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忠红 《求索》2008,(3):159-161
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超越性是人的生命存在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本质,超越意识是生命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和最根本的目标,生命教育要在明了生命超越意识的不同路向的基础上,特别要引导人关注理想对现实、他我对自我、行对知这三个方面的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说:“振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我知道,对他而言,我既不是白玫瑰,也不是红玫瑰。我是他来生要等的那匹独一无二的马。我们曾约定,来生不再做人,要托生为两匹可以自由驰骋在辽阔草原的骏马。我不相信人死后有灵魂,但我相信,生命必有轮回。  相似文献   

3.
语言交流使自我与他者时刻处于面对面的状态中。语言需求把他者强化为同一,促使语言发生变异,从而形成语言霸权和语言消亡。原初的语言应是伦理学语言,是"我"与他人的亲近,对他者的尊重,对诉求的回应、倾听及"和而不同"的对话。只有对他者负起伦理的责任,才能使他者走出语言困境,自我与他者才能自由地言说。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学科诞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人类心智同一性的认同,该认同中蕴涵着两层含义:人类与非人类的区隔;在"心智同一"的前提下关注同中之异。于是"我"与"他"的关系成为人类学研究"他者"的逻辑起点。如今"我"和"他"的关系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了不同语境,反思"我"和"他"的关系,反思人类学理论,尤其是族群共同体知识的语境性显得愈发重要。讨论"自我的他性",可以反思"我"和"他"的关系以及相关理论在语境中的策略性表述。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的诗歌始终以关注人的感性生命和审美生成的本真面目坚守着自己的领地。他的创作,既是他宗教情怀的载体,又是他那诗化哲思的呈现;既是他对艺术的观照,又是他对个体生命"死亡"意识的体验。此外,在他看来,个体生命的存在具有本我的孤独性,其孤独性存在于一种绝对的自由境域,自由存在与存在自觉保持着高度一致,以期体现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这正是艾略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人民公安》2012,(17):7
任凤祥的"佳县好人"称号,最初来自他救起的77条生命。陕西省佳县峪口乡南河底村位于黄河岸边。十几年前,村里与黄河对岸的交通往来还得靠渡船,经常有人落水,在河上跑船的任凤祥只要看到了,总会奋不顾身去救。这些年,黄河交通安全多了,不再需要他下水救人,他和几位村民合伙在村口的黄河上  相似文献   

7.
正案例背景残疾儿童小丁上小学六年级,性格孤僻,平时与老师和同学很少交流,课下也不愿和其他同学一起玩,即使是在家里与父母的沟通也十分有限,大部分时间都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独自听歌、看连环画。老师说:"他已经好几天没来上学了……"服务过程我决定先找到症结,再对症下药。第一次走进他的小屋时,屋内的陈设装饰无不透露出这个男孩活泼、可爱的特质。通过接触,我发现他自我封闭主要是因为缺乏自信。要帮助他重塑信心,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我和他之间的互信,以便交流和沟通。我想起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国外利  相似文献   

8.
直面崇拜者: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与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分析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为表现与心理机制发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存在“以偶像为中心”的他恋型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型等几种不同的行为类型,在心理动因上则表现出理想我的投射、现实我的肯定、认同与归属的需要以及渲泄缓解压力的需要等几个方面。这种偶像崇拜对青少年自我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具有积极地引导与调节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按照传播仪式观,民族主义是传媒叙事的重要脚本。在体育英雄叙事中,媒体往往刻意强调英雄的民族身份,同时在"反抗书写"中塑造东方的英雄,这种叙事隐藏着"自我东方主义"的权力话语。本文通过对台湾《中国时报》中的286篇有关"林书豪"的报道分析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林书豪的新闻报道逐渐位移于头版,新闻价值发酵,林书豪的符号弥散于报纸各类新闻里;他以各种能指出现于媒体标题和行文中,并被媒体通过不同报道视角来进行追捧和赞美;在媒介塑造中,林书豪的台裔、亚裔等"民族/种族"身份与他的英雄故事混杂在一起,"林书豪神话"的媒介叙事被民族主义、身份认同等权力话语所裹挟,成为整合台湾社会、凝聚民意的符号。  相似文献   

10.
10多天过去了。我刻意不要去想他。一想起他我就禁不住潸然泪下。让我流泪的人,叫莫振高。起初,他只是我的采访对象。那是9年前,因为他资助贫困生的事迹,我作为一名记者,初次走进"石山王国"都安,走进他的苦乐世界。我本贫寒家庭出身,也曾在各界爱心的关怀下走出大山。对于贫穷,我体会得深沉,自认为已"免疫"了。但在都安几天的采访,莫振高一次次给我的心灵带来全新的震撼。为了一个又  相似文献   

