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非洲是否存在市民社会?如果存在,与西方的市民社会有何异同之处?是否一样可以用来作为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标识?如果没有,非洲社会的民主又是怎样的形态?本文从梳理市民社会概念入手,结合非洲社会自身的特色,探讨非洲是否必然历经西方民主化道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中东市民社会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市民社会是建立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背景下,且是在自愿、自治基础上形成,合法地履行现代政治功能的有组织的社会结构,其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一些非国家行为者和非政府组织,诸如政党、贸易联盟、职业协会、社团发展协会及其他一些利益集团.中东市民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并随着经济的现代转型而渐趋成熟.市民社会和国家并不仅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更多情况下是与民主化进程相一致的.妥当处理二者关系是中东国家民主化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自由主义与市民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新自由主义作为一股主要的社会思潮在全球曾风靡一时,给世界各国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与影响.同时,在西方沉寂了数百年的市民社会思潮再度兴起.新自由主义的实践给世界各国市民社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的极端发展给全球各国市民社会的培育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与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普遍认为,公民社会在20世纪后期全球范围的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进程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许多学者用公民社会范式来分析非洲国家民主化的动因、进程及其特点.但是,实证研究表明,尽管非洲公民社会的发展非常迅速,但非洲公民社会在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有限,在民主巩固和发展时期的作用更是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在于非洲公民社会发育的不成熟及其产生的脆弱性,表现为公民社会缺乏整体性、发育迟缓、力量弱小、适应能力差等.这种脆弱性决定了非洲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完善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G20与市民社会的互动及其作用.首先将区分市民社会和非市民社会两个核心概念,然后探讨市民社会与G20互动的种类与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市民社会对G20的影响,并概括市民社会与G20互动的类型、目标和参与方式.本文认为,市民社会通过对话、监督与评估、政策文件、替代峰会、抗议等方式对G20的进程、问责制、议程设置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目前还未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的功能在于整合社会,俄罗斯最初是通过构建市民社会来瓦解传统的极权主义制度而促使社会转型的,但由于市民社会成分在长期过度的社会控制下,市民社会成分爆发出来的力量不是消除社会张力,而是引发社会冲突,它发挥的是否定和破坏功能,因此,在社会转型中,俄罗斯社会出现了经济严重滑坡、政治风诡云谲、社会危机四起的情形。结果,俄罗斯只能重新依赖于强化国家基本职能、加强社会控制来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的理性转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提供了世纪之交东南亚华人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作者认为,20世纪后期,是东南亚华人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会。在不同族群文化与不同族群关系的互动下,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将与各主体民族一起,在当地化、多元化的方向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郭存海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4):36-44,80
最高收入阶层同其他收入阶层之间的"过度不平等"是拉美收入分配结构的典型特征。这也正是长期以来拉美中产阶级难以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收入不平等和中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接着从再分配政策、税收政策、公共支出政策,以及教育政策等视角重点考察了1980~2002年拉美国家收入"过度不平等"的政策性根源。基于上述分析,中产阶级的成长诚然要靠个人的力争上游,但同时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保护和培育。新兴市场国家尤其要重视通过社会政策降低收入不平等、增强社会流动性和扩大中产阶级,以建立橄榄型的现代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9.
大国的东南亚战略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格局的变动,美、日、俄、印、澳等亚太大国纷纷加大对东南亚的战略投入。东盟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也积极推行大国平衡战略。东盟与大国的战略博弈对中国周边安全稳定、中国与东盟关系以及中国与上述大国关系均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法是东方文化特有的一项艺术瑰宝。几千年来 ,东南亚各国都先后接受了中国书法的洗礼 ,并各自发展其书法艺术。1994年在北京召开首届书法教育研讨会之后 ,东南亚各国书法教育取得长足进步。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是中国书法的繁盛区。一、东南亚书法事业的兴起1.群众性参与在东南亚,书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东南亚华侨众多 ,不少人热爱书法。此外 ,华侨以外的其他公民 ,喜爱书法者也大有人在。上自社会名流下至一般平民 ,社会各界对书法都十分爱好和重视。泰国公主诗琳通就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在北大留学期间 ,她经常练习书写 …  相似文献   

11.
全球市民社会与当代国际关系(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全球市民社会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人们在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危机、克服日益突显的全球化弊端以及探寻冷战后世界新秩序的重建过程中迅速兴起的。自产生之日起 ,其在经济与社会、国际和平与安全及环境人权等国际政治领域的活动和网络密度就不断增强。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广泛活动对于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整体化、民主化、法治化和多中心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 ,它也意味着国际政治中伦理价值的回归。当然 ,目前全球市民社会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还只是一种趋势 ,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在自身能力建设、民主化建设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此外 ,发展中国家还要大力推动自身社会力量的发展 ,以防止全球市民社会成为西方的意识形态和霸权工具。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文中倾向于把社会转型看作充满冲突的一系列民主化过程,并提出了与民主转变相关的三种不同的转型观点:专注于程序民主;专注于民主化的经济方面;专注于市民社会的民主化。本文通过对韩国民主化经历的回顾来分析市民社会性质的变化,认为韩国的市民社会已急剧变化成一个剧烈竞争的市民社会,并进而分析了竞争性市民社会的三种主要原动力:社会学推动力,核心考察了引领市民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中产草根”;技术推动力,着重分析了互联网在政治和市民社会中的作用;文化推动力,强调了当前的社会文化转变与寻求民族认同感对于韩国政治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人社会政治地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人社会在二战后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不断的努力,华人在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社会政治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公民权、选举权等合法权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为华人社会今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海外中资企业与东道国员工匹配调查”(OCEES)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东南亚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有利于帮助企业当地员工加深对中国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中资企业加强伦理责任的履行意识,不仅有利于加深当地员工对华认知强度,而且当地员工对华认知效度更趋于正面;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经济、法律、伦理、慈善四个方面的社会责任,能够有效提高东道国员工对中国人的亲近感。据此,海外中资企业应继续加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以利益相关者需求为导向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执行标准。与此同时,政府引导跨国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东南亚员工对华认知的强度,改善对华认知效度和亲密度。  相似文献   

15.
2002年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政策日益缓和、宽松,华人社会总体比较稳定,继续呈良性发展态势,各国华人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虽然世界经济低迷对东南亚各国影响较大,但各国华人积极应对,改进经营管理模式,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加强与中国联系.  相似文献   

16.
130多年前,天然橡胶从原生地亚马逊流域传入东南亚后,逐步从一种野生植物变为文化的载体,文明的工具。它的锲入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甚至上升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它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使人们“愉快”地接受它,以其特有的“弹力”整合着地球资源,改写着文化谱系。  相似文献   

17.
美欧在"民主改造"中东的问题上愿景一致,但实际利益有别,导致博弈方略显现分歧,收效不同.尽管如此,双方仍坚持各自计划.由于中东地区形势复杂,各种矛盾交错,局势动荡不安,故美欧博弈将对地区形势造成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梁志明 《东南亚》2011,(4):44-52
毗邻中国、华侨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是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的重要海外基地,同时也是辛亥革命在海外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强有力的支持者,而东南亚的华侨又算得上是参与最深,贡献最大。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东南亚的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冷战之后,市民社会与G7/G8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考察市民社会参与G7/G8的历程、模式及其影响,可以发现:一方面,G7/G8极力维持、延续其全球治理中集体单边霸权角色的情结没有从根本上消解;另一方面,市民社会在参与峰会中角色地位的加强,推动了G7/G8角色、地位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