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千年发展目标到可持续发展目标,G20持续关注联合国发展议程的落实。G20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双赢选择,一方面有利于G20转型成为长期性综合治理平台,并系统化其发展议程;另一方面也为联合国推动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树立了榜样。G20平台的特点决定其在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上将主要发挥补充性和引领性的作用。G20如果能够更好利用其召集和动员能力以及提高政策一致性的明显优势,同时改善其落实能力,那么G20推动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还是具备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一项具有普遍性的、全面性和变革性的发展议程,需要各国政府、市民社会和私营部门等多个行为体共同努力来实现.但是,由于私营部门本质上追求盈利的性质,国际社会关于私营部门在2030年发展议程中的地位与贡献尚存争议.本文分析了私营部门在2030年发展议程中的地位,指出私营部门从过去发展议程的边缘者成为2030年发展议程的重要力量,揭示国际筹资体系的变革与2030年发展议程的转型目标是私营部门地位提升的重要动因;阐释了私营部门对2030年发展议程可能提供的资金贡献、行为贡献和创新贡献;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提出了私营部门实现2030年发展议程的补充性作用、不平衡参与和模式变革的艰巨性等局限因素,并从政策环境与自身实践两方面提出了改进私营部门对2030年发展议程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一项新的全球发展计划,其目标是构建免于恐惧和暴力的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其核心是消除全球贫困与促进包容性发展,包括消除贫困、饥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该议程的主体内容体现了联合国所倡导的“人的安全”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各种威胁的相互关联性,人的安全和人的发展是同一事物相辅相成的,这种治理观要求广泛借助联合国系统,并且顾及地方、国家、区域和国际范围内各级公私部门行为体的特点和资源,拓展一种由各种利益攸关方组成的综合框架,其内容涉及粮食安全、气候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反恐、移民等重要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议题。其中,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南北差距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的重要动因。上述安全议程同时体现了各种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关联性。因此,建构全球“人的安全”治理机制需以联合国为核心,并形成多层治理、建构广泛的国际伙伴关系,以实现联合国所倡议的全球可持续和平愿景。  相似文献   

4.
自联合国2000年通过千年发展目标和2015年通过可持续开发目标以来,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消除贫困与饥饿方面已经取得了稳步的进展。但在全球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下,2030年全球消除饥饿的目标或难实现。由于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的差异性,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和泰国等澜湄五国减贫进度整体慢于世界平均水平,营养不良人口数量增加,粮食安全受到冲击,可持续农业发展滞后。文章围绕消除贫困与饥饿的目标,以澜湄五国为重点,分析从2000年通过千年发展目标以来,到2015年通过可持续开发目标,以及面向2030年目标,在消除贫困和饥饿方面取得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全球发展面临的多重挑战,习近平主席基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坚持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行动导向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全球发展范式,不仅贯彻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而且将联合国人类自由发展的思想具体化,并指出了解决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充分的根本途径。围绕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发展倡议以全球化和全球合作为基础,将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普惠包容作为三大实现机制,这三大机制通过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影响全球发展。全球发展倡议倡导发展优先和行动导向,将全球发展共识转化为国际发展合作的务实行动,通过“围绕中心、项目引领、各方参与、加大投入、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六个方面构建实现路径。中国不仅倡导全球发展倡议,并以实际行动践行全球发展倡议,通过全面脱贫、“一带一路”倡议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等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贡献,对凝聚全球发展共识、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志芳 《东北亚论坛》2020,(1):100-112,128
中美之争是全球治理陷入当前困境的外在表现。全球化发展至今,军事等传统安全问题已经不是全球治理最大的困扰,如何在全球权力结构变化之下调整治理思路、模式以应对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具有跨界特征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现有的全球治理具备了奥兰·扬所提出的国际制度变迁的内部矛盾、权力结构变化、外部压力等要素,已处于明显变革之中。与全球治理并行推进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简称"2030议程"),以新型伙伴关系合作、多元化等核心理念获得了全球最大范围的支持,并由于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而承载着全球治理的责任。"2030议程"在理念普适性和目标务实性方面的优势,为全球治理以可持续治理为新内涵实现理念的转换和相关实践提供了机会。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主导力量不足以及公共产品匮乏的现状,将严重制约全球可持续治理的落实。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导,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进相关国家、地区的有效发展和治理。~①中国在主动提供治理公共产品的同时,不断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多方参与分享的创新理念提高相关国家的参与能力,为国际可持续治理培育和储备支持力量,并推动解决治理变革的关键制约因素。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得到全球认可和支持,全球可持续治理将不断从中获得现实和潜在的改革动力。因此中国可以更多的担当,从全球可持续治理的角度,通过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充实,将"一带一路"倡议定位于全球可持续治理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内涵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发展合作。随着2015年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普遍化,该原则成为建构联合国新的全球发展议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未来落实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将在加强落实措施、重振全球伙伴关系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2016年9月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顺利闭幕.会议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以下简称《公报》),①在创新增长方式、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方面取得重要共识.德国将于2016年12月1日接棒中国担任G20主席国,并于2017年7月7~8日召开汉堡峰会,有望延续杭州峰会重点议题,进一步助力世界经济增长和G20转型.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杭州多桥。断桥、长桥、钱塘江大桥、复兴大桥……古朴文雅辉映现代气派,透出这座城市融汇古今、灵动开放的底蕴。举世瞩目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在这里举行。据悉,此次G20峰会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因此,世界各国在经济形势复杂时期对杭州峰会将取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7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获得胜利,联合国应运而生,回顾那段改变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历史,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纪念和反思,目的就是从中汲取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努力开创和平与繁荣的美好未来。围绕和平与发展两大议题,我们同国际社会一道,相继确立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2020年后气候变化安排两项重大全球议程,同时加大合作力度,共同应对  相似文献   

