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累先生在1999年第5期《上海党史研究》上,发表了《最早提出建党思想的是李汉俊吗?》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对自己以前的研究作点修正。李汉俊的原话是:“人家叫我做民党叫革命党,我应该在这一点有切实的打算。”以前我聚焦“民党”,没有对“革命党”进行分析是不精确的。他的这句话从语法上讲,“民党”、“革命党”是并列关系,从逻辑上讲是两个概念,尽管经常有人将孙中山领导的政党称为革命党。因此只谈“民党”有悖李汉俊的原意,这是我不严谨的地方。现在我对叶累先生的质疑作复。…  相似文献   

2.
散木 《党史博览》2011,(9):29-30
在上海小组成立过程中的一系列会议上,都有一位不知名的女子在场 1920年5月,陈独秀南下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其核心是“三社”,即陈独秀的《新青年》编辑部、邵力子的民国日报社、沈玄庐与李汉俊等的星期评论社。据杨之华回忆,“这个社(指星期评论社)当时有陈望道、李汉俊、沈玄庐、戴季陶、邵力子、刘大白、沈仲九、俞秀松、丁宝林(女)”。  相似文献   

3.
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0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俞秀松担任书记。第一份通俗工人读物1920年8月15日,陈独秀、李汉俊发起创办《劳动界》周刊,这是中共创办的第一份通俗工人读物。建党史上的第一个宣言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于1920年11月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了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理想和目的,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宣言,它曾作为当时收纳党员的标准,起过临时党纲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汉俊(1890~1927),原名李书诗,湖北潜江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最早的成员,中共“一大”代表之一.目前,党史界对他在建党方面超过什么作用,做过什么贡献众说不一.笔者认为李汉俊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5.
晓雪 《党史博览》2008,(11):53-53
一 从网上看到了散木在《党史博览》2008年第5期发表的《陈独秀“家长制”作风与中共建党初期多人退党的史实考察》一文,姑且不谈李汉俊、李达当年退党的原因,我们认为:陈望道当年离开党组织的原因决不是散木所说的“对党的工作缺乏信心”,是“属于‘口的巨人,手的侏儒’罗亭型的人”。  相似文献   

6.
李汉俊(1890~1927),原名李书诗,湖北潜江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最早的成员,中共“一大”代表之一。在建党时期,他的主要革命理论实践活动有: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参与组织中国工人运动李汉俊中学时代就在日本求学,直至1918年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大学期间,他虽然专修工科,但由于关心国家的命运,很注意社会科学的学习,并结识了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在河上肇的影响下,由“最喜欢数学”转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日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初步接受了马克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 ,也曾是编辑马克思主义丛书的地方。现我们特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史料详细披露如下 :党的“一大”召开之前的一个月 ,即1921年6月24日的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副刊上就刊登了《<新时代丛书>编辑缘起》这条消息。这条消息说新时代丛书的通讯地址在“上海贝勒路树德里一百零八号” ,这里虽然指明了地址 ,但没有指明人名。树德里106号至108号正是李汉俊和李书城的寓所。李汉俊是中共“一大”代表 ,他的哥哥李书城早年追随孙中山 ,是老同盟会会员 ,参加过辛亥革命 ,也曾任北洋政府的陆军…  相似文献   

8.
《新长征》2012,(7):32-32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920年初.陈独秀为筹备在上海出版《新青年》,曾约陈望道、李汉俊、李达和茅盾等人。到其位于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二号的寓所谈话。茅盾后来回忆说:“这是我第一次会见陈独秀。  相似文献   

10.
散木 《党建文汇》2008,(7):47-48
中共成立前后,集合在“三社二团”(即星期评论社、民国日报社、新青年社和上海工读互助团、沪滨工读互助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产主义小组之中的一批进步文化人和知识分子,发生了急遽的思想和组织分化。其主要标志则是“二李一陈”(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的先后退党。  相似文献   

11.
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共创立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值此李汉俊烈士牺牲80周年之际,笔者对建党时期李汉俊思想进行初步梳理和探究,作为对革命烈士的纪念。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术界对于《星期评论》的历史地位已经给与充分的肯定,认为它是五四时期著名的进步刊物之一。早期共产主义者李汉俊与戴季陶、沈玄庐等人利用该刊宣传进步思想,时于中共建党起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星期评论》毕竞非李汉俊等早期共产主义者着手主办的刊物,不同政见与不同的理想追求不仅使李汉俊、戴季陶分道扬镳,也使《星期评论》仅存一年而宣告停止。  相似文献   

