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怡 《政协天地》2015,(1):66-67
2014年国庆节期间,六庵先生黄寿祺教授的遗墨在福州、宁德等地巡回展出。黄寿祺,霞浦人,享誉海内外汉学界的《易》学名家,曾任中国《周易》学会顾问、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福建省政协常委。"神州但愿长团结",他以自己的方式爱国敬业,慎终如始,一而贯之。六庵先生黄寿祺教授,1912年9月生于福建霞浦,1990年7月卒于福州。曾任中国《周易》学会顾问、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福建省政协常委等职。先生以治《易》名家,享誉海内外汉学界,  相似文献   

2.
史振卿  周国林 《求索》2011,(3):225-228
作为孔子后裔的孔安国,在汉武帝时得到孔壁古文《尚书》后,缀合文字,划断篇目,使得他与古文《尚书》有了不解之缘。汉代《尚书》三家之学均出自倪宽,而倪宽受业于孔安国,所以今文《尚书》又与孔安国有牵连。古文《尚书》主要通过师承和家学两种途径得以广泛流传。古文《尚书注》(《孔注》)和古文《尚书传》(《孔传》)的形成,是古文《尚书》在魏晋时期的重要发展。现在我们无法断定《孔注》和《孔传》的著者,从史料可见这一时期孔氏家人对《孔注》和《孔传》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文廷海  谭锐 《求索》2010,(3):217-219
东汉《春秋》三传传授方式各异,《公羊传》的颜、严二家通过博士官学、家族私授和独立研修等方式;《左传》通过家族私授、独立研习;《穀梁传》则无专家之学,传业讲习者少。为争取统治者的重用,《春秋》三传间爆发了光武帝云台《左传》立博士之争、汉章帝白虎观会议经今古文学之争、汉灵帝何休与郑玄《春秋》三传长短之争。因此,东汉《春秋》学体现出《春秋》三传的兴衰与官方的重视相联系、《春秋》学受时代学术影响而谶纬化明显、《春秋》学章句逐渐趋于简省、《春秋》学对后世影响大等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刘群栋 《求索》2010,(4):162-164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自《文选》成书以来,对《文选》的研究代不乏人。隋唐时期,是《文选》研究的繁盛期,研究《文选》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文选》学"。清代,《文选》研究出现了第二次高潮。"五四"以后,《文选》学衰落。以1988年第一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契机,《文选》研究再次活跃起来。近20年来,《文选》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正在形成第三次高潮。当前的《文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选》的编纂背景、《文选》的编纂者、《文选》的编纂及成书时间、《文选》的选本来源以及《文选》的文体分类等五大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编委风采     
《青年探索》2012,(5):101-F0003
江冰,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先后在福州、南昌、深圳、广州等地生活。曾经做过杂志主编、企划总监、报纸记者、周刊主编。1994年于南昌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出版《文学评论的阐释》、《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从远古走向现代》等专著6部,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逾200万字。《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30余篇。  相似文献   

6.
《福州晚报》今年1月24日载,日前福州市政府公布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市级名录,“福州苏苏酱鸭制作技艺”人选;同年同月同日,《海峡都市报》也公布了从2008年5月开始“公示”之后,福建省经贸委拟认定的12家单位为第二批“福建老字号”,其中包括“福州苏苏酱鸭店的‘苏苏”’。  相似文献   

7.
方炳桂、方向红著的《福州老行当》,记述了十分庞杂的福州各行各业历史状况,内容很丰富,耐看,趣味性强,是一本很好的乡土读物。笔者也是“老福州”,跟方炳桂同志是同龄人。读《福州老行当》,其中众多的记述往往像一幅幅图画或银幕不时清晰映现脑际,很熟悉,很亲切。书  相似文献   

8.
《北京周报(英文版)》2020,(8):I0001-I0008
2020年2月6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使馆就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举行中外记者会,介绍中国防控疫情工作成效,阐明中方政策立场。英国广播公司(BBC)、独立电视台(ITV)、天空新闻台、英国电视四台、独立电视网“第五频道新闻”、路透社、《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泰晤士报》、《卫报》、《旗帜晚报》、《每日邮报》、伦敦广播电台等英国媒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国日报》等中国媒体,以及彭博社、法新社、“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阿联酋《国家报》、《南华早报》、凤凰卫视资讯台、《欧洲时报》、《英中时报》、《英国侨报》等27家中外媒体50余名记者出席。菲律宾、柬埔寨、加拿大、芬兰、西班牙、韩国等国驻英国使节及外交官也出席了记者会。BBC、天空新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对记者会进行了现场直播。  相似文献   

