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能忘怀的记忆——和艾青在新疆相处的日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坛泰斗艾青永远离去了……他伟大的一生,有过无数的灿烂辉煌,也有过许多艰难困苦的岁月。而我恰恰就在他最艰难的日子里和他相识、相处,多少次促膝谈心,聆听他的教诲,成了忘年之交。 1960年王震司令员为了爱护也是保护这位杰出的诗人,将他带到新疆石河子农八师安家落户,期望他能写出反映军垦战士的诗篇。当时艾青早已是赫赫有名的大右派了。周围的人,有的敬而远之,有的对他嗤之以鼻,连招待所的  相似文献   

2.
焦建平  田海 《各界》2008,(6):95-96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曾经用他的作品为读者创造了许许多多的鲜跳活泼、具有顽强牛命力的文学形象,奏响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他在作品中对于生命的意义以非常积极的诠释,对于生命本身的崇拜与礼赞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不管他过去受过怎样的磨难,如今,他所得到的报偿却足以令多少画家羡慕不已: 1993年9月,他的作品《良宵》在香港拍卖,以836万港元创下了华人油画作品最高价; 一年后,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他的《女娲之歌》又以888.8万港元的价格售出,使这一纪录再上层楼。 如果说,艺术家的价值不能简单地以作品的售价来衡量,而应当看他能否留下或留下多少被永久保留的传世之作,那么,刘宇一所享有的“殊荣”也足以使他感到欣慰: 他的一幅重新复制的《良宵》,陈列于毛主席纪念堂;另一幅《人民万岁》则悬挂于天安门城楼。而他今年只有54岁。作为画家,艺术生命还很长,前程远大。 刘宇一凭着什么获得这样的成功? 让我们先看看他的两幅“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兰朋 《民主》2001,(12)
深秋,我们采访了第十二届“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民进会员欧雷,那时他带着他获奖的作品——《小学生硬笔书法教程》。这套丛书厚厚的一叠,欧老师却很年轻,起码比我们印象中教书法的先生要年轻,脸上总挂着清爽的微笑。但是他研习书法的资历并不浅薄。欧雷生于书香门第,祖上世代从事教育工作。祖父曾担任校  相似文献   

5.
柴玉洁 《学理论》2009,(9):129-131
莫言的作品在历史背景下述说着中华民族的过往,它能深入到我们选择性遗忘的历史图景让我们在其作品的死亡意识和生殖崇拜下去解读莫言及其作品的生命意识,他以鲜明的色彩,大胆的叙述去体悟大地民间的生命强力,莫言代大地立言,去为失去话语权的人们唱响生命的悲歌。  相似文献   

6.
七贤之一的刘伶,《晋书》本传说他“未尝措意文翰,唯著《酒德颂》一篇。”这话说得太过,因为至少直到今天,我们还能读到他另一篇作品——《北芒客舍》诗,但他留下的作品实也少得可怜。 刘伶,字伯伦,他的父亲,曾在司马昭手下当过官,很得宠幸,不过死得很早,不曾使刘伶得到荫庇。刘伶的个子不高,长得又丑,在那重视容貌风姿的时代,当然又成了刘伶的弱项。不过,最为不合时宜的是,司马氏正倡导懦学,而刘伶却倾  相似文献   

7.
李兴濂 《各界》2013,(4):39-39
1962年12月1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书记伊利切夫等人的陪同下,去马涅什展览馆观看画家和雕塑家们的现代艺术作品展。当他进入展览馆,一见到苏联抽象画派画家的作品,便破口大骂。把抽象派美术作品斥责为:“这是诲淫作品,而不是艺术。”“如果让他们掌了权,那就瞧他们会怎样对待我们吧。他们就会制服我们的。”  相似文献   

8.
张炜 《瞭望》1994,(39)
我看过郑板桥晚年给他弟弟的一封信,上面说:象我们这种能写几句诗、画几笔画的人太多了,这就算当代“名士”?实际上我们算不得“名士”,我们不过是舞文弄墨的酸臭文人罢了,因为从我们的作品里一点看不到人民的痛苦和时代的声音……他说他如果为了混生活,完全可以干点别的事情,可以种地,何必捏着一支笔杆在纸上涂来画去?世界上有多少种方法混生活,如果用笔墨混生活,可就算最寒酸、最可怜的一种了.郑板桥的觉悟令我心动.我从此明白了一个用笔人怎样才能不寒酸、不可怜.  相似文献   

9.
皑河 《民主》2014,(10):62-63
<正>201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悦读天下书系海石子文丛书》中的第一本《史海泛舟》是河南作家协会会员申全贵的作品。申全贵是我的同乡,也是我敬仰的兄长。20世纪70年代初,他在武汉铁路局机务段工作时,就常有诗文作品在许多报刊上发表,我因和全贵兄的弟弟是中学同学所以知道这位从家乡走出的"作家"、"秀才",并读过他的作品,当时同样做着文学梦的我,私下将全贵兄引以为学习的榜样。后来全贵兄因婚姻回到家乡工作,在县政府做文字工作多年,担任过副县长、市工业局副局长等职务。他任副县长时,我们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流,我不知道全贵兄在艰苦繁杂的基层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李光 《瞭望》1985,(51)
他是一位在世界作曲比赛中为中国赢得荣誉的作曲家:一九八三年,他代表中国作曲界参加国际韦柏室内乐作品比赛。在二十六个国家的八十二部作品中,他一举夺得第二奖。那时,他还年轻,只有二十六岁。但是,那次比赛的评委会主席克勒先生评价他的作品“突破了音乐一直以欧洲为中心的倾向,他的这种带有浓厚个性的音乐把中国民间音乐与欧洲传统音乐天衣无缝地结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11.
真情的歌唱     
诗人赵丽宏,以其创作的脍炙人口的诗歌、优美感人的散文而拥有众多读者,享誉文坛。他是我国中学和大学语文课本中,被选用作品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新作抒情长诗《沧桑之城》近日问世,受到读者欢迎,在日前举行的赵丽宏作品研讨会上, 作家评论家们给予一致好评,我也谈了自己的读后感。我认为,这首用真挚的感情、明快的节奏为上海谱写的第一支沧桑之歌,值得我们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同志和朋友都来读一读,享受一次精神漫步。  相似文献   

