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浴血报神州,虎犊带吴钩。闽赣锐无敌,长征显身手。"1933年8月5日,我党领导的最大的一支青少年武装——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简称"少共国际师"),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在江西宁都县成立。全师共1万余人,平均年龄18岁,党团员占70%,下辖3个团,由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这支由青少年组成的部队,后来走出了23位  相似文献   

2.
川陕苏区的“娃娃军队” 1934年10月,为了粉碎“川陕会剿”,红军开展了大规模的扩红运动.12月,川陕省委和红四方面军决定成立妇女独立师、少共国际先锋师,以配合红军作战,完成策应中央红军北上、西渡嘉陵江、冲破蒋介石“川陕会剿”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它虽是一支主力部队,但全师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最小的仅14岁,师政委萧华才17岁,因而被称为“少儿师”;它屡建奇功,并在决定红军生死的湘江战役中力挽狂澜,但由于部队减员只剩下四分之一,以至于被迫取消番号;它虽仅存在532天,但其指战员一直是我军的骨干,并有23人成为开国将军。  相似文献   

4.
刘海锋 《党史文苑》2012,(19):36-39
1933年3月下旬,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重新调集了5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为了抵御敌人大军压境,中共中央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队伍。少共国际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中国革命史的舞台的。少共国际师的成立1933年5月中旬,红军总部在江西宜黄县西南驻地,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时任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的萧华,请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和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会议。会后,红军总政治部根据总政委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武装部队。与其他国家的青少年组织战时只参与后勤、游击等工作不同,这支存在仅18个月的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经历了短暂而辉煌的战斗历程。在第五次反围剿  相似文献   

6.
江怀 《世纪风采》2006,(1):40-40
1933年5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简称“少共中央局”)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得到了苏区广大青年的拥护和响应。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曾经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少共国际师”,它是以当时各国革命青年组织的联合机构“少年共产国际”之名作为部队番号的,全师将士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最高指挥员也不过20岁左右。从1933年9月到1935年1月,无论是在中央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在纪念博古诞辰110周年之际,我想起了新四军后代、好友康小平,他的父亲康念祥曾经在长征期间担任过中共临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的贴身警卫员,主要负责博古的生活和掌管象征中共最高权力的两只铁皮箱子,里面装有中共中央最重要的三颗印鉴,还有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和经费(金条)。为此,康念祥曾被博古戏称为"掌玺大  相似文献   

9.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而今我更认为长征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由危亡夺得生机的伟大历史转折。周恩来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正是他为这次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做出了非凡的贡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此时此刻,我们深切缅怀和崇敬为长征胜利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以及为此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前辈。董振堂——曾任中革军委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军团长,被毛泽东称之为"坚决革命的同志"。2009年9月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也是参加红军长征的26名河北籍将士中职级最高的一位。1934年10月初,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加之当时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博古、李德  相似文献   

11.
1934年10月,邓小平随中央主力红军参加长征,他仍担任《红星报》的主编,黎平会议后调任中央秘书长,参加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之后又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长征途中的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强意志和非凡能力,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邓小平率《红星报》人员随中央军委第一纵队踏上了突围转移的征途。他是“在阴影的笼罩下开始长征的”①。他虽然遭受到错误的打击和不公正的处分,但仍然对党襟怀坦荡,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这时,邓小平的担子更重了。因为自长征开始后,《红色中华》和《斗争》均已停刊,《红星报》成为党中央和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唯一报纸。为了在行军中出版报纸,邓小平有时在马背上编稿、写社论,停下来就埋头划版、书写美术标题、刻蜡纸、搞油印。  相似文献   

12.
江波 《党史纵览》2006,(8):30-35
洪水:三过雪山草地 在走完长征全程的外国人之中,洪水具有两个唯一:他是唯一经历了中国人民军队从建军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并直接致力于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外国人,又是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评定军衔时,唯一被授予将军军衔(少将)的外国人.  相似文献   

13.
在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9月21日,由湖北电影制片厂、中国改革报江西记者站、南昌手信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的红色青春励志电影故事片《少共国际师》首映式在宁都县翠微剧院隆重举行。首映式由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和中国少共国际师摄制组共同举办,由中共宁都县委县政府、湖北电影制片厂、中国改革报江西记者站承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沈谦芳,省民政厅巡视员钟起茂,赣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田延光,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褚银,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彭世东,团省委副书记廖良生,省国资委副主任林加奇,老红军吴清昌,摄制组主创人员,中央、省、市媒体记者,宁都县四套班子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干部群众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它的战斗历程是那样地短暂,从1933年9月成立到1935年1月被撤销番号,历时一年半;它的将士是那样地年轻,全军将士平均只有18岁,最高指挥员也不过20岁左右;它的称谓又是那样地独特,它以当时各国革命青年组织的联合机构“少年共产国际”之名来作为部队的番号,它就是“少共国际师”。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建宁县革命纪念馆收藏着一份极为珍贵的《少共国际师画报》。这份画报记录了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武装部队)在建宁这片红土地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里,一批批红小鬼舍身忘我、浴血奋战,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见证了在那段风雨如磐的峥嵘岁月里,少共国际师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6.
张麟 《党史天地》2006,(10):25-35
[一] 1934年11月16夜晚,徐海东和整编后的红二十五军的指战员告别了大别山,开始长征。部队从何家冲出发,每个战士背着3天的干粮、两双草鞋……他们情绪是高的,脚步是快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党中央有指示,要红二十五军去创建新区。用战士的话说,这是“去打远游击啦”!徐海东不同于战士,他明白这次转移是没办法的办法。经过敌人连续五次“围剿”,大别山的整个苏区已经是民穷财尽,红军想大  相似文献   

17.
正开国上将杨至成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央苏区时曾担任红四军副官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红军长征中失去了根据地的依托,所需给养物资无固定来源,只能靠临时筹措。杨至成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担负起了为红军筹粮饷的任务。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占领了贵州黎平县。党中央准备在黎平县召开政治局会议,对部队进行整编。一天,周恩来副主席把杨至成找去,对他说:"至成同志,我们来到了你的家乡,你准备用什么招待我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0月10日夜,秋风冷雨,灯火闪动,瑞金沉浸在紧张而庄重的气氛之中。其时,中国共产党人中的一大批精英,正从这片热土上迈出艰难的步伐,开始了后来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略大转移。在这支8万余人的队伍里,就有曾被称为红小鬼、时任少共中央分局秘书长的胡耀邦。  相似文献   

19.
林思安 《党史天地》2006,(10):16-20
懋功仰慕毛泽东1935年6月12日,26岁的红四方面军第30军军政委李先念,率领88师在夹金山下与红一方面军最先会师,他令电台人员将喜讯立即报告总部。6月18日,毛泽东在懋功的一座法式建筑天主教堂里,亲切地接见了李先念,俩人谈话一直到深夜。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10年土地革命战争中的一次战略大转移。毛泽东曾概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  相似文献   

20.
杨闻 《世纪桥》2005,(12):22-24
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的关键时刻,曾有一位起过力挽狂澜 作用的突出人物,那就是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作为一 个文武全才的领导人,他大智大勇,在沧海横流中显出英雄本色。 他之所以能如此,正出于一颗热爱党和祖国的赤子之心以及毕生 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