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清末法制近代化为什么失败——从中日比较的角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中国法制近代化是晚于明治日本法制近代化几十年的历史进程 ,但即使如此 ,前者的成果显然远远不及后者。两个国家后来的政治法律制度发展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尽管清末法制近代化是否完全失败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但是 ,清末法制近代化何以不及日本明治时期的法制近代化 ?这却是一个非常有深意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法学问题 ,而且还是一个历史、社会、政治、文化问题。对此 ,作者以较为充分的资料和颇为深刻的思考从不同层面做了阐释 ,或许能够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国家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中国的法律制度也踏上了近代化的漫漫长途。但是,由于当时经济、政治等一系列原因,中国法律近代化走向了失败。同一时期,与中国有着相似社会背景面临相似社会问题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发展,法律近代化取得成功,一跃成为亚洲强国。本文将运用对比的方式对中日两国法律近代化过程进行比较,尝试探究清末中国法律近代化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这个机会使得他有条件大量地阅读介绍西方先进思想的书籍.此后,其宪政思想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期,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要求统治者实行立法,废除封建专制制度,以此来摆脱丧权灭国的命运,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4.
迄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在中国已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法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吸纳,其中含有对法哲学问题的初步思考,如梁启超在1902年所写的《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中就采用了日语的“法理学”名称,并于1904年在《新民丛报》第四卷第5—6期发表的《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一文中主张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法文”的解释,而且包括法文以外的法理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日法律文化近代化之若干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近代中国与日本在经济基础、政治体制以及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等诸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两国法律文化近代化的结果大相径庭:日本的法律文化近代化取得了成功,成为一个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驾齐驱的法治国家;而中国却归于失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日法律文化近代化之形同实异,也对中日两国法律文化现代化走向发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敏 《中国审判》2013,(7):69-69
<正>本刊讯2013年6月14日,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新会区人民法院联合承办的全国梁启超法治思想学术研讨会,在维新先驱梁启超先生的故乡—新会隆重举行,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40周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法学家之一,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元勋。他是法治主义的最早宣传者和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的思想家。其撰写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宪政制度现状的客观评介,为近代中国输入了全新宪政思想,也为清末宪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一部体裁模糊的作品,它有小说的外壳,却内含大篇幅的政论.其中,黄克强和李去病之间的辩论是全文的一大焦点.作品中有对未来中国的想象,也有对现实中国的描述,更有采用两位主人公激烈辩论的方式探讨如何改变中国现状,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客看,他并没有全盘接受西方民族国家思想,而是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与民族国家的基本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力图通过国民精神价值的重建而为政治理想的实现找到一条道路.由是现之,<新中国未来记>充分体现了梁启超的民族国家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无自然法”说平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无自然法”说平议崔永东龙文茂*自梁启超先生1904年发表的《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提出儒家法思想即为自然法说以来,许多学者服膺之。但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力主“中国古代无自然法”,否定了中国古代有自然法的说法。这种观点似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赞...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虽不是一位法律专家,但他为了民族的振兴,对法律问题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无论是法学基本理论还是立法、执法等具体环节,以至对举世闻名的法学大家,他都饶有兴趣地做过研究,并留下不少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集中体现在写于1902至1906年的《新民说》中。  相似文献   

11.
前近代的日本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众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近代化过程中,快速而全面地接受了欧洲的法律制度,所以同江户时代以前的日本法几乎完全断绝了关系.也就是说,日本由于明治维新以来对西洋法的接受,在形式上已完全成为一个立足于欧洲近代市民法原理之上的大陆法系的国家. 但是在接受欧洲近代法的同时,在法意识和法观念上并没有切断同日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法律的联系.可以说,在国民意识的领域直到今天传统的东西仍然广泛存在,并同外来的法制度和法思想有着激烈的冲  相似文献   

