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郑成功,我国明末清初的伟大民族英雄,他是一位名扬四海、功垂千秋的历史风云人物。明天启4年(1624年)郑成功出生在日本平户岛千里滨,父亲郑芝龙是海盗出身的  相似文献   

2.
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后,向台湾民众宣传郑成功的日本血统,企图渲染其殖民统治的“历史依据”。因此,以台人子弟就读为主的初等教育机构——公学校,在各期日语教科书中便多次出现有关郑成功的内容。日本殖民当局还延续台人崇祀郑成功的传统,将延平郡王祠改立为开山神社。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台后,为了动员民众致力于所谓的“反攻大陆”,其所塑造的郑成功形象,除断开郑成功与日本的关联,高度标举郑成功逐退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开发台湾的事迹外,还特别强调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意志,移孝作忠的气节,在各期小学教科书中对郑成功大加着墨。反之,对于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则用“海盗”字眼称之,且对其变节投降清朝,也多采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3.
郑鸿池 《台声》2002,(1):40-41
340年前,即公元1662年的2月1日,中国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经过10年的准备之后,率领25000名中国将士,又经过近10个月的浴血奋战,收复了被西方的荷兰入侵者侵占了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写下了“开劈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复台诗名句。“先基”就是祖先的基业,说的是台湾这块宝地,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开劈荆榛,用血汗开发出来的基业。中国人民比较成规模地开垦台湾,始于17世纪的颜思齐、郑芝龙时代。颜思齐是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人;郑芝龙是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人。连横在《台湾通史…  相似文献   

4.
闽台文化是闽台两地最直接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学文 《台声》2000,(11):32-33
台湾的历史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开发史。汉民族从宋、元时期开始开发台湾,到明、清时期大量移民前仆后继的迁徙,为台湾的发展,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而在这部开发史中,福建闽南人则成为台湾社会历史发展最基本的群体成员。从史料记载可以发现, 17世纪 20年代,郑芝龙招募闽南人东渡赴台,围垦开荒,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闽南移民高潮。第二次闽南移民高潮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期,下令士兵拓荒屯田,扎根台湾。此后,闽南人渡台源源不断。台湾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写道:闽南是“台湾人的根”,说明了台湾人与闽南人的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5.
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人物:郑芝龙和郑成功。他们虽是父子,但人们对其历史功罪,却有截然不同的评说。一个是明末清初东南沿海著名的海盗、政治上反复无常的“贰臣”;一个是“生而忠正”的明室延平王、功垂万世的民族英雄。他们出自一个家庭,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作为郑氏集团的第二代代表人物的郑成功,他批判和扬弃了郑芝龙的那些东西?又继承和发扬了那些东西?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杰  王晓 《台声》2002,(7):4-5
福建南安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郑成功的陵墓位于南安市郊的水头镇复船山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上墓台,复船山下是一望无际的大地与铺展向台湾海峡无边的大海。1646年,郑成功在东南沿海高举义旗,10多年的战火硝烟,将他锻炼成“胸藏甲兵,气吞湖海”的军  相似文献   

7.
一、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岛及周围的澎湖列岛,古称“夷洲”或“流求”。南宋时,澎湖列岛已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十六世纪曾被荷兰侵占。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清初设置台湾隶属福建省,光绪十年(1885年)台湾建省。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17日,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侵占。1945年8月,二战胜利,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了台湾。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1945年《波茨坦公告》…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中国国粹之一的京剧,在台湾省叫作“平剧”或“正音”,也尊称为“国剧”。这是祖国大陆最早传入台湾的剧种。 京剧传入台湾,至今已有300多年。早在17世纪前期,即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期间,有位福建南安人叫何斌,他原是跟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到台湾从事开发工作的,后又在台湾当通事(即翻译)。当时何斌曾从祖国大陆聘请京剧戏班,到台湾演出祖国传统的戏剧节目。  相似文献   

9.
17世纪下半叶,郑成功在中国南部和东部沿海,尤其是在厦门建立了抗清基地。将荷兰人赶出台湾后,郑成功(在欧洲文献中记作“国姓爷”)试图征服菲律宾。在厦门传教的多明我会修士李科罗是这段历史的一位特殊见证人。1662年5月,郑成功选择这位修士率领使团前往马尼拉。郑成功要求西班牙人承认他的霸权,并向他进贡。从那时起,郑成功的故事和这位多明我会修士的故事便紧密交织在一起。郑成功派遣的使团是1662年马尼拉涧内华人起义的导火索之一。李科罗是特殊的目击者,也是敏锐的观察者。1667年,他撰写了《多明我会在中华帝国的活动》的手稿。这份手稿内容广泛,包含了在中国的多明我会、李科罗的个人经历、郑成功及其政权,以及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等重要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0.
郑成功在海峡两岸和日本都是正面形象,其治台政绩卓著,在两岸被尊称为“开台圣王”。德川江户时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国姓爷合战》在1715年竹本座初演以后,郑成功在日本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从江户时代的净琉璃《国姓爷合战》、明治时期的郑成功相关新闻报道,以及晚近日本学者的郑成功研究著作、日本作家以郑成功为主角的小说作品,可以了解、勾勒日本的郑成功形象。  相似文献   

