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5年,刚满15岁的蒋经国在父亲蒋介石的允许下,和另外一些青年到苏联留学,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去竟是整整12年,直到1937年才携妻带子返回祖国.这期间,蒋经国曾三次向苏联当局提出回国请求,前两次都未获批准.最后一次,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中国共产党的协调下,蒋经国才实现了回国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蒋经国和邓小平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蒋经国钦佩邓小平,视其为兄长。邓小平对这个“弟弟”也是十分关心。“中山舰事件”后,委屈的蒋经国首先向邓小平汇报思想,随后宣布与坚持反革命立场的蒋介石脱离父子关系。岁月沉浮——邓小平16岁就去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成为中共旅法支部负责人之一,因遭法国政府迫害于1926年1月与傅钟、任卓青从巴黎到达柏林,又从柏林转道抵达莫斯斯科,进入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蒋经国比邓小平先到中山大学一个多月。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蒋经国与其他爱国青年一样,…  相似文献   

3.
1925年,刚满15岁的蒋经国在父亲蒋介石的允许下,和另外一些青年到苏联留学,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去竟是整整12年,直到1937年才携妻带子返回祖国。这期间,蒋经国曾三次向苏联当局提出回国请求,前两次都未获批准。最后一次,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中国  相似文献   

4.
1924年,为取得北伐胜利,孙中山接受廖仲恺等国民党左派的意见,决定改组国民党,推行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孙中山一面大胆接纳共产党的优秀干部加入国民党,另一方面则创办学校和讲习班培养人才,同时选拔一批青年学生赴苏留学。1925年,从国民党要员子女中选拔出50人赴苏留学,这些人和从全国选拔出的300人,先后渡海经海参崴乘火车前往莫斯科。这其中便有15岁的蒋经国。和蒋经国同船的学生共90人,其中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张锡瑗,一年后她成了邓希贤(邓小平)的爱人。还有一位安徽青年是原名陈绍禹的王明。蒋经国此去便是13年!19…  相似文献   

5.
正邓小平16岁就去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成为中共旅法支部负责人之一,因遭法国政府迫害于1926年1月与傅钟、任卓青从巴黎到达柏林,又从柏林转道抵达莫斯科,进入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蒋经国比邓小平早一个多月到中山大学。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蒋经国与其他爱国青年一样,参加了反英、反日的游行示威,被学校当局以"行为  相似文献   

6.
三青团中央干校是蒋经国其成就功业的关键一站。蒋经国对三青团中央干校的经营,不仅形成了蒋经国嫡系的另一大派系——干校系,使他从偏于一隅的地方专员摇身一变成为中央大员,而且为他跨入军界创造了条件。干校系是蒋经国系的中坚力量,是后来台湾蒋经国政权的一个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红梅  张龙秀 《党史文苑》2007,(4):35-36,45
三青团中央干校是蒋经国其成就功业的关键一站.蒋经国对三青团中央干校的经营,不仅形成了蒋经国嫡系的另一大派系--干校系,使他从偏于一隅的地方专员摇身一变成为中央大员,而且为他跨入军界创造了条件.干校系是蒋经国系的中坚力量,是后来台湾蒋经国政权的一个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洋学府"恐怕要数"莫斯科中山大学"了.这所由俄国人创办并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之名的异国学堂,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曾聚集了一大批中国青年精英,中国政界要员也曾在这里频频亮相.从这里走出来的佼佼学子在"取经"回国之后,陆续成了中国两大政党的风云人物.曾是国共两党领袖人物的王明、博古、张闻天、邓小平以及蒋经国就是从这个学校走出来的.多少年来,"莫斯科中山大学"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而邓小平与蒋经国的一段交往更是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邓颖超两人青年时就热爱话剧并积极组织参演。俊秀儒雅的周恩来在南开新剧团常常扮演女性角色,而英气爽朗的邓颖超在女校则常扮演男性角色,他们志同道合、相守一生。两人也因喜爱话剧而与北京人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10.
1926年,邓小平与蒋经国同在苏联中山大学求学,邓小平是蒋经国所在共青团小组的组长。蒋介石死后,蒋经国于1978年3月11日被选为"总统"。在中国大陆,老同学邓小平历经三次"沉浮"后,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李光耀会见邓小平  相似文献   

