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崛起对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体系正在产生深远影响,这引起西方学界的高度关注。相对于欧洲学者较为积极的态度,美国学者中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将对现行国际体系发起挑战,但冲突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亟需通过改善和加强美国与其欧洲盟友的关系来共同维护和巩固该体系,以便将中国纳入该体系,驾驭迅速崛起的中国。本文认为,这是一种极力维护美国霸权的消极态度,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有力地推动现行国际体系的变革,以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兴大国的兴起,满足发展中国家对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国际体系和中国国际定位的历史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经历了从反对西方体系和两超控制的冷战体系,到积极参与现行国际体系并在其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历史性变化.这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也是中国调整国际理念和外交政策的结果,对中国拓展对外关系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从最初的行为主义革命推动国际体系论的勃兴开始,国际体系逐步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和研究重点.本文对国际体系理论主要的学者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卡普兰、辛格等的行为主义研究到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继而到基欧汉的自由制度主义与温特的建构主义国际体系观.这些理论流派对国际体系提出了不同侧面的见解和观点,进而丰富和发展了西方国际体系论.  相似文献   

4.
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概念的辨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社会这个概念现在用得非常普遍 ,但是 ,国际体系这个概念并没有消失。国际社会是英国学派创立的 ,其中又分成强调规则和规范与共享文化价值两派。他们认为 ,国际体系是条件 ,是源泉 ,是最先存在的一种概念 ;国际社会则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 ,一种结果。中国学者在划分国际社会和国际体系界限时具有模糊性 ,实际上两者的发展关键是内涵指标不一样。学者布赞提出的国际社会是由异质性和同质性社会互动后产生的理论突破了西方文化统一全球的囿见。但是 ,国际社会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有其先天性的弱点 ,过分相信和依赖规范、理性的大国间均势和统一的价值观的力量 ,无法重点性地构建和反映现实的力量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随着中国自身发展提质增量,中国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者为主转变为贡献者,从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弱势者逐步转变为强势者,从国际体系的被动适应者转变为国际体系改革的推动者,从周边环境现状的被动维护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中国战略机遇期新阶段内涵与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其核心还是中国的变化.相应地,新时期中国对外工作宜坚定地奉行和平发展,坚持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悉心经营大国关系,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理性运用资源,主动而建设性地推动构建亚太新秩序;强化危机管理,积极探索以合作超越争端的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6.
“权力转移”理论以国际政治现实主义为研究视角, 认为权力转移是引起大国冲突的 一个深层的结构性原因。其实, 在国际体系中, 大国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的规律, 因而权力转移也是 一个客观的现象, 它能否引起大国之间的冲突与新崛起的国家在一定的国际体系中所选择的国际 战略密切相关。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 争取做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以“中国道 路”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崛起”并不必然伴生“中国威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参与国际政治安全体系是国家实力、国际责任、战略能力的显著体现;中国参与国际政治安全体系基本上经历了不参与、审慎参与、有限参与和全面参与四个阶段,实现了由"参与者"向"建设者"的转变;中国的参与也是一个实践、学习与观念的三位一体过程,并非单向地受国际外部影响,而是不断地能动性开展自主适应。不过中国对国际政治安全体系的参与主要以话语实践、遵约实践和联盟实践为主,创新性实践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当代国际体系存在的冷战遗留属性潜藏着全球安全风险。冷战后的大国博弈并非两种体系间对抗的“新冷战”,而是美苏冷战遗留的一类关系模式的延续和变形。在当代国际体系演进中,受冷战思维驱动的资本主义阵营以冷战逻辑谋求单极格局与霸权秩序,对多极化力量和中间游移力量沿用遏制战略,制造了一系列与诸多冷战遗留问题相交织的新矛盾。作者以2022年俄乌冲突为线索评估国际体系层次的安全风险,可以预见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经济体系霸权正在衰落,局部智能化战争、网络战和核失衡推动国际体系回归硬实力竞争逻辑,西方文化霸权使得冷战思维在国际社会认知域中加速扩散。随着国际体系的安全风险加剧,中国大战略的安全环境出现新变量,战略应对的重点在于提升内外政策抗风险能力以维护国家总体安全、依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反对体系割裂以构建和平发展的外交关系、平衡战略进取与定力以积极引导与维护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9.
从金融危机透视国际体系转型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仅对全球金融、经济领域产生震动,也对国际政治、安全和社会发展等各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国际体系转型.中国并不主张推倒现行的国际体系,而是在国际体系的演进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崛起的方式, 必然是和平的, 对内以建立和平、民主、文明的中国为发展目标, 对外以合法的方式 获取资源和发展动力, 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将以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方式, 求得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向 国际社会兑现和平崛起的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