12.
王晓红  蔡乐焕 《团结》2013,(4):70-72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著名诗人艾青的这句诗用来形容民革党员叶桂昌再适合不过。叶桂昌出生在新叶古村,成长于斯,快乐于斯。他因工作短暂离开这片土地。却如风筝一般.始终有根线将他的心牢牢地牵在这里。为了让新叶这方自然恬静的净土被世人所识.这位平凡的叶氏后人默默地奉献着他的炽爱与热血。  相似文献   

13.
大师的桂冠我是从不轻意送人的,但李洪才例外。因为他在岫岩玉器厂乃至全省玉雕行业堪称高手。他的作品既精又绝,无人可及,因此我才把这“大师”的桂冠恭恭敬敬送给他。李洪才身体虚胖,态度谦恭,言语迟缓,语调绵软,与温润朗透的岫玉相似。但他的作品却与其外表截然相反。他的获得辽宁省工艺美术老艺人代表大会十佳产品一号的玉雕作品“俏色蝈蝈笼”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7,(7)
正结识赵连志是5年前在一次朋友举办的画展上,他英俊中透着阳刚之气和坚毅的眼神,一种穿透力和沉静,完全是一个标准的文职军人形象。几经寒暄,他送给我一本他自己作品的小册子,翻看他创作的作品,你就会感受到这是位有良好的功底和有创新理念的画家,笔墨语言很丰富,而且非常有灵性。  相似文献   

15.
得人推荐,读了《作品》(广东花城出版社编辑)去年第九期上陆北威的短篇小说《田螺宴》,联想到党风和社会风气问题,产生一些感慨,对小说的作者我们所知不多,而且又是讽刺作品,写来故事也颇带几份夸张,但笔者以为其主题和所塑造的主人公薛启亮人物形象以及对薛的人生仕途内心剖陈方面,对当前我们社会官场人心的某些现状针砭略能中的,因此可称算得上是一篇严肃的作品. 小说的梗概大致如此:薛启亮是位大学毕业在某局的机关科室有若干年工作经历的青年干部,这年他三十五岁,在他看来是人生仕途当迈上一步的年龄了.值巧局里人事有了番变动,该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是为数不多的一位性格独特、创作斐然而又颇具争议的作家。他的两重人格充分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其作品具有诸多的审美品格。他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是雅俗同构、新旧互渗;在表现内容上则既追随时代,又表现自我;他一方面青睐于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作者忧世伤时的现实精神,又流露出或浓或淡的名士才情。两重人格使张恨水的创作来自于鸳鸯蝴蝶派而又不同于鸳鸯蝴蝶派,学习新文学而又不同于新文学,他的作品是"精巧化"了的通俗文学,在通俗文学和高雅文学之间竖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7.
我认识沈道鸿已经有七八年了,他是个好学不倦,敢于探索的青年画家,曾经对古代画家的作品和画论作过细心的研究,也曾经用画笔试过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法,东闯西闯,总想闯出一条既能推陈出新又能引起观众欣赏兴趣的路子。经过勤奋的研究和实践,他终于在“外师造化”之外悟出了“中得心源”的重要性,他认识到要想创作出真挚动人的作品,只有使“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互相渗化”。从这一契机开始,他的作品就起了变化,从单纯的“状物”逐步与“抒情”相结合,创作了一些意境葱笼、引人入胜的作品。这一成就令我在阅读  相似文献   

18.
姜海玲 《各界》2008,17(12)
以先锋小说家面目走上文坛的苏童以他对历史的特殊感觉方式,通过作品<妻妾成群>把人性中那些冲动的激情和反叛的意念演变成一首深沉、哀怨、悲凉、凄美的女性挽歌,让我们对历史、对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张宇 《瞭望》1987,(25)
3月,在巴西东北部名城萨尔瓦多,街旁摇曳着火一样鲜明的热带花卉。我们驱车半小时,来到一所临街的二层住宅,去看望巴西当代最著名的作家若热·亚马多。 亚马多是50年代和平运动中的活动家。1912年他出生在巴西巴伊亚州的伊塔布纳镇,1935年毕业于里约热内卢大学法律系。18岁他的第一部小说《狂欢节之国》问世,迄今他已写下了25部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他的作品涉及巴西社会许多领域,不仅被巴西人视为瑰宝,还译成4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出版。去年7月2日,巴西总统萨尔内批准成立“亚马多之家”文化基金会,以促进巴西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陕北黄土高原一条不起眼的山沟里,住着这样一位剧作家,他的作品,不仅要搬上舞台,发表于报刊杂志,还永远刻在那片他长期厮守的黄士地上。他的名字叫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