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辽宁在工业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省的农业一直在低产和落后中徘徊,每年都要从外省调进来10多亿公斤粮食,严重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辽宁工业“长”、农业“短”的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铁拐李”。  相似文献   

2.
春风吹拂:"六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当改革的春风徐徐吹拂中华大地的时候,我国迎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六五"计划的实施时间是1981年到1985年,这一时期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根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从1980年开始,山西编制"六五"计划.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日标后,山西对"六五"计划又进行了修订.1983年4月,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这一计划.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由于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农民缺乏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因此致富步伐很慢。为此,党中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号召。1981年末,时任沈阳市委副书记的李铁映同志在东陵区召开沈阳市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区现场会,并组织包括东陵区在内的有关部门三次赴黑龙江省海伦县(全国农业现代化试点区)学习经验。由此拉开了东陵区“科技进山”开发山区经济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江鲲池 《党史纵览》2008,(11):16-2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浩荡东风吹拂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大潮迅速兴起。农业体制改革一马当先,工业体制、商业体制改革……万马奔腾.转眼之间,势如破竹、汹涌澎湃。席卷全国。 大潮源头何在?  相似文献   

5.
王洁 《世纪桥》2003,(3):36-38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勾划了宏伟蓝图。十六大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也为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唐大柏 《湘潮》2006,(3):F0002-F0002
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新生事物给湖南农村带来了新的气象。“春到农家”就是以此为背景拍下的。照片中的主人公系湘西吉首市振武营村苗族农民杨秀成一家。他家劳力多,一家7口人,有5个劳力,个个都有生产专长,但在吃“大锅饭”年代,出工一路行,大家一齐  相似文献   

7.
2008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京郊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农村已经成为本市工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一部分农村将成为本市现代化的新城区:而绝大部分农村已经步入农村现代化的快车道。京郊农村变了,京郊农业发展了,京郊农民富了,这其中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京郊的全面实行。  相似文献   

8.
1978年秋,严宏昌在一张毛纸上写下分田到户“生死状”,改革的奇迹“一夜之间”在小岗村诞生。30年来,创造,在一个国家的坐标上“星星闪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专业户、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农民工、小城镇;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村民自治……农村改革的篇章一页页揭开,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历史一天天发展。  相似文献   

9.
1978年,安徽小岗村17个农民用大包干红手印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三十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农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敞开农村改革的大门;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村税费改  相似文献   

10.
尹旭 《共产党员(沈阳)》2003,(2):14-14,16-22
中国的改革是率先从农村开始的,二十多年来,这项改革不但得到亿万农民的普遍支持,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而且为城市改革积累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是中国政界和理论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但又是一些基层领导重视不够、着力不够的问题。不少学者提出,农业问题在农村,农村问题在农民,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说到底是农民的解放问题。最近因工作关系在农村作了较多的调研,并重温了江泽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系列论述,感到中国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现行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对它的研究和讨论,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长盛不衰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但学术界对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当代中国农村改革,作全方位研究的比较多,专论1976~1983年农村改革的文章并不多。即使是已有的研究文章也或是从全国农村的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或是集中在对安徽小岗村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上,较少以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郊区的农村改革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上海的生动实践,有着不逊于小岗村实践的现实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8,(11):17-17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农村改革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30年的历程中,农村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变经营体制。自1978年开始,首先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也就很快发展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支部生活》2004,(3):5-5
始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至今已经历26年风雨。针对改革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6个“一号文件”,顺应和指导了农付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正>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江晓军来说,2010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当年,本想外出闯荡的江晓军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还是选择了留在温江区金马镇四友村种植蔬菜。  相似文献   

16.
陈云有关粮食问题的思想理论观点,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这就是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讲究科学发展,讲究实际效果。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陈云有关粮食问题的观点,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武力、郑有贵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1921——2012)》,其原型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该书在2006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提名奖。从2004年至2014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出11个中央1号文件,将农业养育工业调整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作者敏锐地感到,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化、政策更加成熟、效果更加明显,于是,从2010年起作者开始对书稿进行修改和补充。看到现在这部书稿后,作为与作者素未相识的读者,却与作者有了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相对独立,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单一而分散,基层党组织原有的活动方式、工作机制,与新形势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党员的思想意识和素质能力高下不一,加之教育管理相对滞后,先锋模范作用存在弱化趋势。多年来,我们通过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组织"三级核心网络"建设,不断解决困惑农村党建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通过农村党组织"三级核心网络"建设这一平台,对解决农村党员发挥作用难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农村党员作用,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9.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新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重大变革,他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而农村义务教育首当其冲,如何化解"税改"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本文主要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下乡上山与上山下乡。从语法上说,它们是同一结构的联合词组,只是这一词组的前后两部分换了一下位置而已。但从历史上说,它们却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提法问题。1950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国家开始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这就是下乡上山,这一保农业、促就业的试验持续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本来是就业问题的下乡上山,却被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也出现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7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此后,全国就通用了上山下乡这一提法。从下乡上山到上山下乡,不仅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发生变化这样一种客观事实,而且从细节上,体现了知识青年安置目标和方向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