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宏韬 《学理论》2009,(17):183-184
含蓄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高的审美境界。自古以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等有关内敛风格的审美范畴,成为古代诗歌的创作原则。正是因为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感情隐含在诗作的字里行间,寄托于自己精心营造的意象皇,所以给读者的鉴赏带来很大的难度。在多年的诗歌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系列的鉴赏原则和方法,即,从诗人创作的角度出发,揭示诗歌的含蓄美;同时,读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诗歌的再创作。使诗歌的“能指”大于“所指”。  相似文献   

2.
意象主义是一种浓缩性极强的诗歌形式,其在节奏、选材、语言、意象的提出和处理方面的艺术主张和审美意识都体现出意象主义对传统诗歌诗学的反叛,而这种革新又很好地配合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3.
高铭铭 《学理论》2009,(12):173-174
五代西蜀文人既历乱世劫难,又在乱世中获得相对安定的生活,那么,对于乱世人生的深沉感喟和偷生苟活的庆幸交织起来,使得他们的笔下呈现了多样化的意象选择;与此同时,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深重的心灵痛苦也导致了西蜀文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性格变异,使得他们将人生悲苦沉埋心底,以内向、自省的态度来应付并漠视外界的巨变。这就不可避免地把诗境推向了狭小、枯寒之地,所有这些都影响了诗人们诗歌意象的选择,使其诗歌意象呈现了绮艳、通俗和细微纤弱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尹根德  阮小娟  覃玖英 《学理论》2013,(24):173-174
和美国深度意象派的其他诗人一样,詹姆斯·赖特在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也经历了一种全新的转变。这种转变同时体现在诗歌主题和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只不过体现在诗歌的创作技巧上甚于诗歌的主题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变并没有自始至终贯穿诗人的整个后期诗歌创作,也就是说,实际上在诗人的后期诗歌中无论是在诗歌主题上还是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都仍然或多或少保持着早期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是为建构诗歌意境而存在的。诗歌翻译的关键在于译文是否将原诗的意象再现。诗歌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原作的意象解读和意象再造的过程。以乔治.桑塔耶纳的一首组诗的第二首为例,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参照,比较这首诗的两个汉译版本,尝试探讨意象再造在英诗汉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建梅 《学理论》2009,(32):124-125
东晋诗人陶渊明历经人世的艰难困苦,终于抵达和谐圆融的生命境界,这样的生命境界呈显在他的诸多诗歌中。宋词中和陶渊明相关的意象非常之多,宋代词人欣赏并企慕抵达陶渊明之生命境界,在这些词人中苏轼和辛疾弃是其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7.
侯晓蕾 《学理论》2010,(14):149-150
关于中文诗词的英译,翻译学家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是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诗词翻译的难点。因此,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意象美的传达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比较分析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在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的翻译中,如何处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舟歌是四川近年来较为活跃的一位乡土诗人,多年在编辑工作之余从事诗歌创作,至今已出版五部诗集,他的创作主要是以川西平原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写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感恩。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风格朴实纯净。本文拟将对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意象和诗美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以李商隐复杂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分析诗歌中隐隐透露出理想不得实现的悲苦现实、生命体验与诗歌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诉求.由此分析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注重人生体验,但更重视审美追求,并在崇高的审美的追寻中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27)
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他对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他的诗歌《星期天早晨》中描摹了大量意象,意象并置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诗简约凝练、画意盎然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强调心理空间以及想象的重要性,而史蒂文斯也曾论述过"诗画统一"的观点。从格式塔心理学和它的一个分支拓扑心理学角度切入,并利用心理空间隐喻的特点,来解析《星期天早晨》中的中国元素以及读者读这首诗歌时被赋予的美学体验。  相似文献   

11.
菲华诗人若艾诗歌中明显流露出的孤客情怀和对故乡欲归不得的寂寞与无奈,是他诗歌的主要命题。他借各种特殊的意象和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语言,将自己漂泊异乡的人生旅途尽数展现在诗歌中。他借许多中国元素细致地刻画了华侨离乡背井在海外打拼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作为番客生活的两地为难。无论是短诗中情感的浓缩还是长诗中孤客情怀的跌宕起伏,无不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切的语言,细腻地捕捉了心灵世界中的回归情愫,注重想象的丰富性和意象的典型性,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谢海平 《学理论》2010,(24):171-172
第三代诗歌以反文化、反意象、反崇高为旗帜,他们试图通过反文化来回到本真世界,他们逃避自我,通过客观还原、消解意义的方式来追求世界的本真,但诗歌语言仍然是文化的载体,他们又通过解构语言,大量运用口语来背叛规范化的诗歌语言。尽管彻底的反文化是不可能的,但这种努力已经打破了原先僵化的局面,带来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任永刚 《学理论》2014,(9):115-116
方回所选的鲍照这18首诗歌,评诗的风格基本一致,只是有言多言少的区别而已。他对鲍照的诗歌批评中常常是以解释诗意、注析用典而不是以阐述作诗技巧、指明艺术特色为主要内容,即使要指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仅仅用很简练的文字来表达。他的诗歌批评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诗歌批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2)
梦意象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以梦为载体,在各种题材的诗作中广泛灵活地营造各种意象,将舒缓真切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写入作品中,以精致婉约、清新朴实的梦意象和真挚的审美心态独具一格。他的梦意象诗以含蓄简约的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批判性、理想性与超越性兼具的美学特征,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审美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意象的含义都不是单一的,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时空范畴和意象组合中表示着不同的意义,蕴涵着不同的韵致,而每一具体的意象几乎都具有各自的构成与渊源,形成缤纷多彩的意象世界。鸟作为一种意象常常出现在宋人的词中,成为宋词的一大特色。鸟既带有自然物的特征,又融入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向读者传递着丰富的信息。鸟意象,尤其是鸳鸯双鸟抒发了相思爱慕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在近年来的李贺诗歌研究中,李军同志无疑是用力最勤、用心最多、成果最丰的一位,其不论在李贺生平考证、思想研究、传说方面,还是在创作心态、题材特征、意象特色、艺术特色、艺术风格、美学风貌等方面,都有其的独到发现与见解,其不仅是对李贺诗歌研究的深入、拓展和创新,而且对今后李贺诗歌研究将起到重要的促进、导引与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2)
以英译的《葬花吟》为例,从功能目的论出发,选择了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等三个版本,从诗歌意象,诗歌韵律和诗歌形美三方面对上述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译本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常彦 《各界》2009,18(8)
我们要善于捕捉意象以进行诗歌鉴赏.善于发挥联想和想象去整体感知,善于捕捉意象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善于把握虚实相映和动静结合.这样,才能体会意境,把握诗的韵味,提高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盛唐向中唐转折过程中出现的伟大诗人,对中唐及其以后的文学影响深远。柳宗元作为元和时期著名的诗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柳宗元诗歌不仅受到了杜诗的史诗品质的影响,其诗歌的风格、创作手法、语言等也都与杜诗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原 《学理论》2010,(22):172-173
从哲学和诗歌的共通性——归乡情结入手,试图用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剖析诗歌创作的本质。快乐原则让诗人不吐不快,不同类型的焦虑则决定着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只有抒写真性情、吐露真自我的诗歌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这些诗歌是人格"本我"的表达。"本我"是诗人吟咏的动力,它使人们能够在心中勾勒出突破实物的意象。因为"本我"的未曾泯灭,诗人和接受者开始了对美的本能渴望和无尽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