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在其认识论中以感觉唯物主义为出发点,对真理的对象、本质、实现过程及判别标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展现了他的"符合论"真理观.由于各种局限,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但在整个认识论史上,其启迪作用和影响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不同学派的学术论争是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术论争中要坚持学术平等和学术自由的原则;论争的各方不受学术权力的干涉,其结论要由历史实践来决定。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发展到近代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哲学的中心问题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原理出发,阐述其中包含的认识论意义;通过对普遍怀疑在笛卡尔哲学中作用的分析,揭示出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与怀疑论的区别;并试图论述笛卡尔哲学在认识论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一命题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它精辟地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本质的特征.其要点有三:(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人的认识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即物质通过感觉变成思想.这在哲学上叫做“反映论”,它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相似文献   

5.
郭明哲  张贵红 《学理论》2012,(24):26-27
巴什拉对科学认识论和理性主义的分析是其科学哲学思想的主体,文章从科学认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巴什拉对于认识论中的中断与实在的概念;在理性主义时期分析了理性研究者,并对现象技术进行了批判.同时,巴什拉提出了一种技术反实在论的观点,对科学的人工实现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相似文献   

6.
1920-1923年的"联省自治"思潮,是"五四"后期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政治现代化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本文介绍了章太炎、胡适、陈独秀三位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对"联省自治"的看法,对这场关于中国如何追求政治现代化的论争进行了初步考察,认为应当肯定其在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哲人,其著作中包含着大量的认识论概念、范畴,认识论思想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他把"道"作为认识的对象,以"闻于道"作为最终认识目的,并且认为只有通过"静观"、"玄览"才能"识道"同于道"。  相似文献   

8.
王彤 《学理论》2012,(26):122-123
宋人诗话作为宋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给予苏轼高度的关注。在对东坡其人、其诗歌创作的品评中,多数持褒扬态度,也有少数品评是对苏轼诗法的批判。这主要集中在对其以文为诗、怨刺诗风、求奇求巧及用典等问题上。正是这些批评与指责,引起了后人的不断论争。究其原因,是对苏轼所开创的不同于唐诗传统的"宋调"的论争,是诗歌评判标准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6)
"五大发展"理念彰显我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全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新飞跃。"五大发展"理念有着深刻的哲学底蕴。从辩证法角度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反映;从认识论角度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升华。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17,(3)
<正>侯惠勤在2017年第1期《求是》杂志撰文指出:一、"普世价值"论争的本质在于:不是有无共同人性、有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抽象争论,而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否具有普世性和永恒性、中国是否要搞"全盘西化"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普世价值"一旦还原为政治价值,其"人类共同价值"之表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之实的矛盾马上就  相似文献   

11.
张存凯  马征 《理论导刊》2005,(12):94-96
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争表现在三个方面反思80年代并重新审视近现代以来的文化传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新评估.在这场论争中,文化保守主义表现出五个方面的思想特征理性反思和批判倾向;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人文道德关怀;审慎持中的变革原则;思想理论上的西方视点.  相似文献   

12.
卡尔·施米特(1898~1985),是当代最为卓越的公法学家和政治学家之一,同时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从其踏入学界始,就处于论争的漩涡之中,其作品"播种和收获的都是敌对"①.从个人经历上讲,他一生历经威廉王朝、魏玛共和国、纳粹帝国和联邦德国,几十年笔耕不辍,在政界和学界都影响极大.投身纳粹后成为其"御用法学家",也成了以后施米特研究的意识形态禁忌.纽伦堡审判虽得以幸免入狱,但被禁止从事教职.尽管如此,施米特还是通过其著述和交往圈子拥有了深远而广泛的国际影响,以至于被认为是自1945年以来,"在德围和外国的大学里比他同时代任何一个教授都拥有更多学生"②的人,其影响跨越了不同学科和政治营垒.本文尝试从施米特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方法论特色、政治观等方面对其思想进行介绍并作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3.
打开"普世价值"论争的症结,需要我们对"普世价值"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区分作为抽象的理念层面的"普适价值"和作为当下中国现实形态的"普世价值",区分作为西方人鼓噪的"普世价值"和作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的"普世价值"。为了在思想层面上产生持久强大的凝聚力,我们需要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不是充满各种认识迷雾的"普世价值",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统摄"普世价值"的论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西方学界围绕着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第11章中的"宴会之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将亚里士多德塑造成为一位认识论民主论者或协商民主论者。但在本文看来,"宴会之喻"与其说是对民主政体的赞美,还不如说是对公民政体的期待。"宴会之喻"中的多数只具备部分的德性和明智,作为个体,他们不具备担任重要官职的能力,只能以集体的方式来行使选举官员并对之进行审查的职能,其政治参与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无关,不能作为支持认识论民主的证据;"宴会之喻"中的多数是通过慎思、投票,而不是协商、讨论的方式来行使权力,亦非协商民主的先声。将"宴会之喻"视为民主的认识论证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将现代民主观念投射到古代先贤身上所造成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在革命运动中萌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世界有了名副其实的左翼文学。这种不可抗拒的革命文学国际思潮,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进而有了早期共产党人"革命文学"的倡导运动。由于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在中国倡导普罗文学,引起论争是必然的、正常的。革命文学论争的积极性和它的消极影响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17,(12)
<正>《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问世至今年正好80年,"两论"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的基本原理,深刻地阐释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解决了党内所犯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成功地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了哲学基础;同时,"两论"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既是辩证法的认识论,又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发展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和矛盾的认识。习近平同志强调,  相似文献   

17.
<正>通常认为,《实践论》讲的是认识论,《矛盾论》讲的是辩证法,二者的论域不同,理论内容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这种理解,既曲解了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真实关系,也误解了《实践论》与《矛盾论》的真实关系。《实践论》和《矛盾论》,既是实践论的矛盾论,又是矛盾论的实践论。从理论性质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实践论的认识论;从理论内容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实践论的辩证法;从理论渊源上看,这两部著作都发挥了"辩证法也就  相似文献   

18.
不论是从“五四”以来对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论争,还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党几十年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论争,人们基本的态度和观点大概不外乎三种:一是全盘继承;二是一概否定;三是批判地继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具有严谨理论逻辑和系统理论框架的理论体系。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在对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实现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是生态文明认识论、生态文明方法论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生态文明认识论建立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基础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与人关系上,坚持社会主义属性,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生态文明价值论的最终目标,同时鉴于生态问题的全球性,生态文明价值论还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生态文明方法论以系统思维为指导,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路径。生态文明认识论、生态文明方法论和生态文明价值观从"认识——方法——目标"视角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阐释,实现了思想性与行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王雅君 《理论探讨》2005,3(4):55-56
经过唯理论、经验论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认识论研究出现了理论困境,面临着危机和转向。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间性思想,超越了近代哲学主客体分离思维方式的局限,克服了认识论研究上的"唯我论"与"独断论"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