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兴华  高亚庭 《外交评论》2022,(6):48-71+5-6
数字公司因技术禀赋和资本力量成为数字全球化时代掌握国际话语权的新兴力量。技术禀赋包括领军型技术创新、多赛道数字技术进步与融合能力、技术衍生关系。资本力量包括数字公司的主权级资本体量、数字资本的全球拓展性和社会渗透力。数字公司的国际话语权体现为四种权力,即信息剪裁、规范塑造、议程设置和政策影响。数字公司可以展示和隐藏信息、强制封锁和关闭网络账号以及审查特定信息,拥有对规则、伦理和法律法规的影响力。依托庞大的用户规模,数字公司成为新的议程设置者,供给特定的新闻内容,操控网络群体心理,炮制虚假信息。数字公司通过扶植政治代理人、政治游说以及对媒体和公众的公关影响政策制定。适度的国际话语权是数字公司的正当权利,但如果其国际话语权过度扩张或出现政治化倾向,就会冲击国际秩序、挑战国家安全和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数字公司因技术禀赋和资本力量成为数字全球化时代掌握国际话语权的新兴力量。技术禀赋包括领军型技术创新、多赛道数字技术进步与融合能力、技术衍生关系。资本力量包括数字公司的主权级资本体量、数字资本的全球拓展性和社会渗透力。数字公司的国际话语权体现为四种权力,即信息剪裁、规范塑造、议程设置和政策影响。数字公司可以展示和隐藏信息、强制封锁和关闭网络账号以及审查特定信息,拥有对规则、伦理和法律法规的影响力。依托庞大的用户规模,数字公司成为新的议程设置者,供给特定的新闻内容,操控网络群体心理,炮制虚假信息。数字公司通过扶植政治代理人、政治游说以及对媒体和公众的公关影响政策制定。适度的国际话语权是数字公司的正当权利,但如果其国际话语权过度扩张或出现政治化倾向,就会冲击国际秩序、挑战国家安全和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媒体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一直被认为是“档案记录报”。2009-2010年,《纽约时报》对华持续保持高度的关注,其报道的密集度较为平稳,报道内容集中于政治与经济领域。剖析其主要涉华报道,可以发现,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纽约时报》对我国的报道已相对更加客观,更加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这说明我国所面对的国际媒体环境有所改善,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认知与塑造更加客观。尽管如此,由于冷战思维的残留和国家利益的影响,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认知仍相对滞后,其报道中也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甚至是故意歪曲丑化。为此,中国需要不断强化和引导国际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与塑造,从而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让世界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切实增强中国社会智库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对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国际海洋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对全球海洋治理认知的变化,中国社会智库可以通过国际议程设置过程的议题构建、议题传播、议题制度化三个阶段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国际议程设置。面对内部知识供给不足、外部利益分化加剧与国际制度不完善等复杂形势,中国社会智库应提高议题选择质量、构建跨国智库网络,并且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金砖五国等新兴国家为代表的“第二世界”崛起对全球产生广泛影响,并由此带来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经济的变迁。葛兰西的核心理论框架——“霸权”概念以及以考克斯为代表的新葛兰西主义学派对探究新兴国家崛起的问题是有启发作用的,但是全球化与跨国资本主义的深化对新葛兰西主义学派提出了挑战。在整合新葛兰西霸权理论和后霸权批判理论,并将“第二世界”和“相互依存”加入分析框架之后,理论界提出一种新观点,即新兴国家作为一种新型反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尚不能建立起替代性的独立霸权,而“相互依存式霸权”将主导当今这个时代。“相互依存式霸权”定义为根植于金砖国家的崛起所带来的基于地区合作所形成的联盟型关系,这一联盟型关系的形成主要为了牵制并超越由单一国家或单一权力中心(西方)所产生的霸权。届时在国家利益、地区走向、共同政治议程、政治联盟以及潜在危机管控等方面,“第一世界”(西方国家)和“第二世界”(新兴国家)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重塑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6.
