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家康 《党史文苑》2013,(11):36-41
当社会主义刚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的思潮时,张东荪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宣传者,这使他在五四运动后最早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可是,他的社会主义并非归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又使他最早退出上海发起组。从此,他便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若即若离、时亲时疏的关系,但在总的趋势上,他是中共所信赖的朋友。最早参与和退出中共上海发起组1917年初,张东荪接任《时事新报》主笔,直至1924年春辞职。经他改版后的《时事新报》,直面  相似文献   

2.
正张东荪是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潮最早的宣传者之一,因而受邀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可当他发现自己信仰的社会主义并非归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时,便又最早退出上海发起组。从此,他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若即若离、时亲时疏的关系,但在总的趋势下,他是中共信赖的朋友。"我始终是一个非党派者"1917年初,张东荪接任《时事新报》主笔,直至1924年春辞职。《时事新报》的副刊《学  相似文献   

3.
2010年3月30日,吴晓辉站在法庭上,但这一次他不是以辩护律师的身份,而是接受法庭对他的审判。他说,有人要搞倒他。可事实上,搞倒他的正是他自己。  相似文献   

4.
一鸣 《廉政瞭望》2010,(11):34-35
2010年3月30日,吴晓辉站在法庭上,但这一次他不是以辩护律师的身份,而是接受法庭对他的审判。他说,有人要搞倒他。可事实上,搞倒他的正是他自己。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南京路外滩,耸立着一座陈毅铜像,这里的广场被称作“陈毅广场”。上海人民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永远怀念这位解放后上海第一任市长。他为上海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他的雄才大略,领导艺术、品格、气质、风度,永存在上海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之中。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他对老百姓的一片爱心,事事处处为人民着想,在解放初有几件事永远铭记在老百姓的心中。那还是他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上海的时候。他要求干部战士严格遵守入城纪律,为了不惊扰老百姓,他提出“不人民宅”,没有找到营房前,一律睡马路,有同志提出异议,陈毅坚定地说:…  相似文献   

6.
正一、苏俄渠道"苏俄渠道",又称为"东方路线",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巨大的。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青年都想到苏俄感受社会主义的力量。因为瞿秋白精通俄语,所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他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他遇到了列宁,并且进行了交流。本来是作为特约通讯员来到俄国,  相似文献   

7.
毕飞宇 《廉政瞭望》2012,(10):35-35
法国人对图书的热爱我是知道的。大概在三四年之前吧,上海领事馆的法国总领事郁白先生来到南京,吃饭的时候闲聊,他告诉我,他就要离开中国了,最近刚刚买了一些中国书。我问他买了多少,郁白先生想了想,笑着说:“两吨。”  相似文献   

8.
葵花自爆——《刘氏四娘开斋》 构离长者云游去了,却把戒律留下。他单方面采取的隔离压制措施,于青堤夫人说,恐怕倒激起了逆反心理,特别在想儿见不到,精神无所寄托的时候;她在能自主安排生活的情况下,也就开了斋。 戏上说,刘氏四娘开斋是兄弟刘贾唆使的结果,对开斋还采取了夸张表现  相似文献   

9.
《湘潮》1985,(1)
一九二○年十月,瞿秋白以卓越的才华,受聘于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担任两报的驻莫斯科特派记者,赴苏俄实地采访。在莫斯科,瞿秋白曾三次见到列宁:一九二二年一月,他出席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和  相似文献   

10.
正周恩来一直是一个十分注重仪态仪表的人,在公开场合,他总是衣着整洁、皮鞋锃亮,胸前端端正正地别着一枚为人民服务徽章,有时候手腕上会带上一块手表。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戴手表的,现在不得而知。有人说,还在黄埔军校时,他就戴表了,因为他当政治部主任时,要掌握时间,而军校纪律严明,他作为部门负责人,必须得遵守时间。也有人说,他在上海领导地下斗争时,要不断化装、变换身份,一会儿普通市民,一会  相似文献   

11.
郑克昌一看势头不妙,转身开窗,就要从二层楼上跳下去,早被一位干警一把抓回,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郑克昌。   正当郭勤生在医院里发火的时候,郑克昌拨通肖力的手机,询问郭勤生的情况怎么样,问他如果回来再纠缠不休怎么办?  肖力在电话里明显地表现出冷漠,阴阳怪气地说:“你慌什么?你不是早向我保证:既没有地下工厂,又与杜立民的死没任何关系,就是郭勤生回来又能把你怎么样?”  弄得郑克昌反倒自己没法回答了,他随机应变地说:“肖书记,我倒真不怕什么别的,就怕郭黑子一犯愣劲儿,不分青红皂白,把我们抓进去再说,我倒…  相似文献   

