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蒙 《前沿》2008,(10):35-38
应用伦理学是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新热点。它的发展和兴起突出体现了伦理学的实践特征。而赛博空间伦理学又是目前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核心分支之一。赛博空间伦理学的核心论题是赛博空间管理的伦理探究。赛博空间管理涉及到了很多深层次的伦理考量.赛博空间管理的伦理探究是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从伦理学的视角解读赛博空间管理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也可以为中国政府和组织在进行赛博空间管理提供借鉴,即在赛博空间管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侵犯人的基本权利,在制定政策时体现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3.
刘相涛 《传承》2009,(20):44-45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和社会组织形式不断增多,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随之日趋多样化。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人民的言行,如何树立价值观是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公众对人工政务服务与智能政务服务的感知差异和选择偏好,采用混合纵向研究设计,剖析服务特征从IHIP转向IHSD后公众的认知变化。首先,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相较于人工政务服务,智能政务服务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然后,通过两个调查实验进一步评估公众对智能政务服务的认知和选择。实验1采用2(服务方式:人工服务/智能服务)×2(事项类别:服务类/监管类)四个实验,探究不同服务方式、不同事项类别对公众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对智能政务服务的感知便利性、感知有用性、感知风险和独特性忽视都比人工政务服务更高,存在“双刃剑”效应。实验2讨论了政务服务效能感的调节作用以及公众对不同服务方式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政务服务效能感可以缓解智能政务对感知风险和独特性忽视的影响,并增强公众选择智能政务服务的意愿。  相似文献   

5.
违宪审查模式所依赖的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它以仇恨和怀疑为前提,将权利视为独立于宪法和国家之外的前政治和社会的存在,在制造了反民主多数难题的同时夸大了立法机关对基本权利的敌意。自由主义将宪法视为纯粹的审查性规范,只重视其法律属性,其在强化法院实施宪法的同时轻视和削弱了宪法的道德属性,贬抑并挤压了政治机构实施宪法的力量和空间。与自由主义的仇恨、怀疑和不信任的心理学基础不同,共和主义认为权利是社会政治的产物,民主主义强调立法机关在形成基本权利过程中的作用,宪法规范的原则性赋予立法机关实施宪法的责任。我国宪法传统确立了民主之于自由的优先地位,人民民主主义而非自由主义是我国的立国哲学,民主集中制不同于"三权分立"。结合我国宪法传统,审查模式向实施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正>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形成,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而且越来越应是理论和实践中急需弄清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弄清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由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弄清马克思主而在当前国内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实质上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成逻辑,并主要依循现实、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四重维度而展开。具体而言,在现实维度上,表现为深度观察人民群众的实际生存境遇;在历史维度上,表现为激活人民群众深层的文化基因;在理论维度上,表现为洞悉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实践维度上,表现为日益走向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东西方哲学的视角分析了公平正义的内涵和特点;文章用大量事实和材料说明了自党的十三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公平正义价值观认识的深化与践行;文章还对党和政府践行公平正义价值观之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海锋 《思想战线》2011,37(6):63-68
梳理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伴随着对世界观的理解而走向深入的。其主要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和21世纪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研究的逻辑变迁启示我们,对于任何思想理论的理解,都必须深入到其所依据的文本之中,回到思想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之中,才能找到思想的真正源头和真实本意。  相似文献   

10.
孟安邦 《前进》2000,(11):18-21
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一、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首先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甚至只是片面的、歪曲的理解,必然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虽然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指导作用,但我们对她的了解、研究和理解都是很不够的。好多原理都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搬来的,其基本的东西没有大错,但片面性、不完…  相似文献   

11.
从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引起了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中国文化的价值重估,达成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随后,正确回答了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一场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又在客观上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中国化的问题。最后,在回答中国文化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同在的自由。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关键是要认清实践是自由的基础;理清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理解自由实现的过程性和目标性。  相似文献   

13.
裴德海 《政策》2006,(9):16-18
人道主义是一个充满歧义而又变动不居的思想话语,但其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过程却又是显而易见的。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道主义,其宗旨便是颂扬人性,倡导人权,鞭笞宗教神权,但内容多在文化领域,并不能改变非人道的社会现实和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于是,法国启蒙主义人道主义更是开创了一个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的时代,要求改变扼杀人性和理性的社会政治制度,在法国大革命中,这种主张得到了实现。因此,比较而言,前者侧重于人性解放,后者旨在政治解放。仅仅将人道主义限定于政治领域,依然不够。因为在经济领域中仍然还是非人道的现实。这样,人道主…  相似文献   

14.
有限理性理论的出现重构了关于理性的理论,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行为模式,带领人们从理论理性走向了实践理性的认知变革。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当理性已从人的外在属性内化为人的本质属性时,有限理性表现出的则是一种规范性的概念,蕴含在社会文化之中,只有社会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才是理性孕育和不断发展的温床。有限理性理论对人类本身、人与社会都有重要意义,从哲学视角审视该理论的发展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到理性的根基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自由、平等、民主等都是自由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本文集中分析了马克思对自由主义自由平等价值观的历史考察.马克思认为自由主义所主张的自由平等是交换价值基础上的自由平等,实质是物的限制下的自由平等,它是以确立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为其实现方式.马克思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考察对于把握和践行社会主义自由平等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何建立健全代表联络群众的机构,搭建好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平台,从而更好地支持和保障代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依法履行职责,是新时期人大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  相似文献   

17.
庸俗化的实质就是变质、异化。庸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始终伴随的敌人之一,它不仅为反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反对的口实,也会大大降低科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如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适用的主体层次,谨防把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夸大化和绝对化,注意分析马克思主义话语产生和使用的语境,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科学把握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等。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理论、政治概念和理念的宣传贯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向清 《求索》2007,(1):144-146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阐释中国传统哲学是冯契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另一重大贡献。他阐明了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泉;注重从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立场把握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个人”作为马克思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跨越青年黑格尔派用哲学词句所堆砌的“抽象的人”的思想武器,其不仅在反驳“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人学空场”的同时开启了人学研究的唯物史观视域,也在揭示人类解放的两大要素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追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秉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成为当今探索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因此,全方位把握“现实的个人”思想,不仅是在增强文本与现实对话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指导我国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0.
历史观和价值观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只有站在历史观价值观的高度,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内涵和现实意义.本文简要回顾了唯物史观形成、确证和深化的发展历程.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 1858年手稿)>[资本章][结尾]中关于生产力、科学文化和全社会利益关系的论述进行了发掘和探讨,论证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辩证统一关系的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价值观的理论创新.本文还提出了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破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一经济学难题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