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春节期间(农历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四),中国网络电视台、当代贵州杂志社"新春走基层"联合采访组走进我省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实地调查采访发现,短短一年间,迤那经济社会发展提速,"集团帮扶、整体推进、三化同步"的"迤那实践",是贵州"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缩影,迤那破解绝对贫困难题的实践经验,对探索新形势下贵州扶贫攻坚的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迤那的精准扶贫,是贵州扶贫攻坚的生动样本。它的成效说明,只要聚精会神抓扶贫,同心奋斗谋发展,就一定能打赢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就一定能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迤那曾是威宁乃至贵州省扶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迤那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思路方法,从摸清底数入手,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分析致贫原因,精准制定脱贫计划,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样本。2014年,列入扶贫计划的360户1540人全部实现脱  相似文献   

3.
中国年     
正"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中国人来说,过年是一年当中最大的事。过年是团圆的时刻,是妈妈亲手置办的那一桌年夜饭,是浓浓乡音中的那一句深情问候,是锣鼓喧天的新春祝福。在此起彼伏的开门炮仗中,人们释放着迎新的喜悦,到处都是鱼贯而入的欢乐和蓬勃而出的喜庆。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年"?即使是一票难求,即  相似文献   

4.
正1000多平方米的猪舍,生猪存栏300头,凭着一股敢想敢干的闯劲,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写就了一段有声有色的致富传奇。她就是二师三十团远近闻名的养猪女状元何雪花。"2010年我听说养奶牛赚钱,便说服家人投入了15万元购买了奶牛。由于养奶牛成本大,资金周转时间长,对场地要求也比较高,再加上每天还需要骑车下单位卖牛奶,要想规模化养殖奶牛十分困难。"2012年,何雪花经多方探询信息、反复论证后,觉得养猪业前景不错,于是决定发展养猪业。此后,一有时间,她就搜集养猪信息,学习养猪技术。为了筹集养殖资金,  相似文献   

5.
正威宁始终把强化组织方式、产销对接、打造特色品牌放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共享发展红利。初秋时节,威宁自治县迤那牛棚万亩精品苹果示范基地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村民们在果园里忙得不亦乐乎。"基地有3000多亩苹果树已挂果,去年产苹果1750吨,产值2000万元。今年预计产苹果超过4000  相似文献   

6.
上回说到南京"天价烟局长"最终被免职,没能过好年,而咱们老百姓却是过了个踏踏实实的春节。要说过年这几天有什么如"打酱油"、"叉腰肌"之类令人感兴趣的话题,那就莫过于中国特色的年夜大餐——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了。  相似文献   

7.
正人物档案:林德峰,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广电集团农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17年6月任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派驻拜泉县三道镇和乐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咚咚咚",2018年2月9日一早,和乐村驻村工作队办公室的门被敲响。林德峰打开门,70多岁的老人刘玉珍和宁淑凡正站在门口。"林队长,快过年了,这是我俩的一点儿心意。"说罢,两个人给林德峰递上一包用手绢裹着的糖球。林德峰心头一热——礼物虽小,但对这两个贫困家庭而言,代表着她们最真诚的谢意。"工作队给我们分青菜、发衣服,还帮村里上了养猪项目,我们一分钱  相似文献   

8.
郎艳林 《当代贵州》2014,(35):39-39
正马二花是迤那镇芙蓉新村的居民,三年前从三间破瓦房搬进了现在宽敞的"两层小洋楼",感觉"样样都方便,水也方便"。能通上自来水,这是让马二花搬到新家后最满意的事。水是制约迤那发展的瓶颈,过去,迤那镇吃水要靠下雨天蓄水,干旱的时候还要从外面买水。今年,像马二花这样集中起来通自来水的村(社区)有五个,即使在水源点匮乏  相似文献   

9.
正1978年,河北省教育经费总投入30999.2万元,人均6.13元。其中小学44646所,在校生746.3万人。2004年,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当年投入8100多万元,资助贫困生116万名。2014年,全省规划总投入205.7亿元。启动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善计划。2 0 1 6年,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1420.38亿元,比2015年增长10.44%。  相似文献   

10.
<正>截至2014年,贵州电网已投入70.9亿元推进贵州"小康电"建设,使全省7835个村寨用上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电力。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决策部署和南方电网公司的安排,贵州电网公司超前服务,主动作为,2013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小康电"行动计划。截至2014年,已投入70.9亿元推进贵州"小康电"建设,投运35千  相似文献   

11.
<正>在川南攀枝花与云南楚雄州交界处,有一个茶马古古道上的神秘彝寨——迤沙拉。它既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的重要驿站,也是茶马古道四川进入云南的要冲。迤沙拉是四川省最大的俚濮彝族聚居村寨。俚濮彝彝民,是古彝人的后裔,他们世居金沙江南岸,成为彝族大大家庭中一支古老的支系。明朝初年的"洪武开滇"让迤沙沙拉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彝汉融合的独特民族历史文化。青石铺路筑成小巷、深院高墙交错纵横,行走在迤迤  相似文献   