对于公共危机治理来说,信息传播是重要的。公共危机的信息传播区分为正面及负面信息传播。其传播主体政府、媒体及公众具有各自的传播功能。其中政府具有制度建设及制度保障功能。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具有监测环境、引导教育、议程设置、缓释、舆论监督、反思功能。公众有参与及塑造功能,但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自孙志刚事件起,一系列公共事件通过民众热议而影响公共政策的议程,并导致公共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是联系问题界定和政策制定的纽带,在政策过程阶段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基于民众参与程度与议程提出者身份的二维分析法,重点解析了在实践中蓬勃发展的政策议程设置中"外压模式"下的触发机制,对焦点事件、媒体和公众、利益团体以及政府在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外压模式"的政策议程设置的优越性和弊端进行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宣传片,依托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传播,塑造了一个充满梦想、勇于担当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成为当前我国政治传播的成功案例。片子大致经历了"国际传播—国内网上传播—国内媒体新闻评论—新一轮网上传播—国内专家学者评论及媒体报道"这五个传播阶段。运用政治传播相关理论,从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成效和反馈等多个维度分析了这部宣传片。宣传片的政治传播功能与成效主要体现在政党形象的传播与塑造;弘扬理想,激发斗志;拓展外交渠道,提高国际声望和价值传播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分析研究中老铁路全线通车运营以来的宣传报道发现,国内主流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形成了积极正面的良好舆论氛围。因此,本文围绕国内主流媒体对中老铁路的报道,梳理分析其中的特点,以及国内主流媒体在中老铁路国际传播中取得的新成果、新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下一阶段开展国际传播策略的建议,为后续中老铁路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与建议,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有益的媒体探索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西方智库、媒体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窥见政治沟通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中西方智库、媒体在各自的政治沟通框架中表现出的差异有其产生的制度性原因。智库、媒体等政治沟通主体对于政治沟通议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塑造政治决策的民主性与开放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接受来自主客观方面的有意作为和塑造,文化吸引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具有异质文化背景的行为主体,这就决定了通过增强文化吸引力来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而,进一步提炼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向世界昭示中国文化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理念,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从而塑造符合国情和时代精神的的良好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和核心话语,深入剖析其对外传播路径的特点、规律有助于破解中国和平崛起的舆论困境。在传播内容上,要挖掘共情基础,设置共同话题,以现代和平发展思想、东方传统思想、他者文化故事求共识;在传播渠道上,要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国内媒体与境外媒体、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的融合互通;在传播效用上,要拓展评价谱系,注意信息反馈,增强互动意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研究为例,有利于跨越不同的文化和认知结构,创新政治传播路径,更好地传播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软实力是国家形象塑造与竞争的基础,国家形象与软实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构关系.人权是国家权力的源泉,人权为具体的国家制度创新奠定了价值基础并指出了发展方向,是国家软实力的内核.人权发展在经济发展、文化吸引力、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议程设置、媒介传播效应、行为合法性等方面推动软实力提升.对中国来说,在人权软实力建设方面要想“有所作为”,走向世界,必须凸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与国际社会包括人权交流在内的各个层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正>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进行融合报道创新的主战场。近年来,主流媒体特别是省级党媒报网端加大融合,跨区域联动报道,拓展传播“朋友圈”,以立体化传播推广,壮大重大主题报道“好声音”,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2022年,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主流媒体的主题主线,各级媒体纷纷聚焦党的二十大开展了很多有声有色的新闻宣传报道。在此期间,媒体跨地区联动报道成为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方向,据了解,全国各省(区、市)共有20余家省级党报参与到跨地区联动报道中,并以多种形式进行联动报道。本文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报客户端(以下简称:云报客户端)推出的大型融媒体联动报道产品《我在边疆望北京》为例,解析国内地方主流媒体推动跨区域联动报道新模式的驱动原因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目的 在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当前,由于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刻意抹黑中国、一些西方民众对中国存在偏见、西方媒体对舆论垄断性较强、我国"抗疫"报道有待改进等原因,新冠疫情下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存在一定困难.为此,应该加强在西方国家主流媒体上的辟谣力度,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体...  相似文献   

16.
葛静深 《外交评论》2023,(1):78-108+6-7
电子游戏是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产品,具有独特的参与性、互动性等媒介特征以及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同国家的电子游戏折射出不同的战略文化和外交传统。流行于美国的第一人称射击(FPS)游戏,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体现了美国黩武主义的外交传统和冲突型的战略文化,是当前美国“军事娱乐复合体”生产的最重要的大众文化产品,在美国国内及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20年来,美国主流FPS游戏持续输出同质化的意识形态与战略文化,将虚拟的世界秩序建立在“好”与“坏”、“强”与“弱”、“文明”与“野蛮”、“社会内部”与“社会外部”之间的对立之上。美国FPS游戏塑造了地缘政治“邪恶他者”与“仁慈帝国”之间相互对立、处于永恒战斗状态的世界观,建构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基于“道德等级”的世界秩序。美国FPS游戏宣扬美国霸权,以技术例外主义的物质性权力塑造不受约束的政治例外主义,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叙事、机制,建构美国霸权的合法性权力。以FPS游戏为代表的美国新兴大众文化产业对内影响美国公众的认知、对外传播美式价值观,已经成为现阶段美国最重要的一种软实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争取新闻话语主导权,是历史赋予新闻媒体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持续上升,各方面对突发事件中对外报道的新闻话语权问题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增强媒体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做好新闻传播议程设置,把握舆论导向,善于运用新闻信息的国际传播方式,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发表于《史学月刊》2010年第1期的《美国“国家安全国家”的创生》一文中,作者牛可认为,1940年代中期至1950年代末,冷战对美国国家构建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一种全新的现代美国国家形态——“国家安全国家”(national security state)——在“为总体冷战而进行总体准备”的过程中被塑造出来。国家安全国家构成对美国主流政治传统的重大偏离,其创生、扩张和演进是冷战时期美国国家构建和总体政治变迁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涉及联邦政府组织体制和对外政策决策程序的重组,也涉及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的国际形象是别国对该国综合实力认知后形成的总体印象和看法。“话语”作为一种具有建构功能的社会实践,通过干预主体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认知结果。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所掌握的话语霸权,制造出具有全球影币力的话语,而中国由于实力较弱,且话语权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身国际形象塑造的话语主导权。新世纪,中国能否在国际社会树立真实、可信的形象,有赖于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在民族、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由政治所规定的、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企业国际传播影响企业自身形象和国际化发展进程,关乎国家形象。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国石油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战略需要和实际需要,分析了中国石油国际传播面临的形势任务,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新时代加强中国石油国际传播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