11.
黄乐平 《拉丁美洲研究》2020,42(1):138-153,158
由于贫困、社会偏见和传统教育体制的局限性,拉美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未达到联合国“2000—2015年全民教育”性别均等和平等目标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中学阶段男性失学现象严重,女性面临学习环境不包容、学业中存在障碍和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新的思路打开局面。联合国“2015—2030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项具体目标均提及性别平等。该目标强调包容公平和终身学习两个要点,把全民教育关于教育普及和机会均等的各个分散目标整合到上述两个主题之下,这为解决拉美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解决思路和行为框架。按照该目标的思路,拉美国家应继续实施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等公共政策,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减少男性失学现象;应努力消除校园暴力和性别歧视,实现优质包容的教育;应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为所有男性和女性在学习和工作多个阶段提供灵活的、个性化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帮助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主导的第三次发展筹资国际会议通过的《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确立了一个综合性筹资新框架,为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这一新框架凝聚了国际社会关于共同发展的重要共识,具有内涵更丰富、针对性更强和监督更有力等优势,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筹资的目标重点、筹资原则和执行手段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政治分歧和利益纷争。中国在应对新的发展筹资框架时,应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进以南北合作为主的发展筹资结构,同时在新南南合作的框架下积极推进亚投行、金砖银行等发展筹资新机构建设,妥善利用中国发展经验创新发展筹资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张春 《西亚非洲》2015,(3):33-50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中非合作的政策空间正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大国日益重视非洲;另一方面,国别、地区和全球层面的战略规划意识上升。在地区层面,非洲"2063年愿景"与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非洲共同立场的重要重叠为中非合作提供了战略聚焦;在全球层面,中国参与2015年后议程的执行与全球伙伴关系的获益结构对包括中非合作在内的中国外交有着结构性影响。有关非洲的地区和全球性发展战略规划的相互重叠与冲突,使中非合作的政策空间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下一阶段的中非合作应充分重视其政策空间的发展变化,有机结合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对非战略与非洲地区和全球发展战略规划努力,推动中非关系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引言从1971年开始的以消除贫困和调整社会为两大目标的新经济政策于1990年如期宣告结束。1991年起开始实施国家发展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其实施的二十年间不仅对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而且也对这个多种族社会的其它所有方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新经济政策在重组马来西亚社会这一大政策目标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消除种族集团间的经济不平衡,增强原住民相对于其他种  相似文献   

15.
共生理论研究的是如何使国际社会寻找一条“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同其他国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现阶段,一方面是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和更多的国际义务;另一方面,中国对其具有全球意识的大国责任,即促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主体自觉也在增强。十八大以来的事实证明,在和谐共生理念的指导下,“中国责任”将建立命运共同体作为其核心目标,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使之付诸实践,最后则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部署,以此为之提供坚实的内部保证。而目标、实践及保证等三者的有机结合正积极推动中国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这不仅会造福中国人民,也将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福祉。  相似文献   

16.
20多年前,一些拉美国家开始实施非缴费型基本养老金计划("NCP计划"),将其作为缴费型养老金的重要补充。哥斯达黎加是实施"NCP计划"取得成效最明显的拉美国家之一。哥斯达黎加的"NCP计划"把没有纳入缴费型养老金计划的贫困老人和残疾人作为主要对象,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现金补助。通过实施"NCP计划",哥斯达黎加扩大了养老计划的覆盖范围,尤其是增加了对贫困老年人口的覆盖率;由于"NCP计划"主要针对贫困老年人口,从而降低了贫困率,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了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贫困老人的基本生存问题。但实施"NCP计划"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沙特石油经济同时面临两大挑战:能源技术革命引发的结构性危机,以及国际油价下降带来的周期性危机。新形势下,沙特原有的"福利换稳定"模式难以维系,提出"2030愿景"及一系列后续改革措施,旨在实现产业多元化和经济转型升级。但由于经济改革动摇传统统治模式,经济计划的可行性仍待验证;社会改革触动"宗教立国"根基,改革真正落实仍将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王健 《国际问题研究》2022,(2):51-69+155
拜登政府继续将中国定为“战略竞争者”并扩展了对华全面战略竞争,其根本目的是遏制中国发展,确保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拜登政府一方面通过国内投资和联盟战略来增强自身实力,并由此确保制度胜出;另一方面又以制度和价值观话语来推进国内议程,重振联盟和伙伴关系,实施地缘、经济和科技打压以遏制竞争对手。中国的“体系内崛起”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相互依存的加强决定了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必然存在内在紧张,并突出地表现在单极维持与多极趋势、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等的矛盾与冲突。同时,这种内生的张力也丰富了我们理解中美关系内涵、观察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非洲脱贫战略的演进 --减贫战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除贫困是当今非洲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也是国际社会发展援助的核心。减贫战略报告的产生 ,表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非洲国家的合作载体已由原来的“结构调整计划”过渡到“减贫战略报告” ,大多数非洲国家以此作为近几年的国家减贫计划和行动纲领。从减贫战略报告提出的历史背景、制订过程以及主要内容来看 ,它为非洲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国际合作平台。良好的治理结构、稳健的宏观政策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是该战略取得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出版业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在世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我国的出版业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考验.中国出版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成为严峻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应该而且必须引起出版界的重视和关注.中国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中国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应该成为出版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