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茨威格般的忧郁弥漫开来。徐静蕾的气质是适合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成中文电影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样的人性情感,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距离多大,都是不会有落差的;而《异端的权利》则是“一部陌生男人的来书”,当今小资一代恐怕知之甚少。卡斯特利奥反对加尔文———这是《异端的权利》这一思想性标题后面纪实性的副标题。公元1553年10月27日,塞尔维特被加尔文送上日内瓦的火刑堆。仅仅因为他是“异端”,仅仅因为他持不同“圣”见。于是,“异端”只剩下了“死亡的权利”。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中以令人发怵的笔触,描述…  相似文献   

2.
刘建林 《台声》2013,(3):47-48
中国历史上以一篇好文章而名垂千古的人,除晋代的陶渊明、宋代的范仲淹,还有清代台湾的郑用锡。陶渊明的一篇三百六十字的《桃花源记》,经过一千五百年岁月的打磨,仍是盛名不衰。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传唱千古,没有因为历史变迁衰落、淘汰,反而如一棵千年古槐,经岁月的沧桑,愈显旺盛的生命力。郑用锡的一篇《劝和论》吟唱百年,至今影响着台湾地区的民族给鸶.仍然静学着智彗的*芊.  相似文献   

3.
去年12月份,是中国大陆的冬天,特别是北方城市太原和北京更是寒气逼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赴印度摄影交流团一行十人,应印度摄影协会和卡纳塔克邦政府的邀请,对印度进行了十天的友好访问,并举办了《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摄影展和“2005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亚洲区)新闻发布会。随团出访的摄影家们出发前怀着异样和激动的心情。因为,印度毕竟是我们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一部宏篇巨著《西游记》着实给她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摄影交流团虽然没有像孙悟空师徒们那般,驾着云头,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西天;却也是小历了一番周折,乘着飞机在…  相似文献   

4.
贵刊由一位美国朋友作为礼物推荐给我看已经两年了。我对贵刊很不满意,因为你们彩图不错,但文章和配图乏味,没有特点。我认为你们的杂志不该叫《今日中国》,而应该叫《旅游中国》,因为画片及内容多以风光风情为主。我们在海外很想了解中国的现在,可文章都枯燥乏味,不是旅游就是考古,偶尔有介绍歌星和文艺界人士的文章也叫人读不下去。你们花这么多精力,为什么不弄得有趣些呢?政治上不要全唱颂歌,也要反映一些如打击贪官之类人们关心的问题。应该叫《旅游中国》@孙琪  相似文献   

5.
正以前只知道"黑马"是个名词,不知道这也是个人名儿,甚至这个人还是文化人。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一篇短文。前不久,我在一份文摘报上看到原载于《世界新闻报》的黑马先生的一篇博文《一米排队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审读意见一个好的开始尽管,窗外霪雨纷纷,寒气袭人,但读罢今年的第一期《公民导刊》,却使人有新风扑面,春意盎然之感!《走向和谐,我们在路上》是一篇颇为难得的好稿。它既是2006年重庆市人大工作的“总结”,又是2007年我们要为之不懈努力的“开篇”。因为,“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不久前,央视"百家讲坛"推出"钱文忠解读《百家姓》",引发了人们对于《百家姓》这部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书的热议。《百家姓》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有着怎样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特撰写此文,以飨读者。我们对传统的东西往往"假熟悉真陌生"就像谁都知道《三字经》的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一样,凡是中华子孙大概没有不知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是出自《百家姓》的。但是,今天的我们普遍会遭  相似文献   

8.
韦良秀 《人民公安》2011,(13):62-63
漫漫人生路。看到的全是陌生的脸,女儿只有在心底里找一个最安全的地方,把父亲安放在里面。六年前,台湾80后作家刘梓洁以一篇短短4000字的《父后七日》,惊艳评审,一举夺下台湾“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六年后,《父后七日》成集,让我们更加立体而深刻地感受作者那段特殊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我们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途径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 ,是我们进行决策、制定政策、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最近 ,读了唐之享同志的新著《求实集》后 ,我更加感受到了调查研究工作对于领导干部的极端重要性。《求实集》收集了之享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后所撰写的部分调查报告和调研文论 ,全书上下两册 ,分为《经济篇》、《社会篇》、《教育篇》、《他山之石篇》四大篇 ,涵盖文化、教育、经济、工业、文物、旅游、消防、户籍、宗教、交通、外贸、…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我们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途径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 ,是我们进行决策、制定政策、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最近 ,读了唐之享同志的新著《求实集》后 ,我更加感受到了调查研究工作对于领导干部的极端重要性。《求实集》收集了之享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后所撰写的部分调查报告和调研论文 ,全书上下两册 ,分为《经济篇》、《社会篇》、《教育篇》、《他山之石篇》四大篇 ,涵盖文化、教育、经济、工业、文物、旅游、消防、户籍、宗教、交通、外贸、…  相似文献   