12.
权利精神构成了梁启超新民理论的核心,也是新民之所以为新的所在。在他看来,权利能力是天赋的,构成人的本质所在,并且权利的保有和维护有赖于个人的不断斗争,有赖于法律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浅谈王韬对《循环日报》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韬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拓者,有"中国报业之父"之称。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成为中国人自办的近代化报纸中最先获得成功的一例。前人多是从办报思想、新闻思想的角度来研究王韬,本文试从王韬的人生经历入手来探讨他对《循环日报》创办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是从思想文化上探讨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通过对其传统的文化底蕴和文明传承的分析,得出其顺利走向近代化的必由之路——即维新思想的深入骨髓,这也是日本超越中国一跃而起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受失败后,在美国麦克阿瑟将军以盟军最高统帅的身份,率领美军占领日本全国期间,制定了取代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亦称“明治宪法”)的1946年《日本国宪法》。它运用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和英国虚君制的模式,确立了议会立宪君主制的政治体制;它以三十一个条文详细规定了范围较为广泛的国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它作出了放弃战争和不保持武装力量的规定(因而被誉为“和平宪法”)。日本学者将这部宪法的基石概括为“民主、人权与和平”三大原则,他们认为,失去这三个原则中的…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的外交官和思想家。他所撰写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后法律制度的状况进行了客观介绍评论。该书对日本成功移植引进西方的宪政思想和制度的评介,对清末宪政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饶传平 《现代法学》2011,33(5):24-36
在中国,英文"Constitution"一词早期曾被译为"国例"、"例制"、"国法"、"章程"、"国律"等中文词。中国近代立宪意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见于王韬和郑观应的著作,但他们只是一提而过,并未作深入的阐述。维新期间的康有为、梁启超也多次提到"宪法"一词,但他们只是把宪法当作一般的律法看待,并无立宪涵义的认知,更谈不上提出了立宪的主张。学界长期使用的史料、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立宪法"、"三权鼎立"的内容是后来改窜添加的。戊戌时期康、梁的政治主张主要集中在兴民权、设议院上,并非如学界长期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了立宪主义者。康、梁真正成为立宪主义者,要在逃亡日本、大量阅读日译或日著的宪法著作之后。在日本,"Constitution"早期也被译为"国宪"、"政体"等词。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治初年对西方宪法的翻译中,后经立宪进程的推展而成为公定用语。中国近代对宪法概念首次展开深入分析的,是流亡日本后的梁启超于1899年撰写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英文"Constitution"和具有立宪主义涵义之"宪法"概念,正是经"同文同种"之日本学者的翻译、梁启超以及留日学生的转述而在中国真正广泛传播开来。随着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立宪救国论"随之而起,中国立宪的进程才真正得以开启。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如同在其他国家一样,国际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国际经济法学也是一门新兴的法学分支学科。直至1983年,在日本权威法学辞典《新版·新法律学辞典》(我妻荣主编,有斐阁版)中,还没有关于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学的条目与解释。两年后即1985年出版的另一本权威法学辞典《国民法律百科大辞典》(伊藤正已主编,行政出版社版)与此相同,仍没有相应的条目与解释。当然,这并不是说国际经济法研究在日本不受  相似文献   

19.
1913年6月,为中国法律近代化做出巨大贡献的法律大家、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一百年后的今天,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了由沈家本的后人沈小兰、蔡小雪姐弟合著的《修律大臣沈家本》一书。这部文学传记,将沈家本的个人经历与他的日记、信件、诗篇,翔实而丰富地融合在一起,将尘封已久的修律大臣在晚清巨变中的经历与思考,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艰难跋涉,还有那一段处于历史转折中的波澜岁月与社会形态,重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20.
《法学》1991,(8)
朱执信是辛亥时期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著名的理论家和活动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留下的论著有60余万字,其中不乏对法律问题的独到见解。20世纪初,以康、梁为代表的一批人以《清议报》、《新民丛报》为阵地,大肆鼓吹君主立宪,诋毁革命,在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中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即以《民报》为阵地,同《新民从报》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朱执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