11.
1938年7月三青团成立时,自苏联回国不久的蒋经国正在江西任职。1939年7月蒋经国担任三青团江西支团部筹备处主任,负责筹建江西支团。在随后的六年中,蒋经国以赣南为立足点,积极筹建、发展、经营三青团江西支团,为其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1947年党团合并时,蒋经国已经崛起,逐步形成了“新太子系”。  相似文献   

12.
蒋经国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由于“太子”蒋孝武得罪了美国人而失势,这使得李登辉获得了机会,成为他的接班人。1984年,蒋经国任命李登辉为“副总统”,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故,李登辉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七任总统”。不过,蒋经国对屡有“台独”言论的李登辉并不是完全放心的  相似文献   

13.
1938年7月三青团成立时,自苏联回国不久的蒋经国正在江西任职。1939年7月蒋经国担任三青团江西支团部筹备处主任,负责筹建江西支团。在随后的六年中,蒋经国以赣南为立足点,积极筹建、发展、经营三青团江西支团,为其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1947年党团合并时,蒋经国已经崛起,逐步形成了“新太子系”。从溪口到江西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一边令其在溪口雪窦寺补课,研读《曾文正公家书》、《王阳明全集》和《孙文学说》等,一边思虑如何让他出来锻炼锻炼,长长才干,以便日后担当重任。嗅觉特别灵敏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抓住了这一既能讨…  相似文献   

14.
1926年,邓小平与蒋经国同在苏联中山大学求学。那时,邓小平是蒋经国所在共青团小组的组长。 1975年,蒋介石死后,蒋经国于1978年3月11日被选为“总统”。对岸,老同学邓小平历经三次“沉浮”后,开始主政大陆。  相似文献   

15.
1981年10月,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台湾当局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建议”发表不久,叶剑英接见应邀由香港到北京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的原蒋经国机要秘书沈诚。沈诚到京前专程去台湾请示蒋经国,蒋经国对沈诚此行“既不鼓励亦不禁止”,实际同意沈诚去北京,并嘱沈代他去溪口老家看看,“最好能拍一些现场照片”。叶剑英同沈诚探讨国共和谈的可能性,要沈诚向蒋经国转达中共的和谈诚意。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信蒋经国,希望国民党“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8月17日,宋美龄在台北发表《给廖承志的公开信》,称第三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6.
1975年蒋经国上台执政,当时,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岛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台湾政治生态的巨变,蒋经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这成为台湾日后政治发展的基础。本文对蒋经国执政时期革新保台政策做了简要梳理,以期对理解当今台湾现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1975年蒋经国上台执政,当时,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岛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台湾政治生态的巨变,蒋经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这成为台湾日后政治发展的基础.①本文对蒋经国执政时期革新保台政策做了简要梳理,以期对理解当今台湾现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1988年1月23日,蒋经国突然大量吐血,引发心脏功能衰竭病逝,终年79岁。宋美龄得知后,立即赶到蒋经国的大直官邸。蒋经国亲家俞国华说:希望夫人有个指示。宋美龄便说: “办这种事秦孝仪有经验,让他多用点心。” 宋美龄在大直官邸仅停留20分钟,却决定了两件大事:一是治丧以及权力承转的“灵前会议”,由她委派的大直官邸大管家秦孝仪来主持。正是在秦孝仪主持  相似文献   

19.
闵利平 《党课》2011,(10):97-101
从蒋经国的英文秘书起家 宋楚瑜于1964年以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再于华盛顿乔治城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留美期间适逢蒋经国新任“行政院长”,希能选用一位英文秘书,蒋经国将此任务交给钱复,还特别交代,最好找年轻人。  相似文献   

20.
1971年底,蒋介石决定将儿子蒋经国接班之事列入议事日程。蒋介石首先召见了总政战部副主任王升上将,告诉他说,这段时间,社会各界纷纷要求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还有千余名国大代表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