12.
正早在上世纪30年代,艾思奇25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国内一位有名的青年哲学家。1937年,艾思奇从上海来到延安,毛泽东慕其名,经常约他到自己住处谈话,有时也到他住的窑洞看望。毛泽东说过:"艾思奇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好就好在老实忠厚,诚心诚意做学问。他是一个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之初,几个哥儿们打算去广东贩卖电子表,他们约小李一起去,小李不以为然,可是那些哥儿们都发了,等小李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满街都是卖电子表的小贩了。小李跟我说,他很后悔,后悔极了。后来又有人去广东倒挂历,小李仍然没有去,他觉得那玩意书店里面太多了,赚不到钱,可这回他又错了。那天他喝醉了。终于有一天,小李决定一个人去广东。问他做什么生意,他竟然说不知道。但他说:他发现了一个规律,只要广东流行的东西,不几年内地就流行,只要你做了,肯定不会错。几年后,省城开了家最大的家电商场,老板之一就是小李。没过几年,他…  相似文献   

14.
王毅人 《奋斗》2006,(2):55-55
节约的话题,近一个时期又热了起来。但由于“一矢中的”.人们无不称是,特别是当有人说到世界上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人的眼泪了,倒觉得说的完全在情在理。  相似文献   

15.
“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石火改革顺利和让人们获得实惠时,人人是赞成的。而现实总不如设想那么美好。改革有时也不那么顺利,也要碰到难关、付出代价。在这种时候怎么办呢?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老先生倒比我们的一些同志想得开。他说:“犯其至难,图其至远”。就是说,为实...  相似文献   

16.
王锋霞 《先锋队》2014,(11):54-54
今年9月的一天中午,临近下班,一名中年男子神情焦急地来到信访室。他一进门就嚷:“我是举报罗某某、李某某的,你们纪委管不管?”“只要是党员干部违规违纪的情况,我们纪委肯定管。”我边说边请他坐下,倒了一杯水递给他,并让他告诉我具体情况。可是,他在讲述中口齿不清、语无伦次,说了几遍都没有表达清楚,急得额头上直冒汗。我看了一下表,下班已经很久了,可看着举报人着急的模样,我便静下心来,又给他倒了一杯水,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着急,慢慢讲。”  相似文献   

17.
<正>当笔者走进二师二十九团十连瘫痪在床的刘巧寿的家中时,他的老伴孙云香正在给他喂饭、擦嘴。孙云香说:"他清醒的时候,我就跟他聊聊天;糊涂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在那絮絮叨叨,我怕他寂寞。"说到这,老人流下了辛酸的泪水。刘巧寿是十连的一名退休工人,今年78岁,他的老伴孙云香今年也已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陈毅诞辰100周年的时候 ,人们很自然地缅怀起上海解放初陈毅那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的风范 ,他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严格纪律上海这个城市 ,在旧社会 ,一方面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 ,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但另一方面 ,上海又是帝国主义冒险家的乐园。毛泽东曾把进上海说成是“中国革命过一难关”。陈毅在丹阳南下干部集训和入城以后 ,一直告诫同志们 :“我们一定要把上海‘染红’ ,绝不能被它‘染黑’。”陈毅强调要严格入城纪律 ,认为这是“入城政策的前奏”。在规…  相似文献   

19.
沙漠之树     
有两个人,各自在荒漠上栽下一片胡杨树苗。其中一个人每隔三天就要挑起水桶,一棵一棵地给他的那些树苗浇水,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飞沙走石,雷打不动。而另一个人却悠闲得多了。树苗刚栽下去的时候,他来浇过几次水,等到树苗成活,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来了,也只是看看,有被风吹倒的顺手扶一把,不浇一点水,也不培一把土。人们都说,这人栽下的这片树,肯定赶不上另外那个人栽的。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某一期的《焦点访谈》,说的是某省某县(湖南桃源县)两个水泥厂偷漏税款的事.镜头中,有一个税务执法人员特别神圣地连续说了好几句国家法令如何如何不可违抗的话.他说话的神圣劲头没有使我产生神圣感,倒让我产生了另外的想法,就是国家法令在执法者心目中如果像他表情显示的那么神圣,中国的法制环境决不至于如此不容乐观.我的意思是说,执法者的合法性问题值得思索.我们的新闻传媒在报道违法乱纪事件时候,只顾仗义执言,为执法者撑腰打气,说话壮胆,却很少考虑到执法者本身的合法性问题.违法乱纪者与执法者是对立的,新闻记者当然要坚定地站在执法者一方,不遗余力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