11.
李长安 《世纪行》2014,(3):15-15
<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使个性潜能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我有一个上初中的邻居孩子,曾随当访问学者的父母在美国生活过一年,他对父母说:"我想一个人到美国去读高中、上大学。因为我国内的同学,每人每天都在忙着做习题和考试,而我更喜欢美国的同学,他们爱运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十二岁的杭法基,现在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太白书画院的画家.他从事绘画二十余年来,在中国画艺术上,大胆探索,努力将西方的抽象艺术与东方的意象艺术相揉合.在创作中,他一边进行现代艺术的实验,一边又向传统艺术索取才智.正如他自己说的:"在传统中找现代,在现代中找东方的主张,导致我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进行探索的兴趣."此外,杭法基还是中国布贴画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在开拓与发展工艺形式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上,也有独特的贡献.杭法基的作品清新独特,力求"真情的自我流露".他认为"在艺术上,水到渠成的自然流淌才是可贵的真情".他的大幅中国画《啊,我想起古老的东方》,表现的便是对中华民族悠久  相似文献   

13.
身体是自我与他者分隔的物质边界,也是自我认同的基石。器官移植技术改变了自我与他者的空间位置,他者的一部分器官进入移植者的身体里。这不仅引起了患者生理的不适,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的困扰和身份的紊乱。移植病人因对器官来源的想象和对身体完整性的迷恋而出现自我认同的转变,乃至危机,重新思考自我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在移植者的自我认同里,身体成为了传统和现代、科学和人文相互碰撞、竞争的场域。  相似文献   

14.
刘志琴 《小康》2008,(10):85-85
"谷歌是否让人变得愚蠢了?"是美国《大西洋》杂志上的最近一篇文章挑衅性的标题。作者是著名的博客作家和互联网的最著名反对者之一尼古拉斯·卡尔。他写到"在过去一些年,我有一种不舒服的感受,觉得有人,有东西一直在修补我的头脑,重新设计神经路线图,重新构造我的记忆。我的思想不运动了。我已经不再用从前的方式思考了。"  相似文献   

15.
赵辉 《台声》2014,(5):86-88
<正>用一把吉他宣泄着对生活的喜怒哀乐,用创作填补等待的空档。人总要有永不放弃的意念,就算是一个机会,我也不会让它空转。掠过生命低潮,找到自己音乐人生的罗文裕如此说道。上一次采访罗文裕,还是2011年。彼时他重拾歌手身份,把过去谱成曲,用不加修饰的嗓音大大咧咧地唱了出来。可惜时过境迁,他不再是当年Y.I.Y.O组合里的美声小子,歌迷也不太买罗氏"小抒情"的账,但"还OK啦,不红就是不红,另外有一些运  相似文献   

16.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当这个世界不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当我们以自由人的身份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和观察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艺术和科学的领域。”而当人类对世界中的自我的生命奥秘、自我身体形态与其它动物体形的区别有所认识时,当人类可以借助一切条件自由表达对...  相似文献   

17.
<正>在会议议程上,我发言的题目是"为什么反思‘革命与妇女解放’成了女性的专业"。我先说一下这个题目。2005年我在《读书》杂志上发过一篇文章,题为《后妇女解放与自我想象》。提交时的题目是《后妇女解放与男性知识分子的自我想象》,刊出时"男性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认为,"诗的创造是创造‘人’",一种"完满"的"全人格"的"人"。基于这种既非纯物性,又非纯理性的"人"的观念,对于他的艺术的自我表现、自然流露的观点(包括所谓的灵感爆发状态),不能将它理解为对感情和情绪的简单复写与自然发泄,而应理解为一种对自我情感形态进行艺术创造的发现和构型过程。他的以浪漫主义为主导,同时又交融着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方法,他的浪漫诗学所呈现出的艺术无目的与功利价值并存的矛盾结构,他的以"情绪自然消涨"为内容的无形式的形式的观点,他的主张文学批评是"发现"的主我特征等,都强化了他的人学观念,使他的以诗歌为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观点,具有开一代浪漫主义诗风、文风的重大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党自我革命理论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增添了新的理论武器,而道德境界则是检验自我革命自觉性的人文标志。道德境界伴随着执政党自我革命的实践进程而不断提升,"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是执政党自我革命的道德启蒙,"功成不必在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执政者回归革命者的初心使命,思想逻辑与历史逻辑的一致性表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将在自我革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的微软亚太研发中心,盲人曹军和我聊了两个小时。曹军的成功"很实在",我没有听到志存高远的理想,也没有听到他以一种什么不同的方式对人道主义情怀进行某种阐述,而只有一个盲人的小想法、小聪明、小努力是如何在一种商人的思维模式下慢慢成长成熟的。躲在墨镜后曹军兀自讲述他的经历,这种经历他已经对墨镜外那些有足或无足轻重的面孔们讲述了无数次。他看不到我的反应,大多数的语言流淌在自我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