11.
福建南安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郑成功的陵墓位于南安市郊的水头镇复船山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上墓台,复船山下是一望无际的大地与铺展向台湾海峡无边的大海。1646年,郑成功在东南沿海高举义旗,10多年的战火硝烟,将他锻炼成“胸藏甲兵,气吞湖海”的军事统帅。1661年4月,他以“坚冰可渡”的非凡胆魄,统帅2.5万大军、战船数百艘,从金门料罗湾渡海东征,破鹿耳,登赤嵌,摧敌舰,歼敌援。经过9个多月浴血奋战,于1662年2月1日完成了驱逐荷夷、统一祖国的伟业。今年5月26日,南安市举行隆重集会,…  相似文献   

12.
顺治三年(1646)丙戌十二月,清军入闽,隆武败亡,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之母翁氏殉难.目睹国破家亡,百姓涂炭,二十三岁的郑成功毅然起兵抗清.关于这段历史,明末抗清志士黄宗羲在其所撰《赐姓始末》中记道:“丙戌十二月朔,成功大会文武群臣于烈屿,设高皇帝神位,定盟恢复.”这里所说的烈屿是指位于福建省厦门岛与金门岛之间的烈屿.可是,近几年来发表的一些文章论著,却将烈屿附会为广东省南澳岛东北海上的腊屿,甚至进而以讹传讹,演化成郑成动起义南澳等等.郑成功起义会盟究竟是在烈屿,还是在腊屿(或南澳),不仅仅是一件史实的正误之争,而且关系到如何评价郑成功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逐一展开,在考证与评论中,明确烈屿的真正方位,同时揭示,在郑成功慷慨悲歌的一生中,烈屿会盟作为一个历史的开端,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傅圆圆任团长的泉州郑成功学术研究会参访团一行17人,4月28日起程前往台南,参加第七届“郑成功文化节”。台南市自2002年开始举办“郑成功文化节”,至今已是第七届。  相似文献   

14.
<正>康熙元年(1662年),荷兰侵略者被郑成功驱逐出台湾。其后,荷兰人并未远去,仍望有机会重返台湾,并为此曾介入清郑内战,联清打郑。但事实上,荷兰人此举作用不大,没有也不可能藉此达成重占台湾的目的。荷兰人和郑氏集团结下的梁子,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的料罗湾海战。几年前接受明朝招抚的郑芝龙,率明军舰队打赢了这场肇因于贸易纠纷的战役。这是中国人首次在海上大败西方海军。此后,郑芝龙的海商集团控制了远东水域的海权。荷兰东印度公司每年要向郑芝龙船队进贡1000  相似文献   

15.
无恶之罪     
无恶之罪韩明强1998年春节后的一天上午,记者在办公室内翻阅一沓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编发的《今日情况》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昨(元月22日)晚6时许,犯罪嫌疑人明爱玲(女,32岁)因不满其夫潘李袁(男,33岁)有外遇,双方发生殴斗,明持铁锤将潘打伤后用绳...  相似文献   

16.
谢东闵,字求生,谢求公是晚年人们对他的尊称。1908年1月25日,谢东闵出生于台湾省彰化县(祖籍福建漳浦)9岁入学,18岁台中一中毕业后只身前往上海考人东吴大学法学院,一年后转人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政治系,  相似文献   

17.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其祭典与大陆人民毫无二致。此外,还有一些祭典比较特别:每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这一大全岛放假,台湾官方要举行隆重的祭典,以此视为“政府”纪念日的象征。每年农历四月初一是孟子诞辰日,台湾官方和孟氏宗亲会均要举行祭典。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岳飞诞辰日.台湾各地的祭典仪式由岳氏宗亲会主持。郑成功于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集结25000人至台湾南部禾寮港登陆,逼荷兰人退至赤嵌城,经过8个月的战斗.荷兰人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明隆武帝赐郑氏国姓朱,晋…  相似文献   

18.
杨海峰 《台声》2000,(10):40-41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公元 1624年被荷兰殖民者占领。民族英雄郑成功( 1624- 1662)于清顺治十八年二月至十月,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功载史册。但郑氏政权不愿归顺清朝,坚持反清立场,被清廷视为统一路上的一大障碍。因此,康熙想尽办法,多次对郑氏集团进行招抚,力争和平统一台湾。康熙当政时期共 进行了 7次招抚。   首次招抚,是在郑成功逝世后康熙元年( 1662)不久进行的。郑成功死后,其弟世袭暂摄政事,并有意即位,而世子郑经抢先于厦门继位。从此叔侄二人水火不容,诸将互相猜疑,矛盾重重,人心不稳,正是进行招…  相似文献   

19.
谢旭 《台声》2001,(1):30-31
不久前,台湾老音乐家吕泉生——“台湾儿童合唱音乐之父”首次返回福建老家,在厦门短短两天逗留接触中,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一)吕先生祖籍福建诏安。他的祖辈迁台已数百年。他小时候受到日本推行的“皇民化”教育,长大后留学日本。他曾说过,在20岁以前,完全是一个与日本人无异的台湾人,可他心中仍流淌着炎黄子孙的热血,始终不变。1943年,他奔父丧回台,后因战争影响交通断绝,没能再去日本谋生,就留在台湾教书。1945年台湾光复后,吕先生担任过《台湾文学》季刊编辑,后在台湾广播电…  相似文献   

20.
一、高雄市农业开发简史(一)沿革与开发高雄市是台湾岛上开发较早的城市,过去称“打狗”、“打鼓”、又叫西港。1626年(天启六年)郑芝龙组织闽南饥民到这里开荒。1662年(康熙元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也屯兵于此,开荒种田。现在南梓、后镇、左营等地还有当年设镇屯垦的遗迹。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置于清朝管辖下,高雄归凤山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