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隐性采访的合法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蒙晓阳 《河北法学》2006,24(2):72-75
中国的隐性采访虽是新生事物,却越来越普遍.在驳斥"隐性采访否定论"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闻媒体有权进行隐性采访,前提是没有超出法定界限,没有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在驳斥"采访权优先论"的基础上论证了采访权与其他各种权利是平等的,没有优于其他权利的特殊地位;最后从采访的场所、采访内容、采访方式及采访材料的处理等四个方面给出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自我约束的参照条件,使其始终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2.
张大鹏 《法制与社会》2012,(23):274-275,279
近年来,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型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隐性采访最大程度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造成对他人权利或自由的侵犯、干涉和限制,它带来了一系列法律上的权利冲突,采访不得当就会产生法律纠纷,甚至触犯刑律.如何用道德的约束控制侵权行为和如何维护采访对象的权益是值得我们三思的.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方面有着常规采访方式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所以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新闻界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方面都不乏把隐性采访运用得恰到好处的经典案例。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历来最容易为人所争议之处就是其对采访对象隐私权的侵犯。本文从法制的角度对这一颇受争议的问题做出思考分析,并且针对当今新闻界所存在的隐性采访被滥用的趋势从法制与伦理两方面提出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热衷采用的一种采访手段,但由于现行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致使隐性采访纷争不断.对隐性采访进行立法规制已成为现实的需要,立法应当从隐性采访的原则、隐性采访的方式、隐性采访的程序以及隐性采访的限制等方面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5.
6.
对隐性采访合法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莉  田丽艳 《行政与法》2005,(11):64-65
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隐性采访很受新闻记者的青眯。社会和广大公众对隐性采访也持认可态度。但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由此形成的观点反差较大,而且尚无定论。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健全及新闻立法,隐性采访完全可以有条件的获得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受到新闻记者普遍青睐的新闻采访形式.由于通过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手段采获的新闻具有形式的新颖多样、内容的新鲜独特等特点而受到受众的欢迎,成为大众传媒经常采用的新闻样式.但由于相关法规的缺乏,新闻记者在开展隐性采访时,经常会遇到诸多法律困惑:通过隐性采访采获的视听资料能否作为法庭合法证据使用,隐性采访实施过程中是否可以采用引诱手段,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时如何隐身等等.在没有专门法规定的情况下,探讨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相关规定合法开展隐性采访的方法和途径,对于隐性采访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隐性采访在发挥其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法律上的权利冲突,对这些权利冲突我们不仅应作一般性的价值理性意义的衡量,还应从社会经济效率出发作经济学意义上的量化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9.
徐力 《法制与社会》2010,(2):265-265
社会需要隐性采访,是因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社会实现自我净化的一种必要机制。受众喜欢用隐性采访手段采制的新闻,是因为他们通过记者的采访,看到了阳光不能照到的黑暗角落。尽管我国的《新闻法》还没有出台,但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应当限定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之内。无论如何,法律,都是隐性采访不能逾越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2009年6月。广东有媒体接到群众反映,称番禺大石街冼村私自挖山卖泥.其“地质灾害报告单”被举报是花钱买来的伪造报告单。为验明真相.记者假扮成某公司的业务员.几经波折找到审核部部长罗锦华,以2.5万元购买了报告单。此事被媒体曝光后,广州市检察院反贪局介入调查,取走了记者暗访的资料,包括视频和报告单。  相似文献   

11.
问:记者的采访权和公民的隐私权或拒绝采访的权利,到底哪个大?如果记者强行采访,拉着欲采访者不放,或未经允许强行拍照摄影,可以正当防卫打他吗?如果可以,那政府官员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名人和普通人在法律上有区别吗?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西南政法大学刑事司法系李向彬引言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一种新闻采访方法,通常情况下是指记者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采用隐藏式技术手段获取新闻材料的新闻采访方法。隐性采性作为一种不公开的采访方法,也有人称之为秘密采访。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诱惑侦查和警察圈套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二者是一种包含关系,包括两种基本类型:犯罪意图诱发型和犯罪机会提供型,本文回应了我国现行司法实践中的若干问题,最后认为应该立法对诱惑侦查进行规制,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梅建明 《政法学刊》2001,18(2):78-80
警察是一种角色,也是一种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严格规范这种角色,并认真思考警察制度的建设。为适应这一新的现实要求,创立警察社会学就十分必要。警察社会学应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其学科地位和价值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刑事侦查重要方式之一的警察圈套,对于刑事案件的侦破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警察圈套的运用却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在介绍各种学说的同时加以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媒体为取悦读者和观众,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获取独家新闻。在这种情况下,隐性采访在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7.
诱惑侦查是我国刑事侦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侦破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以及在特定区域发生作案手段类似的案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警察圈套则是英美法系中的一种特殊的辩护事由,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从二者间的区别出发研究了诱惑侦查向警察圈套转化的构成要件,旨在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完善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姚华  马红平 《政法学刊》2005,22(2):20-23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已为我国侦查机关广泛运用,但由于我国的立法对此未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国应在考察、借鉴各主要法治国家处理诱惑侦查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承认和规制我国的诱惑侦查,从而促进刑事侦查法制的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诱惑侦查虽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刑事司法实践,但我国至今仍无明确的立法予以规制,2012年新修《刑事诉讼法》第151条的规定也只是隔靴搔痒.本文试图通过从诱惑侦查与程序正义冲突的角度,阐述诱惑侦查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及其在各种矛盾中体现的现实意义价值.最后在认识到诱惑侦查自身存在的缺陷的前提下,得出必须尽快将诱惑侦查纳入法治的轨道,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以化解这一冲突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只要属于能够破坏生产经营并造成经济损失的方法,都是破坏生产经营罪的其他方法,包括网络空间中发生的,利用技术手段或者非技术手段实施的破坏他人生产经营的方法。淘宝网商户的信誉排名序位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恶意好评的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他人的交易机会,并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