9.
道教内丹学与《西游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游记》作者肯定熟悉内丹学。以内丹学为线索研究《西游记》,可以肯定《西游记》作者不可能是吴承恩、陈元之等人,而明朝青词宰相李春芳则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笔者在巴黎的蒙巴纳斯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大片《卧虎藏龙》,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人整出的一点好莱坞效果。那段时间,中国对外输出的影片有好几部:《十七岁的单车》、《花样年华》、《一一》、《苏州河》等,与《卧虎藏龙》相比,都是很讨外国人口味的小众电影。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非儒家学派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非儒家的诸子各派都有各自不同的《诗》学思想和用《诗》态度。墨家将《诗》仅作为文献与史料,表现出理性的《诗》学观念;道家的《诗》学思想较复杂,他们追忆周代传统文化中的《诗》,而对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儒士和百家诸子的用《诗》则给以批判;法家对《诗》秉持直接反对和否定的态度;纵横家则表现出了明显地将《诗》作为格言警句来达到说服人主的功利心理。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诗经》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诗》学思想的分化状态,这也正是汉代学者在统一《诗》本、建立新的《诗》学体系上显得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维娜 《今日海南》2006,(11):16-17
在演出市场竞争激烈,不少地方剧种名存实亡,许多剧团因失去观众而退出市场的今天,海口市美兰区的大致坡镇却有14家琼剧团、400多名演员常驻镇上,盛演不衰。2005年,这里的琼剧团演出达4000多场,约占海南全省琼剧演出场次的60%以上。海南的这一“大致坡琼剧现象”,受到了《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媒体以及《海南日报》、《海口晚报》等多家省、市媒体的关注。海南省和海口市的宣传文化部门正积极筹划,将大致坡镇建设成为“琼剧文化镇”,以推动琼剧这棵“艺术奇葩”焕发出更多的新枝。  相似文献   

13.
《政协天地》2009,(8):52-52
王毅林是位有68年党龄、88岁高龄的老同志。离休前系厦门市政协原副主席。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政卧成立60周年,福州解放60周年以及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回国参政60周年,他编写了《王毅林文集》(以下简称《文集》)。  相似文献   

14.
应松年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多年来,他除了参与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起草工作,参与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研究,主持行政程序研究项目外,还潜心于法学教学和理论研究。先后撰写、主编了《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行政程序法》、《中国走向行政法治探索》、《行政丢学新论》、《比较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依法行政十讲》、《中国当代行政法》等著作。  相似文献   

15.
郭健 《求索》2008,(9):162-164
胡适于1923年所作的《西游记考证》一文被后来的《西游记》研究者广泛引用。然而,由于胡适对与《西游记》密切相关的道教内丹学知识缺乏了解,其考证也不够严谨,所以此文中对明清时期的《西游记》研究现象、《虞集序》、《西游记》的性质和主旨等诸多内容的评论都存在问题,严重误导了后世学者。  相似文献   

16.
《甘肃理论学刊》2009,(3):F0002-F0002
吉彦波1951年生,山西芮城人,现为淮海工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当代中国政治。在《人民日报》等全国百馀家报刊上发表文章500馀篇,其中《新华文摘》转摘5篇,《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35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4部。《中国青年报》等5O馀家报刊以《吉彦波首倡邓小平理论科学范畴》、《待到山花烂漫时》等为题发表专访、评论等,介绍其邓小平理论研究成果。《党的建设》杂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专刊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80年的50个第一》专文中,将其列为“第一个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证邓小平理论科学范畴的学者”。  相似文献   

17.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藩淹贯经史、著述等身,其《国朝汉学师承记》、 《国朝宋学渊源记》尤具深远影响。本文着重讨论了《国朝 汉学师承记》的撰著背景、主要特色、地位和影响以及《国朝 经师经义目录》、《国朝宋学渊源记》的撰写动机、编纂特色 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胜 《现代领导》2008,(3):29-29
王复耕(王福根),上海宝山人,一九五一年生,承家学,自幼热爱书法艺术,学书从颜字入手,继学二王、怀素、黄山谷、王觉斯等,后得力于三石——《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潜心研习,四十余年笔耕不辍。  相似文献   

19.
张轶 《前沿》2010,(14):40-43
梁武帝萧衍的《易》学呈现多种思想并存的特点。南朝时,王弼《易》学影响巨大,萧衍《易》学思想主要宗于王弼,在与东魏李业兴的学术辩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萧衍本人学术兴趣广泛,对天象、律历等都非常关注。萧衍曾作《天象论》,认同"太极生两仪"是元气化生天地的宇宙生成过程,这是汉代《易》学的思路。不过萧衍又创建了有本体意味的"大体"概念,并且运用"体""用"的观点来解释万物运作,明显受到玄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萧衍重视京房《易》学的纳甲筮法,不但据此来批评郑玄的爻辰说,也以此来占筮。萧衍《易》学思想来源复杂,学术风格开放,多有创见,是南朝学术比较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人物小传: 乔羽,原名乔庆宝,1927年生于山东济宁。著名词作家,诗人。曾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院长,现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第八届全中政协委员。 乔羽至今已写出《让我们荡起双浆》、《爱我中华》、《祖国颂》、《人说山西好风光》、《思念》、《夕阳红》等1000多首歌词,词作中饱含着的善良、真诚和美好,抓住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在建国50周年之际,由中宣部等6家单位主办的《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选》中,他的《祖国颂》、《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思念》、《人说山西好风光》、《难忘今宵》、《爱我中华》等多部作品入选,是入选作品最多的艺术家。党和国家鉴于他的卓越贡献,授予乔羽“终身不退休的艺术家”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