12.
"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这一传统说法,如今在巴中市巴州区酒店乡箭弓村再也找不到支持者了.要问这是为什么?群众都说,这得多谢村民李寿贤,是他致富不忘乡亲们,带领大家养猪齐致富.如今,全村及邻村已发展LY母猪150多头,种植黑麦草900多亩,涌现出了年出肥生猪10头以上的专业户225户、50头以上的大户43户,去年仅生猪一项全村农民人均增收950元.全村生猪改良面为100%,三元杂交面达49.6%,成为巴州区三元杂交改良重点繁育养殖基地,他本人也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春节,尽管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儿媳远道归来与我们一道过年,我依然没有买一挂鞭炮、一枚彩弹。算起来,我已有20多年没有放过一个鞭炮了,但我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遗憾。我和我的家人完全变成了"旁观者"。有时,我看见有人那么"起劲"、那么"投入"地放炮,甚至对放炮寄予了那么多的"感情",竟觉得有点滑稽。小时候家里经济很拮据,但我还是有买一两挂小鞭炮、三四个"二踢脚"过年的记忆。记得那时候,一挂  相似文献   

14.
养猪谚语     
《前线》1960,(2)
种地不使粪,等于喀胡混真大水勤,不用简人扣育不离书,增产不离猪那绪满圈,稚谷成山猪吃百样单,就怕你不找寸羊剑三刀,注料也上裸饲料多样.定食定圣祠料加盆,胜称过年养猪无巧,窝干食饱沮食吸圈,一天斤丰人勤猪不脏,人湘猪不胖家畜圈里勤打扫,一年四季疾病少优良不仇良,前挑一张嘴,旋短身子大,前挑脚睦宽,先看爹和娘后挑两条健还要小层已后着屁股端养猪谚语~~  相似文献   

15.
<正>走进一师一团"绿源养殖场",嗅不到难闻气味,也见不到蚊蝇乱飞,整个场区从饲料生产、喂饲系统、猪只管理、环境控制、废水处理全程实现了自动化。"绿源养殖场"的主人孟繁宾,50岁,一团养猪协会会长。在养猪行业摸爬滚打拼已有20个年头。1994年,孟繁宾从6000元起步,拥有了现在占地3.4万平方米、种猪500余头、年出栏育肥猪5100余头、年产放心肉400余吨、纯收  相似文献   

16.
正蹲点小坡村,最大的感触是"变":村民们思路在拓展,干劲在增长,信心在增强,日子更红火……"挖出穷根子,选准好路子。"小坡村,位于清镇市王庄乡北部,多年来以种植苞谷、油菜等为主要经济来源,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农耕模式。穷则思变。小坡村从实际出发,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相似文献   

17.
通辽市位于西辽河冲积平原上。73万通辽人民辛勤劳动的汗水洒在3500平方公里土地上,将180万亩耕地变成了"米粮仓"。多年来,通辽市一直是内蒙古自治区各旗县市中的"粮状元",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995年在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市排行榜上,通辽市名列38位。1996年粮食产量达到8.35亿公斤,主要农作物玉米的单产达到691公斤。通辽地区人民素有养猪习惯,50年代就曾达到过养猪10万口的规模,最高年份达到年饲养生猪148万口。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长期以来,通辽市巨大的农业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变为经济优势。在向市场经济体制推进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谈起酒糟养猪的体会,我心里总是甜滋滋的,只要做到"学好养殖技术,发挥规模效益,精心饲养,节约成本",加上好的政策就能致富.1998年10月,我借钱8万元,购买了一家白酒厂,几年来利用酒糟进行规模养猪,仅生猪养殖,每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今年可实现收入20万元,纯收入4万元.  相似文献   

19.
台历的启示     
过年一本新台历又摆在了案头。一本厚厚的台历,记载着日月轮回、春夏秋冬。元旦来了,春节也跟着走进人们的生活。过年那喜气洋洋的气氛,充盈着我们的生活。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活还不富裕,年幼的我对过年有着无限的向往,过年意味着可以吃到平  相似文献   

20.
朱江  姚远 《当代贵州》2012,(32):56-57
马仙仙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马先",意为在创业奋进的过程中将义无反顾、一马当先。马先的变化,是迤那、威宁、毕节,乃至贵州后发赶超、发展变化的缩影。迤那镇合心村生态公园对面有一栋两层高的白色小楼,两个孩子在小楼前不停地嬉闹着,小楼旁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早已有人开始忙碌。这栋小楼和种植基地的主人名叫马先,对于十年前几乎连饭都吃不饱而现在却衣食无忧的他来说,这十多年的变化太大太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