11.
润扬大桥     
这里主要讲的是关于《荣誉,属于无私奉献的建设者——写在润扬长江公路大桥通车之际》这篇通讯报道的读后感。说起润扬大桥, 留心时事的人可能对它并不陌生。我们早就听到过关于该桥命名的故事、是谁题写的桥名和落成通车典礼多么隆重, 以及建桥的重大意义,等等,而对该桥的建设者们如何作出无私奉献的情况,则是通过这篇简要、具体、生动、感人的报道,才有所了解的,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相似文献   

12.
《禹贡》“九泽”的演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红 《新东方》2007,(7):46-48
《尚书》中的《禹贡》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公认为一篇具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作品。全文只有短短的1200个字,但内容比较充实而具有系统性。在我国地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禹贡》借大禹治水之事介绍了九州的划分及九州内的  相似文献   

13.
最近,台湾著名导演带着他的“表演工作坊”来到北京和上海,上演了相声剧《千禧年,我们说相声》。一时间,在演艺圈和观众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说到相声,大家都不陌生。不过你可不要在相声和相声剧之间划等号,因为相声剧与相声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台湾文艺界人士创造的独特的表演形式,称得上是台湾艺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春秋》1997,(1)
在封建社会,一般农家孩子念书识字大多是从通俗、易读、实用的《百家姓》、《三字经》、《日用杂字》等启蒙书本开始的。这些启蒙书既有各地统一的,也有适宜一地风情独具特色的。我们刊登的这篇《庄农日用杂字》(以下简称《杂字》),就是曾经在鲁中地区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一部启蒙教材。  相似文献   

15.
杨超 《公安教育》2003,(5):14-14
12年前,作为一名教辅人员,我踏上了中专警校图书馆的岗位。从事公安专业期刊管理和读者服务工作,有幸结识了《公安教育》。由此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与《公安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公安教育对曾受过四年高等教育,所学专业是电气自动化的我而言,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加之中专警校图书馆的现状,使我一度困惑、迷惘、失落,甚至有了“跳槽”的想法。是《公安教育》那质朴、明快、严谨的刊风吸引了我,那一篇篇充满生机、活力和精悍的文章打动了我,开启了我热爱公安教育事业的心灵,兴趣与责任也油然而生,乐意在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为公安事业发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春秋》1995,(3)
关于介绍济南的文字,最早见于《诗经·大东篇》,杜甫也有「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元代于钦写的《齐乘》是一部颇得章法的地方志。然而真正使济南名闻天下的文字,首推清末刘鹗写的那部《老残游记》了。《老残游记》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因为它流传地广,所以《老残游记》中关于济南的传神描写就深入人心了。《老残游记》还具有史料价值,为我们了解晚清济南社会生活的片断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文字,流传了71年了,还有人提起,甚至念念不忘。这不仅仅因为它是政治文本,而是自有它被铭记的理由。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此其为经典的要义所在。今天重温《讲话》,我们发现,它并没有被岁月的雾霾所遮  相似文献   

18.
《刘少奇选集》下卷收入的《国营工厂内部的矛盾和工会工作的基本任务》一文,是一份未曾发表过的手稿的主要部分。这份手稿,是刘少奇同志在一九五一年五、六月间,读了邓子恢、高岗两篇论述工会问题的文章后所写的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一篇有光辉思想的理论著作。今天我们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真髓和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这句列宁的名言,对我们很多同志不是陌生的,但并不是每个同志都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个辩证方法。毛泽东同志1938年5月写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典范。我们今天重读这篇论著,不仅能学到丰富的军事知识,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大意义,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说的要点,从而把这一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四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窗外已是秋风黄叶,一年又要过去了。细算起来,历时三年,编纂《(论语)类篇》至今总算大体就绪,可以嘘一口气了。转头回顾,我所思考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三个:为什么要编纂《(论语)类篇》?怎么编纂《(论语)类篇》?在《(论语)类篇》中如何解读德性文化?一、孔子的形象,几经浮沉。在政治搏击的风浪里,以阶级斗争的眼光看,我们曾经有过历史的疑惑:孔子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