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现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整体水平和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解决我国公共产品供给领域的各种矛盾,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健全供给主体结构,创新相关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对公共行政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公共危机的管理需要政府行政精神的支撑,因为行政精神是公共行政管理的灵魂和核心。要塑造有强大支撑力的行政精神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作为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以及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决定着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行政精神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行政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概述公共管理所经历的统治行政和管理行政两个阶段或模式的基础上,介绍了全球性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理论和内容,探索新公共管理中所蕴含的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并提出了适应这一全新公共行政模式的方向,当代公共行政者必须具备的行政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传统公共行政的那种僵化的、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式的观念正在被新的政府公共管理理念所替代。本文透析了我国政府在进行行政管理改革的进程中所暴露出的一系列有关政府公共管理事务能力、国民素质、非政府组织、政府外交管理事务、政府行政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等方面的问题。最后认为,当前我国应该采纳新的政府公共管理理论,重塑公共政策的价值起点,加快新一轮的政府体制和职能改革,早日使我们的政府变成真正的“统一、高效、公正、廉洁”的政府。  相似文献   

5.
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当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和对传统行政管理的超越 ,对推进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建构科学的公共管理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而以公共管理中国化为导向则是公共管理科学化导向的必然要求。必须深入认识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树立科学化和中国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样式 ,建立目标体系并确立改革是一个过程的思想来引导和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6.
公共管理失范必然诱发或加剧社会信任危机的连锁反应.传统"重人治、轻法治"的行政心理,公共权力的行使与监督不规范,政绩评估不科学,官员激励晋升不公正等是我国公共管理失范的原因所在.克服公共管理失范,必须培育公共管理精神,构建政府信用体系,落实依法行政规范,优化公共管理决策,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在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上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区域行政就是在一个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徐卫 《党政论坛》2008,(17):23-25
2008年2月27日,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这为政府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新模式指明了方向。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进入了关键时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政府的管理对象、体制环境与法治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环境的变化要求我国政府职能发生相应变化.我国政府应从当前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转向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共管理,面向各种经济成分提供公平的、无差别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为此,我国要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观念、管理方式与管理制度,完善公共管理的制度与法规,实现从政府干预向公共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馅饼"还是"陷阱"--新公共管理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思想在我国有广泛的影响。本文认为 ,对新公共管理要批判的认识。既要承认它对西方行政改革的积极作用 ,又要认识到这种理论的理想化成份及在实践中引发的难题。最后 ,笔者得出了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档案馆是集中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是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这不仅是各级档案馆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档案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以此对症下药,提出了加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六条建议,希望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郭睿 《学理论》2009,(11):95-9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意蕴,剖析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过程中的困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路径做一些探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行政权力是公共权力,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权力。行政改革的目的是要校正行政权力对公共利益的偏离。但是央我国的行政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行政行为不规范的问题;提出了行政权力减少数人所窃取并服务于少数人利益的问题,出现了地方极限截留来自上面的分权,并运用这些权力搞地方保护主义和以权谋私,从而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2,行政权力之所以背离了公共利益,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旧的利益关系、权力格避的影响和新折  相似文献   

14.
公共行政道德化的双重向度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公共行政道德化问题是当代公共行政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也是行政改革和构建新型公共行政模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公共行政的道德化包括两个向度:其一是公共行政的制度和体制的道德化,即在制度安排中有着道德化的合理规范,包含着道德实现的保障机制,同时,已经确立的制度又是有利于道德因素的生成和成长,能够对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鼓励的作用;其二是行政人员的道德化,要求行政人员以道德主体的面目出现,在他的行政行为中从道德的原则出发,贯穿着道德精神,时时处处坚持道德的价值取向,公正地处理行政人员与政府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和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没有制度的道德化,行政人员个体的道德是不稳定的;但是,如果没有行政人员的道德化,那么制度的道德就会成为空洞的教条.  相似文献   

15.
论新世纪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公共行政体制下的政府是公共型政府、公正型政府、民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有限型政府、分权型政府、透明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效能型政府和责任制政府。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必须切实解决传统行政体制中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实现政府体制转型。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政府治理和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重新发掘政府公共关系的价值,促进其科学化和专业化。对于处在社会转型和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否具备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政府公共关系职能,已经成为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适时提出政府公共关系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治理效能、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新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第三步战略的重大实现,必须立足当前的现实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吸取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夺取全面小康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8.
五、公共管理是一种职业活动 人的职业活动,以及在职业活动中生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来自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不同领域的分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同领域的分离是以分工的形式出现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活动的分化造成了职业活动的专门化.到了晚近,职业活动已经不限于生产领域,而是扩大到了生产领域之外的许多领域,几乎遍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人们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区别,也不再仅限于活动意义上的"分工",而是职业活动主体意义上的"分群".社会生产的领域有分化、重组、融合的双向运动趋势,而社会生活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领域分离的单向运动.  相似文献   

19.
产生并服务于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改革实践的公共管理,促进了行政科学理论研究的重大变化.这种转变,既丰富了行政科学研究的视野与研究方法,也带来了公共事务治理理念与治理模式的变革,从而为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开辟了广阔的社会资源和发展前景.本文拟对公共管理的由来、特性及其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内在差异,进行学理意义上的简要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