疫知识、组织群众性卫生运动、推进中西医结合并推行现代化的预防办法,多措并举有效推进了卫生防疫工作。这些措施减少了疾病传染,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粉碎了细菌战阴谋,构建了防疫网络,为我国的卫生防疫工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是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开展的保证、坚持群防群治是卫生防疫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坚持紧密结合生产是卫生防疫工作的不竭动力、坚持宣传教育是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提高农业互助合作的形式,引导广大农民向农业集体化迈进,山西省率先在全国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并实行公积金制度。这项创举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华北局和刘少奇同志对此持否定意见,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支持下,初级社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处于转型过渡期,加之上海城市治理的需要和干部自身问题的出现,都对党的干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这一时期,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上海结合干部情况,坚持围绕中心工作的原则,采取轮训和分层教育相结合、经常教育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等办法,对干部进行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并不断通过调查研究来处理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这些工作,上海干部教育不仅迅速提高了干部综合素养,推动了干部队伍转型,还促进了党内团结和群众路线的落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8.
1950、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政务院)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辈出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国内外的紧迫形势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二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三是社会结构的重整唤起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动员和政治动员的有效手段,劳模表彰也在客观上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党的热爱.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不仅可以了解那一代人的时代风尚,更能看到国家和社会环境对民众的深层诉求.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七年,我国城市的分配政策经历了一个调整变动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施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城市实行多元化的分配政策,经过改革逐渐统一为单一的工资制。新中国成立后的党的城市分配政策变动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分配政策,才能防止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扩大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20.
刘佳  屈宏 《世纪桥》2013,(7):55-56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从而不可避免的触及到了社会发展中最深层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构建出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主流价值观,促使中国社会风貌焕然一新,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