13.
《党史文苑》2013,(12):56-56
中共一大党纲并不是最早的中共党纲。据有关材料和早期党员回忆,在这之前至少还有以下一些稿本: 1920年夏,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人起草过一个党章草案,由李汉俊用两张八行信纸写成,约有六七条(也有人忆为十余条),内容有:“中国共产党用下列的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一、劳工专政;二、生产合作”等。这个党纲曾由陈公培带到法国,施存统带到日本。  相似文献   

14.
出席“一大”的代表共有13人,其中北京代表是张国焘和刘仁静,上海代表是李达和李汉俊,长沙代表是毛泽东和何叔衡,武汉代表是董必武和陈潭秋,济南代表是王尽美和邓恩铭;广州代表是陈公博,东京代表是周佛海,而包惠僧是陈独秀指派的代表。 代表的产生是和各地的建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20年5月至8月,陈独秀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首先在上海积极开展建党活动。他们以新青年社为中心,经常组织座谈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改造等问题。后来张东荪、戴季陶等人相继退出,余下的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筹备成立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相似文献   

15.
戴舟 《前线》2001,(10)
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此后,江泽民同志又多次阐发了这一思想。具体说,在《讲话》之前,他先后就有十几次谈到过这一思想,但在这十几次讲话中,没有一次如这次《讲话》那样,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集中、系统而深刻的阐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讲话》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在新世纪里,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下旬,我在查找周恩来总理早年旅欧期间的轶文时,意外的在1921年7月13日的《新申报》(上海出版,日报。1916年始,1927年终)发现了《川省共产党之活动》的报导。该文的作者很可能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反对派,但是此文从反面提供了一些供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历史资料。 从该文可以看出:一、建党前期四川共产主义学说的传播相当活跃。迄今为止党史学界的看法是:共产主义学说传入中国最早始于18世纪末,真正广泛传播则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我国“五四”爱国运动之后,地区以北京、上海为中心以及长沙、济南、武汉、广州等城市,很少有边远…  相似文献   

17.
最近,读了《炎黄春秋》二期姚松蛟先生的文章《"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功与过》(以下简称姚文),如梗在喉,不吐不快。现对李汉俊脱党是否是因"屡遭"陈独秀"打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向姚先生求教。姚文在叙述李汉俊虽然脱党,但脱党后并不反对党,仍参加进步组织,支持北伐革命行动,最后遭桂系军阀杀害,是正确的。但姚先生在谈到李汉俊脱党原因时却说:"从客观上看,他与陈独秀、张国焘政见不一,屡遭打击,以致消极而自动脱党"。笔者认为:陈独秀与李汉俊之间(也就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书记与代理书记之间),工作上分歧有,"政见不一"也有,是事实。但李汉俊"屡遭"陈独秀"打击"却不是事实。李汉俊是一个学者型的人物,是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他对政治经济学有特别的研究和兴趣,又是上海当时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星期评论》的编  相似文献   

18.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庄严宣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一、小康的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我国《诗经》,《诗·大雅》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则把小康作为与大同社会相对的一种社会模式。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是在1979年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虽然与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和俄国共产党的帮助分不开,但这只是党产生的外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原和决定因素,是近代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结果,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必然的规律。目前,苏联有些学者如 K·B·舍维廖夫、B·N·格鲁宁,片面夸大共产国际代表魏经斯基在中国建党中的作用,断言“在共产国际代表于1920年到达中国之前,无论是李大钊、陈独秀,还是中国别的社会主义拥护者,都还没有实际考虑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理由如下:(一)李汉俊于1919年9月7日在上海《民国日报》发表的《世界思潮之方向》译文后记中就说过,对于在我国建立俄国布尔什维克式的革命党一事,“我们应该在这一点有切实的打  相似文献   

20.
海巴子 《学习导报》2011,(22):16-17
上海是中国最早出现自行车的城市。据《上海新报》1869年11月24日记载:“兹见上海地方有自行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又一种,人如踏动天平,亦系前后轮,转动如飞,人可省力走路。不独一人见之,相见者多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