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大名鼎鼎的“打假英雄”王海最近在南京又遇到了麻烦。他状告小有名气的某法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庭庭长李春海侵犯名誉权一案,被南京市建邺区法院判决败诉。案件的起因是李春海接受南京《服务导报》记者采访时,称王海的打假行为是“知假购假,购假索赔”,“目的是赚钱开公司”,王海是“假冒消费者”,故不能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王海认为,李春海在没有任何证据与依据的情况下,擅自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宣称他是“假冒消费者”,严重诋毁了他的声誉,给其带来极大的心理痛苦,请求法院判令李春海在《服务导报》头版刊发道歉声明,为其…  相似文献   

2.
《法庭内外》2006,(2):11-15
“新交法”第一案;牡丹交通卡多收补卡费案;全国首例婚内“空床费”案;孕妇状告商务部案;150名农民一审告赢国土资源部;“刁民”吕福山状告交警案;文凭欺诈全国第一案;……  相似文献   

3.
王海二题     
王海是一位非常热门的新闻人物。那天在电视上又看见了他。似乎是个座谈会,几个人与王海问答,看上去没有经过精心“排练”,与会者即兴而谈,显得很自然。一个老者忽然问王海为什么“打假”。他答:“为了赚钱。”老者一听,大惊失色,几乎要捶胸顿足声泪俱下了。不过还好,还没到那一步,只是摇头浩叹道:“王海啊王海,你太叫我失望了!”怎样才能使老者不致“失望”,而是欢欣鼓舞充满“希望”呢?其实每个人都  相似文献   

4.
郭德纲涉嫌诽谤;“藏秘排油茶”案工商局被诉不作为;石钟山被诉抄袭;“舔痰”案师生热泪和解;唱片巨头告倒雅虎;首例反流氓软件案胜诉。  相似文献   

5.
论“消费者”概念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众多的法律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无疑是一部颇有成效的法律。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从“王海现象”出现以来,社会各界尤其是在法学理论界、新闻界以及司法部门,对于王海是不是消费者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这场争论的焦点是;王海知假买假的行为,是不是消费行为?是否属于“生活需要”?是否可以获得消法第49条规定的加倍赔偿?在这场争论中,正反双方引经据典,各执己见,但最终似乎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两个相同的案例,两种不同的判决 出于对“消费者”概念的不…  相似文献   

6.
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1995年2月的一天,当时22岁的山东小伙子王海在位于北京宽街的法律出版社读者服务部买下了一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中有关“加倍赔偿”的规定吸引了他。他产生了买假索赔以此来验证这项规定的想法并实践之后,石破天惊。他作为一个业务员的人生之路从此被改写。 他当年买假索赔的行动在京城掀起了一道旋风,也使自己一夜之间名扬天下。但从出名那天起,他就一直被人争议着。这一切在当时被称为“王海现象”。 转年,为配合“3.15”宣传活动,《法律与生活》在第三期刊登了《提醒了上帝——王海现象冲击波》一文。在文中王海被称为“敢吃螃蟹第一人“,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王海因打假一举成名,与政府部门和新闻单位的支持密不可分。如果王海得不到强有力的后援,那么他这个平头百姓肯定是孤掌难鸣,很可能在碰一两次壁后,也沦为‘顺民’中的一员。那样的话,对国家、对广大消费者,损失可谓大矣!愿中华大地的‘王海们’多起来!愿王海现象不再成为新闻!” 诚如作者和我们希望的那样,不久,一批“王海”站了出来。但是,王海现象并未消失。我们认为,2000年初爆发的王海事件正是王海现象的延续。这时的王海已经不是在单枪匹马地买假索赔了,  相似文献   

7.
搜案     
《法人》2008,(2):9-9
上海法院首席审结解禁法人股确权案件;北京首起无固定期限合同案判决劳方胜诉;“牛市内幕交易第一案”——杭萧钢构案一审宣判;全球最大的下载服务提供商“迅雷”被判赔偿15万;肯德基广告引纷争套餐成“狗食”吃客变“狗友”  相似文献   

8.
手机号码使用权案;肿瘤医院被抢案;金鸿基老总涉嫌诈骗;“牙膏”宣传不欺诈;李赛凤被诉名誉侵权  相似文献   

9.
原商务部秘书被诉受贿;北京首名复核死刑犯被执行;开瓶费案终审;京城最大制毒案;“禁毒日”宣判进社区  相似文献   

10.
    
王海是消费者推崇的打假英雄,消费者自身权益的合理保护是他奋斗的目标。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王海忠告”专栏,请王海以朋友的身份告诉大家作为消费者应注意什么和怎么做。  相似文献   

11.
《法庭内外》2007,(5):1-1
福寿螺第一案;香水有毒;拍卖职员“拍”了刘晓庆;“孤独的心”很疯狂;“捞人”的骗子;……  相似文献   

12.
公判毒贩;乘客致残获赔80万元;董事长诈骗房款上千万元;京石高速路收费案;“东城第一劫案”落判;百万彩票超期案。  相似文献   

13.
搜案     
《法人》2007,(2):10-10
山西左云矿难渎职犯罪案部分量刑加重;高山在加拿大接受拘留聆讯;胡星案致多名官员被“双规”;两面针涉嫌违法 证监会立案调查;  相似文献   

14.
“王海现象”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鹤 《河北法学》2000,(3):31-32
“王海现象”历经数载,相关判决迥异。纵观该现象,其核心问题不过是王海一类“购假索赔”者是否为消费者。本文从法规、理论、实践多方考察,对该问题作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关于打假的几点思考●励进潘佟王海知假买假、双倍索赔的行为,经过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已家喻户晓。广大消费者拍手称快。王海打假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似乎已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以下一则关于“敬烟赖帐”的报道,却引起了笔者对“以假打假”现象的关注,由此也联想到了王海...  相似文献   

16.
“王海现象”律师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出了个知假、买假、打假的青年王海,迅速在全社会的商业与消费者间卷起了一种“王海现象”。不少人拍手称快,也有人怀疑王海的个人经济情况与行为动机,一时间众说纷纭。不少高层人士也纷纷给王海一个说法。那么,王海行为作为一种以法律为导向的行为,作为律师,其看法应最为接近规范,以下便是我们请到的几位律师,请他们谈一谈对“王海现象”的看法。张德荣(张涌涛律师事务所)王海现象源自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通过对这一规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规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1)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  相似文献   

17.
鼠年新春,“王海现象”的旋风越刮越猛,大有势不可挡之势。不仅国内大小报刊连续报道,形成家喻户晓、人人议论之势,就连国际上许多大通讯社也不甘落后,先后积极参与报道,使众多外国人也知道中国“王海现象”很“火”。  相似文献   

18.
《法庭内外》2007,(3):F0002-F0002
中纪委:陈良宇案新进展;铁道部:停止春运涨价;最高法院:提出“司法和谐”理念;最高法院:研究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公安部:公布十大商业贿赔案  相似文献   

19.
【搜案】     
《法人》2008,(10):11-11
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被刑拘;“民间反垄断第一案”立案;亿霖木业案开庭,辩护阵容强大;法院受理航空黑名单第一案;盗用北大方正字体宝洁和家乐福遭索赔  相似文献   

20.
短讯     
《公民与法治》2008,(10):50-51
承德县政府办理代表建议实行“包案责任制”;邢台市桥西区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不走过场”;肥乡县建立人大主任工作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