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峰 《党史纵横》2010,(9):13-16
“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这首铿锵豪放的诗词,为开国上将肖华所作,题为《忆少共国际师》。这位曾经的少共国际师政委,只用廖廖数句,就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少共国际师骁勇的征战图,并把我们带入了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  相似文献   

2.
成立少共国际师,周恩来力荐萧华出任师政委 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失败后,又调兵遣将,积极部署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卫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参军参战的热情,发挥青少年在革命战争中的突出作用,经周恩来提议,总政治部向少共中央局提出成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少共中央局于  相似文献   

3.
刘海锋 《党史文苑》2012,(19):36-39
1933年3月下旬,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重新调集了5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为了抵御敌人大军压境,中共中央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队伍。"少共国际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中国革命史的舞台的。少共国际师的成立1933年5月中旬,红军总部在江西宜黄县西南驻地,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时任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的萧华,请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和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会议。会后,红军总政治部根据总政委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都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第五次反“围剿”的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苏区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都进行过大量革命实战活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所以宁都在中央苏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宁都发生过一系列对党史、军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其中在宁都诞生的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是红军中的“第三个三十四师”,诞生于闽西,后成长为一支英勇善战、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被誉为红军中的“钢铁之师”。本文对红三十四师的历史沿革、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场上参加的主要战斗、长征途中浴血湘江的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讴歌和缅怀这支英雄部队。  相似文献   

6.
谢金生 《党史文苑》2006,(12):51-5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都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第五次反"围剿"的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苏区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都进行过大量革命实战活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所以宁都在中央苏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宁都发生过一系列对党史、军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其中在宁都诞生的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这两支威武雄师,更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7.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黄道受中共中央委派任闽北分区委书记,在中央红军长征后,奉命留在闽北坚持游击战争。黄道领导闽赣边地区红军开展游击战争,保存了红军力量,保持了革命阵地;领导闽赣边红军以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  相似文献   

8.
一、接受中央军委任务挺进敌后配合主力红军反第五次“围剿”一九三四年春,福建事变失败后,蒋介石将进攻十九路军的反革命军队近十个师的兵力,从中央苏区的东面向我们进攻,继续进行第五次“围剿”。四月,国民党中央军主力进占了龙岩县城,上杭永定县城也为广东军阀占领,福建苏区人民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斗争形势日益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9.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进行正酣之时,一支数千之众的红军队伍从中央苏区的首府瑞金出发, 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向敌人的后方挺进,去执行中革军委赋予的“别动队及游击队的任务”,这支部队历史上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最为关键的时刻,中革军委将这支部队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危害,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主力红军不得不放弃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踏上了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被迫进行的.当时,宋庆龄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为红军的长途转战而担忧,为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而欣慰.在此期间,她曾从各方面对党和红军的斗争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当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时,宋庆龄即于1933年9月作了《中国的自由与反战斗争》的著名演讲,指出:"广大的苏维埃区域已经在中国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党史博采》1996年第4期刊登了方培虎同志的《少共国际师——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以下简称方文)一文,我们读后获益匪浅。但文中有几处提法是否确切,值得商榷。我们愿与方培虎同志共同探讨。 一、“少共国际师”是何时成立的? 方文中所阐述的“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原因及过程,我们的看法与之相同。但方文认为“少共国际师”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陷入全面被动、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之前,闽东革命斗争的异军突起,不仅拖住了国民党正规军两个师、一个海军陆战旅的兵力,还直接援助了中央红军为打破敌人的“围剿”而派遣北上出击的红七军团的战略行动;在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至巧渡金沙江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这段长征中最艰苦的时期,闽东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更是紧紧拖住了国民党正规军八个师等近十万兵力;在中央红军主力进入川西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闽东革命斗争的再次蓬勃兴起,又一次使国民党三个正规师、一个旅等兵力深陷闽东。事实表明,闽东的革命斗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及中央红军主力随后进行的长征,为这一时期的中国革命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1933年9月开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由于博古等人极力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至1934年10月初,根据地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苏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丧失.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惊慌失措,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个决定是在极少数中央领导人中秘密进行的.当时各级的准备工作,都是在中央“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一切为了支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等公开口号下展开的.中央苏区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号召,大规模地开展扩红、捐物、捐款运动,为中央和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长征,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党史文苑》2007,(12):F0003-F0003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决策指挥部,主要战场之一,第四、五次反“围剿”的重要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在中央苏区期间,宁都诞生过中共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16.
一、刘总长受命组建中央教导师1934年夏,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紧张激烈.党中央错误领导者推行王明“左”倾路线.排斥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领导,全面推行单纯防御的错误方针,造成反“围剿”战斗屡屡失利.苏区日益缩  相似文献   

17.
1933年秋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五次残酷“围剿”,由于红军中最高军事指挥者李德、博古等一反过去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强令装备很差的红军同新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红军损失  相似文献   

18.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留在中央苏区的党组织和红军,经历了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过程,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本文拟对这一战略转变过程中的有关重大决策问题作些剖析。一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着失败,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进行长征前夕,曾对中央苏区今后的斗争作了具体部署。在组织上,在中央苏区留下一部分党政军干部和主力红军第二十四师、十几个地方红军独立团以及其他地方群众武装,总人数约3至4万人。在苏区设立中共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由项英  相似文献   

19.
<正>1931年9月28日午后,刚刚指挥3万红军将士粉碎国民党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的毛泽东、朱德、项英等人,正在商量研究急于要做的两件大事:一是指挥红军乘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势,分兵在闽赣两省边境各县消灭土豪地主武装盘踞的反革命据点,巩固发展苏  相似文献   

20.
敌人罪恶的炮弹,将陈毅右胯骨炸成一把碎片1934年8月28日中午,“秋老虎”仍在肆虐,空气灼人。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西线老营盘战场,激烈的战斗正在进行。国民党的飞机,疯狂地往红军阵地扔着炸弹;山下敌军的炮弹,一串串往山上红军阵地倾泻。红军阵地泥石翻飞,硝烟滚滚。扼守在这里的是红三军团第六师。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兼任红军西方军总指挥,负责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整个西线战场的战事,近来一直在老营盘指挥作战。老营盘是西线通往苏区腹地兴国县的一个险要隘口,一旦失守,西线门户们开,兴国乃至整个中央苏区将发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