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画虎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子画老虎很有名气,早年张大千曾和二哥合作画虎,但经常是二哥画虎,他补景。其实,张大千也能画虎,但他很少画。一次,他酒后画的一幅《虎图》流落出  相似文献   

2.
佚名 《各界》2013,(12):18-18
齐白石生于1864年,张大千生于1899年,两个人年纪相差35岁,论年纪和资历,白石自然是当仁不让的老前辈。齐白石曾“三刺”张大千的轶事,  相似文献   

3.
4.
杨鸿译 《党政论坛》2009,(22):11-11
被徐悲鸿先生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一代画师张大千(1899-1983),以85岁灿烂的年华远去了。然而他的养生理念和智慧艺术,留给我们永远的财富。  相似文献   

5.
张永生 《民主》2014,(4):58-59
<正>最近一段时间,有关读书的新闻变得格外引人注目。媒体报道,深圳今年出现了一个新现象,曾被一些人视为"无用之书"的文史哲书籍销量走高,有的还成了畅销书。看罢新闻,笔者且喜且忧。喜的是,人们的读书取向在回归,品味在提升;忧的是,"有用"、"无用"的争论仍有所闻,废弃不读的现象并未消失,否则人  相似文献   

6.
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效果。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态度影响行为,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于是便有了"态度决定一切"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正确对待”是进行说服教育时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说的一句话。现实生活中,在个人的名利待遇等方面能否做到正确对待,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认识水平,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然而,凡事有度,“正确对待”这个词如果用得过多过滥,不仅会失去教育意义,还会挫伤人的积极性。具体来说要注意三戒:一戒让人“正确对待” 的事不合理、不正确;二戒以“正确对待” 回避矛盾、推卸责任;三戒亏待那些能够“正确对待”的人。在把握好这三点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可能使受教育者真正“正确对待”问题,提高思想认…  相似文献   

8.
周立  王红  张久美 《学理论》2012,(13):202-203
张大千一生多次到过重庆,从中学时代的学生生涯到抗战期间来重庆举办画展,张大千在重庆有比较丰富的人生经历。在抗战期间,张大千通过在重庆举办画展积极支持抗战、振奋民族精神,为促进重庆美术界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重庆成功举办,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相似文献   

9.
二毛 《各界》2014,(6):20-22
张大千是丹青巨匠,当世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徐悲鸿对他更是推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少有人知的是,丹青圣手张大千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大家,而且是厨界高手。作为一个美食家,张大千享年八十五岁,算是高寿的。这大概与他豁朗快乐的天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张心庆 《各界》2010,(11):16-17
爸爸教我做人道理 1930年,我出生在上海,那时,爸爸31岁。我们家祖籍广东番禺。这事儿,爸爸说过不下100遍。阿公(祖父)原来是个小盐官,阿婆(母)是位大家闺秀,聪明能干,诗、书、画、刺绣都很在行,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绣女。阿婆什么都好,就是爱包办子女婚姻,子女都很孝顺她,也不反抗。我父母的婚姻就是阿婆包办的,以致他们之间没有感情。  相似文献   

11.
张大千画虎     
张琳 《侨园》2012,(1):48
中国举世闻名的大画家张大千画的虎可谓生龙活虎,栩栩如生.张大千小时侯住在苏州一个很出名的园林里.一天,他舅舅从东北带来了一只小老虎,养在院子里,大千可欢喜了.那时他正在学画,父亲就叫他对着老虎画.他夜以继日的看虎,从没有间断过.两年多时间,小老虎变成了大老虎,大千同老虎也成了好朋友.老虎成天摇头摆尾跟着他,不时用头碰碰他表示亲热,还常陪他接待客人.他乘机画下了老虎的各种姿态,画虎的本领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2.
吴松君 《党政论坛》2011,(12):51-51
中国绘画之鉴定是一门鉴赏、批评、审定相结合的专门学问,也是g 项专门鉴赏、批评、审定绘画作品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3.
玉置天成 《各界》2013,(12):92-93
初相见,花招迭出为你钟情 傅抱石的父亲是南昌城里修伞的,自他记事不久父亲就生肺病早逝,他随母亲修伞度日。巧的是他幼年居住的小巷内,左有刻字店,右有裱画铺,傅抱石耳濡目染,从小得到艺术的熏陶,对绘画和篆刻发生了兴趣,开始了最初的艺术涉猎。凭着天生的聪慧和刻苦努力,傅抱石成了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  相似文献   

14.
戒“飘”     
所谓“飘”,就是飘浮,不深入, 不实在,不踏实,如墙上芦 苇,水中浮物在实际工作中,常见有的领导唯上而恶下,唯虚而反真,唯名而烦实,作风上呈现“飘”的特征 一种是“蒲公英”式的旋扬。他们干事情随风飘,赶浪头,争彩头,这里上上镜,那里登登报,四处讲讲话,不深入实际,不干具体活,不和群众交朋友。如同蒲公英飘在半空中旋转,落不到地上。 一种是“打水漂”式的游戏。他们抓工作恰似孩童玩打水漂,随意检起几块瓦片之类,抛掷水面,听到噼噼啦啦几声响,即兴高采烈,心满意足。 一种是“保龄球”式的滑动。他们做事情通体圆…  相似文献   

15.
戒“老饕”     
华丁 《瞭望》1988,(23)
楚人宋玉作《风赋》,描绘风的动态:起于青萍之末,盛怒于土囊之口,舞于松柏之下,继而越刮越猛,耾耾然有如雷鸣,终至形成“蹶石伐木,梢杀林莽”的狂飚,写得生动逼真。只是宋玉并非气象专家,未能判定风力级别。  相似文献   

16.
戒“心动”     
平白 《瞭望》1999,(11)
古人论修养,极重“慎独”。“君子慎其独也”。人,一般看,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都明白要谨慎小心、检点言行;而在“独处”的时候、在没人知道、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慎其行而不逾规,才显示出道德修养的真水平。慎独,其实就是“慎心”,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使心不动,首在看得破,贵在忍得过,要在真实行。看得破,就是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对各类诱惑能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判断。《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很值得玩味的故事:一个叫宁采臣的,偶住金华郊…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绘画之鉴定是一门鉴赏、批评、审定相结合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项专门鉴赏、批评、审定绘画作品的实际工作。要学会鉴定,应当有意识地对真迹、赝品进行不断地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雷颐 《瞭望》1994,(21)
虽然早就知道“读书须从识字始”这条故训,但还是难以静下心来一点点从头“识字”。要搞清每一字的古音古义及历史演变,委实是件苦差。近读唐兰先生的《古文字学导论》也是走马观花,功夫不到,自然难有大收获,于高深的古文字,仍几乎“一字不识”。不过唐先生提出的治学方法、观点,却使人感到完全超出了“专业”领域,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因而受益匪  相似文献   

19.
佐人 《党政论坛》2009,(8):36-37
我们有些干部架子十足,动辄训人,肝火旺盛,颐指气使,群众称他们“官火”旺,“官气”足。听后一时也不以为然,总认为是“脾气”所使。后来陆续看了一些书,方知“官火”不仅存在,且是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0.
这里说的不是磁悬浮列车,而是借“磁悬浮”之名,说一种“磁悬浮”式的干部,望职场诸公戒之。 所谓磁,就是其掌握的权力总带有磁性,对私人利益始终有着强大的磁力,一有机会就伸手,见到利益就想要,什么好处都敢捞,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这样的干部一旦得势,就会把公共权力变成一个强大的利益磁体,吸引众多好利者归附,互相攀援、扭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